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城市乡愁是一场实验吗?

国庆期间,长沙超级文和友以6.8万的日客流量证明了其从“火”走向“爆”,并成为现象级项目代表,堪称长沙新名。打造复古怀旧主题的老城街区、再现市井文化&城市记忆、呈现有人情味儿的互动和体验是其标志性特色,在获得年轻消费者青睐的同时,也在不断吸引资本的关注,有媒体称其为当下炙手可热的“国潮经济”类型之一。今年7月份超级文和友开来了广州,在潮流中心太古汇隔壁还原了70-80年代的广州市井老街,试图进一步引燃广州街坊文化的人间烟火,让广州老字号焕发新活力。如何看待这种城市现象?下面我们来听听规划专业人士的看法。


王世福:城市乡愁已似时尚,旧城活化仍待突围

来源:南方日报 20200729.

作者: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世福.

城市乡愁是一场实验吗?

太古汇,是广州集聚顶级时尚商业的地点,是繁华奢侈的代名词;隔街对面的“超级文和友”,在玻璃幕墙的都市后面,营造出一组广州上世纪80、90年代的旧场景,以一段高反差时光倒流的立面,开启了一幕蒙太奇式的对比,并以“讲什么——广州语言观察展”作为超级文和友从长沙来到广州的序幕,重新定义了太古汇这个特殊地点的文化坐标意义,即繁华中的城市乡愁。

城市乡愁是一场实验吗?


“记得住乡愁”已经是有关城市文化、有关历史保护的一种政治正确的宣言,也是深刻的城市化路径反思。由于大拆大建式的旧城改造,新世纪以来,相当部分城市中的历史建成区已被推倒重建为千城一面的所谓现代城市。

乡愁实质上是一种怀旧、一种强调原始真实的保守,心理感受和视觉意象往往指向离逝的故乡、童年,与美学关联的往往非常模糊、而且非常个人化和碎片化,在特定相似情景下也容易被唤起。“城市乡愁”则主要意味着城市建成历史中具有地方集体记忆的物质和社会情境。广州虽然在1999年对历史城区进行了至关重要的政策保护,但仍然面临老广州历史保护、活化更新的诸多艰难,陷入了城市乡愁无处安放的境地,而“超级文和友”携老长沙品牌孵化和成功实践进入广州,在太古汇这个代表新广州的特殊地点,以做旧、做糙的探索实践,突袭式地演绎出炫酷的城市乡愁。

不可避免,“超级文和友”产生的城市公共景观,一定与“奇奇怪怪”存在某种关联。有关“奇奇怪怪”的讨论和争辩也有好几个回合了。褒义的部分指向其与众不同的“怪”和网红打卡的“奇”,贬义的部分则指向其蓄意示丑的“怪”和刻意做旧的“奇”。

对于广州而言,即使是上世纪广州80年代,也不应只有这些情景作为代表,广州的80年代也充满了时尚前沿的辉煌。“超级文和友”在巨大的商业推力下强势出街,并选择在太古汇这一极具时尚前沿属性的区位上强势定义了广州上世纪80年代的“乡愁”,而且是极高浓度极强烈度地拼贴经过选择的街村片段,以生锈的防盗网、密集的旧招牌、廉价的瓷砖、简陋的居民楼,等等,营造出类似城中村的拥挤、粗糙与热闹,与太古汇的优雅、精致和奢华形成强烈冲突的都市奇观,将真实的空间体验置于不真实的物理空间中。

这是一场成功的城市实验吗?

“超级文和友”成功的商业创意背后,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情怀,大排档的故事情节、老物件的物像定格,同时也实现了对乡愁的刻画,把老街的情景再现演绎成从残酷的商业竞争中突围的创意体验商业模式,相信会成为商学院的经典案例。

从创意角度看,这场广州实验是成功的;从城市实验本身,从长沙到广州的再度爆红,意味着成功的可复制性。促成成功的实验机制是:强大的商业力量将“城市乡愁”演绎出褒贬混融的空间产品,塑造出共享的创意体验空间。


商业的力量不容小视,尤其是其资本充裕时包容市井的力量。

“超级文和友”开张之后的第三天,笔者在广州老城区行走中了解到的一处情景,使笔者陷入深刻的反思。在越秀区的一处民国风格街巷中,真实的传统建筑、真实的巷道空间,破旧的外墙和简陋的街坊,尺度非常舒适,没有“超级文和友”的那种堆叠,当然也没有它的网红氛围。某个历史建筑的门廊空间在不久前的一场拆违行动中,将一位常年在社区做裁缝生意的上海老太太的摊位清理了,街坊缺失了这种身边方便的日常服务,老太太也被迫去高第街的店铺找了一份维持生计的工作。这个平常的社区变化却让我联想到,如果是“超级文和友”,就会把这个老太太请到他的商业空间中某个街角继续她的裁缝摊生意,并且兜底她的盈亏,成为“文和友”的一个新友。事实上,“超级文和友”召集的老店老字号几乎也都源自广州的老城区,包容了那些贩夫走卒的市井元素。


城市乡愁是一场实验吗?


