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北京动物园南门开启了全新出入口,拥有12条智能通道,可实现大客流进出。北京动物园标志性的砖雕百年大门则不再承担验票任务,进入“休假”状态,在客流高峰时可能开启。
新大门位于老大门西侧几十米的位置,采用钢结构建筑形式,建筑风格现代简洁,延用正门虎皮墙的传统元素,与正门牌楼及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新大门共有12条验票通道并安装智能闸机,可实现智能验票入园。同时,为满足轮椅及婴儿车顺畅入园,12条验票通道中的4条为轮椅与婴儿车专用通道,将有效提升游客有序入园速度。



实名预约、智能验票
告别排队买票,缩短等待时间
新大门已投入使用,那老的大门呢?
别急咱们继续往下看?
随着新大门的启用,北京动物园的百年老大门不再承担验票任务,进入“休假”状态。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保护文物,百年砖雕大门不作为游客日常进出使用。平日里,游客可在门前广场合影留念,游客高峰时间才有可能开启,从而缓解大客流对门区造成的压力。

来到北京动物园,很多游客都会与动物园的砖雕大门(老大门)合影留念,该大门已有百年历史,是动物园标志性建筑之一,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农事试验场旧址,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乐善园建筑遗存,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回顾老大门承载的历史记忆:
清朝时期,1906年建立农事试验场。
民国初期,农事试验场更名为中央农事试验场;1929年改组为国立北平天然博物院,成为国立北平研究院的研究基地;1934年改名为北平市农事试验场;1941年后更名园艺试验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后将其更名为农林实验所;1950年3月以西郊公园的名义正式对外开放;此后西郊公园逐步确定了以动物园作为发展方向,1955年更名为北京动物园。
从清末到民国再到新中国,从京师到北平再到北京,这座始终屹立在动物园最南端的大门,陪伴了动物园走过这风风雨雨的百年长路。

▲拍摄于清朝末年


▲拍摄于民国时期

▲拍摄于1950年

▲拍摄于1957——1958年

▲拍摄于1967年
大门上部有繁复的砖雕装饰,上有龙型图案,中间的椭圆形区域内镌刻着“农事试验场”五个大字。下部的门头部分,刻有从事农事活动的图案,在东边的拱门上端刻有“日”字,而西边的拱门上端则刻有“月”字,寓意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为保护古建的完整,1987年,北京动物园对大门的砖雕部分依据照片进行复原,后又经过多次修复。最值得一看的是,大门上面那些历史的砖雕与时代的图腾。








如今,历经了百年风风雨雨的北京动物园大门,依旧从容而又坚毅地矗立在公园的最南端。

不论是历经百年的老大门,还是刚刚投入使用智能化的新大门,它们都在时代中默默发挥自己的作用,继续与身后的这座有着浓厚历史底蕴与积淀的北京动物园一起昂首向前。
内容来源:北京动物园、北京日报
相关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北京地名 | 胡同与蒙古语无涉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启动修订,东、西城平房有新规
国际交往中心之北京使馆区建设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北京动物园启用新大门,砖雕百年大门“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