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4日上午,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办,我院与市规划协会承办的“可持续城市降温与城市治理创新实践研讨会”在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召开。大会由邓兴栋院长主持,市规划建设系统3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会议。

大会现场
会上,中国工程院陈军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李晓江,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郭昊羽,同济大学原副校长杨东援,中央党校教授邱霈恩,华南理工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孟庆林,暨南大学教授王雪梅等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可持续城市降温创新实践”、“自然资源监测与预警技术”、“城市感知和精细化治理”、“面向自然资源的全链条数字化治理”四个热点领域进行了精彩地演讲。他们站位全局,从多个角度为广州打造全球气候治理的“领先城市”提出理论支撑与路径支持,给广州推进绿色发展、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带来了深刻的启发。

本次活动也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20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系列活动之一。今年2月,世界银行选定广州为“中国可持续发展城市降温项目”首个试点城市,力争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城市和地区经验。目前,在市局带领下,技术团队正密切与世界银行专家团队线上联动,稳步推进示范项目和技术研发等工作,力争形成可实施、可推广的城市降温举措,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贡献“广州智慧”。
【精彩论述】
中国工程院陈军院士在《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型监测评估》报告中指出,要综合运用空间定位、对地观测、地理信息及AI技术,实施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量化评估,为广州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应对气候变化、履行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规划协会副会长李晓江教授在 《重大绿色技术创新及实施机制》报告中,围绕城镇化进程中的高能耗、高污染问题,对当前绿色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进行了详实分析,梳理总结了国内外重大绿色技术,并对绿色技术进行了全生命周期评估,同时提出绿色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的实施机制建议。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郭昊羽局长介绍了“酷城行动——可持续城市降温的广州探索与实践”,从历史到现代,梳理了广州在城市降温方面的智慧与实践;从总体策略到技术支撑,从示范项目到专项行动,介绍了广州“酷城行动”的框架和实施路径,以及如何将可持续降温策略、规划策略与政策建议等城市降温理念和重要技术措施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体系。
上海城市规划协会会长、同济大学原副校长杨东援教授在《大数据与城市交通治理》中提出三个观点,一是交通并非被动满足需求,而是一种空间组织的网络;二是通过大数据的“全息观察能力”,精准把握“以人为核心”的空间活动行为,实现交通智能治理;三是将城市交通治理有机融入国土空间治理过程,建立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沟通话语体系。
中央党校邱霈恩教授分享了对创新城市治理体系的思考。一是以大规划视角,重新审视城市管理和现代城市治理;二是从两个维度,梳理城市管理职能,构建大城管体系;三是顺应城市化需要,强化顶层设计,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孟庆林教授在报告《城市热环境调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中,分享了蒸发冷却、反射隔热、遮阳采光、调节通风等关键创新技术,在亚热带建筑热环境节能方面的应用实践,为城市可持续降温在微观层面提供了可行的方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暨南大学王雪梅教授在《城市风热环境的若干研究及思考》中提出定量分析评价方法和科学评估思路,能够更精细、更准确地模拟、预测城市风场,从而选择更可持续的城市与街区设计方案,最大程度降低城市增温的幅度,为开展可持续城市设计,提供了理性的分析维度。
图文提供|GZPI 交通规划设计所、办公室、档案资料部
编辑|版式:GZPI办公室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广州市规划院):大师专家为广州“降温”出谋划策 “可持续城市降温与城市治理创新实践研讨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