商业的力量不容小视,尤其是其规模集聚后改变城市的力量。

太古汇的“超级文和友”,以5000平方米的规模横空出世,还预留了扩充的可能,这是一个足够容纳老城几条街面小店铺的商业规模。其没有采用shopping mall、大型食肆或者美食广场、室内美食街等一般现代形式,而是采用了一种拼零为整的超级堆叠模式,恰好与其商业创意的烟火气定位在空间上完美匹配。真实的老城区,是由密集的几平方米、十几平方米、几十平方米、几百平方米的小空间商业或居住单元构成,产权则更加分散且社会关系更加复杂,难以构成商业上具有竞争性的合力,在集体行动方面也缺乏自下而上的组织能力。设想广州老城的活化更新,如果能与“超级文和友”模式启示的拼零为整对接,是否会是一种新的,共享新思路呢?


“超级文和友”现象不是城市更新,更不是历史保护。

虽然对城市乡愁营造和传统文化传承有极大的启发,对激励年轻人创意创新创业有极强的启示,但“超级文和友”肯定不是具有历史保护意义的城市更新。对于处于困境中的老广州旧城活化,更加需要的是真实建成环境、真实社会生活情境中的真实的城市乡愁。“超级文和友”现象更多是一种来自侧面、甚至是反面的启迪。

城市乡愁是一场实验吗?


首先,商业力量的强大反而成为最显著的担忧。

由于商业的力量太大,而且本质上是投资者、消费者、经营者的需求——利益同盟,所以会出现两种担心的趋势。一种是商业内涵一旦被褪去,无论是投资者的抛弃,还是消费者的失趣,或是经营者的放弃,那么注定就是一个结果:人造的城市废墟,如一处废弃的游乐场。另一种是“超级文和友”商业模式一旦被广泛复制,城市商业空间中将充满更多由做旧而得的“乡愁型”文化景观,那么真正的城市乡愁将何处安置呢?


其次,体验导向的集体审美或许有助于实现真实的城市乡愁回归。

“超级文和友”从侧面实验了在具体的狭窄的非现代空间中,可以产生对旧物件旧场所老店老城的集体审美愉悦,这是对当代中国唯新唯洋,崇尚高大上而缺失地方性的一次反击,反向启迪了真实的老城旧情境蕴含的巨大审美潜力,解码的关键在于这种体验能否同样在广州老城发生。当然,资本的力量如何进场并驻场,始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最后,社会合力的培育可能是实现真实城市乡愁的必由之路。

广州老城除了有待培育提升的建成环境物理品质之外,更具真实性的是日常的街坊生活和社会活动。我们无法拒绝“超级文和友”的城市实验,也不能接受切断社会性的模式置换,那么,真实城市乡愁就必须由在场的社会主体合力营建,是将社会生活与经济活力、环境品质并置后的真实城市实践。


延伸链接 1:

广州超级文和友发布


节选来源:超级文和友 20200712.


作者:超级文和友.

城市乡愁是一场实验吗?


为广州建一座市井博物馆


广州是一座层次极其丰富的城市,温婉细腻。五年来,我们走街串巷,用镜头记录下了创作的来源。在广州超级文和友,你所见到的每个画面,都诞生于羊城真实的场景。我们怀着对广州市井市民文化的尊重和敬畏,在社区街道中寻找灵感,把收集的近十万件老物件凝聚成空间。希望能让大家走进更市井、更有烟火味的现实场景。为城市保留旧日日常的温度。


城市乡愁是一场实验吗?


其实市井精神就在我们的身边,也许你过于匆忙,无暇顾及。但当它们聚集之后,会形成一种势能在你们面前释放。所以我们“走进烟火深处”,把城市记忆、生活方式和街头美食呈现在你们的面前。


城市乡愁是一场实验吗?


让商户的故事传承和发展


入口不设门,我们改造原有建筑后还原一条近百米的小街,真实的建筑质感背后是这些最地道的广州本地美食家人的店和故事,他们的烟火气息是这个城市的灵魂也是超级文和友的内容价值。


城市乡愁是一场实验吗?


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团队致敬食在广州,跑遍了荔湾西关、越秀东山与海珠南华西。吃了上千家店,游说了25家有故事的店主来到这里。


城市乡愁是一场实验吗?

*老广州人爱的甜品店——沙湾奶牛皇后


老字号的店主们经历着生活的沉浮,大都有着自己的坚持。靠着货真价实口口相传。


城市乡愁是一场实验吗?


我们为每一位都安排了设计、工程和物业团队。大到档口的选址和布局,细到每一个龙头和餐具。尊重店主们的坚持,不完善每一个细节,就绝不开门营业。“做到只积甘噶样”,才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顾客。在他们的身上有着老广最动人的处事哲学和最朴实的生存之道。

城市乡愁是一场实验吗?


