规划问道

震撼!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这片“纱”二百多年来首度与公众见面

震撼!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这片“纱”二百多年来首度与公众见面

故宫600年 

故宫作为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厚重历史和古老文明,更肩负着让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使命。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 600 年、故宫博物院成立 95 周年,为此特别推出“故宫600年”栏目,从历史文化、规划建筑、视觉影像、传承创新等角度,向大家讲述故宫过去和现在的故事。


历经风雨的紫禁城

今年600岁了

600年时光静静流淌
紫禁城的每天
都是古朴而新鲜的

推开这扇门
感受一个你不曾看到的紫禁城

↓↓↓


9月10日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览

拉开帷幕

观众可登午门城楼

回眸600年——


透过展柜玻璃窗,与康熙时的脊兽对望;一只小巧的金瓯永固杯,通体布满金花,无声诉说着对家国的美好祈愿;尚未开放的符望阁亮出一片漆纱,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修复师们仍在默默努力,希望寻回百年前的工艺……

震撼!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这片“纱”二百多年来首度与公众见面


“我们使用了午门区域的西雁翅楼、正楼及东雁翅楼三个展厅,分三大主题、18个历史节点介绍紫禁城的规划、布局、建筑、宫廷生活,以及建筑营缮与保护的概况,观众从西至东,漫步256米,可以领略紫禁城的‘时’‘空’。”策展团队工作人员张杰说, “这里只是序言,整座紫禁城就是一个巨大的‘展厅’,观众还可以在里面找到9处‘地标’建筑完成打卡,边走边看,领略这座城独特的魅力。”


西雁翅楼

“明代纪录片”展现紫禁城前世


震撼!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这片“纱”二百多年来首度与公众见面


紫禁城宫殿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2020年,宏伟的宫殿群建成已整600年。谁还记得它最初的模样?


午门展厅西燕翅楼,明代翰林官员徐显卿完成的“纪录片”——《徐显卿宦迹图册》能回答这道难题。策展人介绍,这本图册记录了徐显卿的成长历程和仕宦生涯,此次展览选取了其中两页,观众可形象地看到距今400多年前,即明代中晚期午门及太和殿广场的真实情景。“如果细看,观众可以发现故宫的变化。”


还有一个展品幕后的细节。资料显示,这本图册后有1925年陶镕的题记一则,说明图册曾为日本驻津总领事吉田茂在中国收购,为“免流出海外”,遂托“宝晋斋主人”以重价购回。展厅里的文物无声,但“予所收蓄,永存吾土”的情意动人。

震撼!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这片“纱”二百多年来首度与公众见面


这个展厅里,还有部分来自南京的展品。明中都宫城遗址出土的琉璃蹲兽萌态十足,南京博物院藏黄绿琉璃仙人造型婀娜……“这些都算是紫禁城的‘前辈’,希望观众可以通过他们了解这座城的出处。”


午门展厅

深宫漆纱至今难以原样复制


震撼!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这片“纱”二百多年来首度与公众见面


太和殿上的脊兽、乾隆皇帝参与设计的金瓯永固杯……午门展厅,一件件重磅展品中,有一件最轻巧的展品却格外引人关注。这是一片纱,学名漆纱。


1773年,南方匠人们同心协力织造好十余片漆纱,千里迢迢送入故宫,成为符望阁里“纱窗”。“展出的漆纱就是其中一片。这是它在二百多年来首度与公众见面。”策展人说,因其脆弱的表面状况,以后恐怕也不容易再有机会公开展出了。

震撼!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这片“纱”二百多年来首度与公众见面

符望阁内景


其实,懂行的观众可以从这片漆纱的出处——符望阁判断其工艺的繁复。这处宫殿位于宁寿宫花园的第四进院落,而这个花园是乾隆为自己“退休”后打造的专属宫殿群,里面一砖一瓦都代表了乾隆时期的工艺巅峰水平,紫禁城内无出其右。

震撼!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这片“纱”二百多年来首度与公众见面

符望阁内景


透过展柜,这片漆纱厚度和一张普通A4纸类似,但它是由纱芯层、纸样层、贴金层、打底层、晕染层和勾线层六层组成。

震撼!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这片“纱”二百多年来首度与公众见面


“每一层的匠人不仅要手艺精巧,而且彼此要配合得天衣无缝。”策展人直言,以今天的科学技术手段,仍然未能实现对其工艺的彻底理解,更难以原样复制。“但是我们还在努力,希望早日通过科学研究的方式恢复这项失传的技艺。”


展厅里类似的例子还有一些。养心殿发现的明瓦、坤宁宫的“喜”字门补金……故宫人绝不因纱轻而将就,数十年追求着极致。而这,恐怕也是故宫六百年依旧如故的原因之一。


东雁翅楼

文图“筑”起一座城


震撼!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这片“纱”二百多年来首度与公众见面


“倘若您在散氏盘上打破一角,或者在三希帖上扯下一条……拐脚的老太婆可以拿起桃树杖打你,污泥满面的小孩可以咯出口沫唾你。然而你还是这一切东西的主有者,不过你没有损毁无论那一样东西的主权。”东雁翅楼展厅,一张1925年10月12日的老报纸在展板上亮出来。此时,紫禁城作为一座博物院正式开放两天了,民众成为这座城和城里古物的新主人。


由此,一张张照片、文字在观众眼前,“筑”起一座“新”城。照片里,储秀宫南窗炕几上残余的半枚苹果,是溥仪匆匆离宫前吃剩的;今年5月在揭裱萃赏楼时发现的“古物陈列所半价联合游览券”,背面还记录着当年清点文物的笔记……


策展人说:“我们引入当事人的视角,从他们的日记、回忆录和文章中寻找材料,用鲜活的第一手亲身经历作为文献的补充。比如展示溥仪出宫这件事时,用到了逊帝溥仪、内务府大臣绍英和当时执行《修正清室优待条件》的李石曾三个人对事件的回忆,给观众提供了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这一历史事件。”


走出东雁翅楼,展览仍在继续,一座完整的紫禁城就在观众眼前。

震撼!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这片“纱”二百多年来首度与公众见面


展览幕后

600年大展如何选角?


如何通过一个展览,讲述600年故事?故宫博物院院藏180余万件珍藏,哪一件才有资格出现在展厅里?


策展人揭秘,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共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居住过。这里汇集了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中国文化“有容乃大”的实物例证。策展之初,我们遍访古建筑、宫廷史和书画等方面名家,大家一致认为这个展览的主题是讲述“城”的故事

震撼!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这片“纱”二百多年来首度与公众见面


午门和东西雁翅楼三间展厅里,1420年、1535年……600年以18个“高潮年份”呈现,展柜里一砖一瓦、一纱一杯,背后讲述的是宫殿的记忆,代表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高技艺。甚至观众低头,都可以看到一条笔直的“中轴线”在西雁翅楼展厅铺陈。


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


策展人说,展览讲述的是紫禁城时间的演变,把春夏秋冬、日月星辰,这些变化又永远不变的影像展现给观众。


故宫介绍,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15日,观众持该院门票可免费参观


内容来源:北京日报


推荐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

建国以来的北京水源建设——修建水库和引水渠

北京地名 | 金鱼胡同的世纪风雨

故宫600年苏轼大展终于亮相:一起走近“千古风流人物”


您与京城,一之隔!

震撼!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这片“纱”二百多年来首度与公众见面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震撼!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这片“纱”二百多年来首度与公众见面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震撼!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这片“纱”二百多年来首度与公众见面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