我们希望大家来到广州超级文和友,不仅能够享受美食。更能在我们所创造的空间中进行探索和体验。我们尝试着用更丰富的形式去认识多层次的广州。7月11日,超级文和友联合广州太古汇和本土设计团队同步发布的《讲什么——广州语言观察展览》,就是我们对粤语文化观察和解构的一次尝试。


城市乡愁是一场实验吗?


这里是你可以反复体验的一座城市文化空间,食物、音乐、艺术、展览、戏剧等等所有让你放下戒备的东西都可以承载其中,超级文和友将会是一个很美好的,很有趣的,很有想象空间的梦境,这个梦可以让你回去,回到那个温暖的状态。


城市乡愁是一场实验吗?



延伸链接 2:

长沙超级文和友到底“超级”在哪里?


节选来源:商业与地产 20201021.


作者:猫头鹰研究所.

城市乡愁是一场实验吗?


“爆款”的复古怀旧风的主题街区是怎么产生的?

城市乡愁是一场实验吗?


首先,打造场景中的参与感与互动感就是要从年轻一代视角出发,走他们走过的路,复制他们参与过的世界


超级文和友里每一个角落都是真实的,为了还原这个世界,文和友团队找了20多万块老砖,和几百件旧物,都是从拆迁老区和市井街坊处收购而来。


城市乡愁是一场实验吗?


超级文和友复刻了一个真正的世界,一个足以覆盖全部人记忆的世界。头顶的电线、霓虹灯、悬空缆车交错,你的目光不自觉穿过晾衣架,搜寻记忆里自家的影子。


城市乡愁是一场实验吗?


下河街、永远街、西长街、北正街环绕着八十年代初期的筒子楼建筑,电游室、裁缝店、电影院、歌舞厅、照相馆、批发部、茶馆的招牌错落地悬挂在各处,而这些店里是一个个小包厢。整个餐厅内堆放了上万件的老物件儿,每一个细节都在力求还原过去。


城市乡愁是一场实验吗?


这里,不止是龙虾馆,还有关于这座城的童年回忆,六七十年代人的青年或少年的回忆,八九十年代人的少年或童年的回忆


这样的结果就是,你会在最熟悉的世界,自觉地再次“生活”在这里。你可以坐在一个十几年前的老长沙人家中吃饭,也可以坐到理发店剪个刘海,在裁缝店改一件衣服,麻将室打麻将,剧场听长沙脱口秀,鱼池钓小龙虾,游戏机坐下打几把拳皇,甚至,在大大的“住宿”二字下方预定某晚的民宿体验。


城市乡愁是一场实验吗?


在这个世界,你既可以“拍拍拍”,追忆童年,也可以“玩玩玩”,重新制造回忆


更加有趣的是,并且在这个“玩”的过程中,还有众多的“NPC”与你互动。只要你需要,随处可见的“NPC”可以免费带你一步一景地体验整个区域,就像一个欢迎你来做客的老朋友。这些NPC和他们带来的内容,都是他们自定的,也正是有了他们,整个老长沙的体验场景才真正的鲜活起来


城市乡愁是一场实验吗?


真实的互动世界+人情味的NPC,近乎完美的体验感由此而来


小结:复刻真实可以参与的世界,塑造覆盖全年龄层的复古怀旧场景,呈现有人情有文化的互动和体验,打造比五感体验更高层次的“第六感”,这些就是成为“爆款”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什么呢?


有了完美的框架,还要有独特的内容,在餐饮的大类里,独特显然没那么容易,毕竟“吃”的复制性太强。那么如何弥补?味道不够,故事来凑。


“超级文和友”里面有一条“永远街”,街上基本都是外援品牌。在这里你能品尝到文和友主菜单里没有的小吃,而且这些品牌的共同特征是,体量都很小,手艺都很真实,是最本真的且在历史大潮中一直亲手传承的食物。


城市乡愁是一场实验吗?


他们的进驻有的是慕名而来,有的是遭遇拆迁被迫搬迁,有的是老板三顾茅庐,总之每个商户都有不同的故事。


更为重要的是,为了集合这些商户,“超级文和友”打破了传统的招商模式。正常情况下,商场在招商时,会看重品牌与租金,至少在选择时会二者择其一,但在“永远街”,这里没有店租,没有供货能力考察,没有sku要求,甚至文和友会帮你来完成一些正规餐饮中比较麻烦的手续和流程。


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因为业主与租户之间不再是房东与租户,而是变成了一种合伙人关系:如果你对美食和老长沙的认识是一致的,那就欢迎来摆摊或合伙。


有钱一起赚,赔了一起担的思维模式让租户与业主产生了凝聚力,这在市场萧条的今天显得难能可贵,毕竟大多数业主都在努力的转嫁风险,所谓的“共赢”更像是一种口号。


小结:做主题餐饮街区,可以没有独特的味道,但不能没有带“味道”的故事。更重要的是,不要空谈“共赢”,用合伙人思维替代“租赁”,才能让生意走的更长远。


The End.


欢迎留言

怀旧风超级文和友凭啥C位出道?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城市乡愁是一场实验吗?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