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北京非遗说 | 京西太平鼓,鼓点动人心


北京非遗说 | 京西太平鼓,鼓点动人心

北京非遗说丨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的领域很宽广,其中不乏很多“绝活”,像皮影、剪纸、编织、绣花、狮子舞等,都是很著名的民间艺术,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同时,民间艺术的种类繁多,本系列主要从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来了解和体验民间艺术的魅力。


jing

xi

西

tai

ping

gu


非遗说

入选时间:2006年5月20日,京西太平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特点:太平鼓是老百姓自娱自乐、集体传承、集体发展的民间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历史渊源。在耍鼓、步伐、队形变化方面均体现出了中国传统审美理念,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太平鼓是老百姓自娱自乐、集体传承、集体发展的民间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当地的民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北京非遗说 | 京西太平鼓,鼓点动人心


01

— 溯   源 —


太平鼓唐代已有,满族打击乐器,外形与团扇相似,多配合舞蹈动作敲击。太平鼓又称“单鼓”,称为“猎鼓”。用于祭祀、祈福的歌舞表演,以后用于民间欢庆新春佳节娱乐活动。旧历除夕、灯节时人们都击太平鼓并演唱、舞蹈,成为一种叫做“太平鼓”的歌舞形式,以求“太平”之意。


相传太平鼓在唐代武则天时已有雏形,《燕京今古琐闻录》一书中记载了类似的传说;人们也从唐代墓穴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一种鼓,样式类似今天的太平鼓。据考证,晋时,此种鼓就已形成了一种舞蹈,被称为“革卑舞”。


太平鼓流传于北京,最早的记载是明代,明代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载:“童子挝鼓,傍夕向晓,日太平鼓”。这种日夜玩鼓的情形正是明代经济繁荣之时。

北京非遗说 | 京西太平鼓,鼓点动人心


清初,京城内外太平鼓极为盛行。清末,太平鼓传入门头沟地区。历史上门头沟很多村落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几乎都会击打太平鼓。太平鼓在每年的腊月和正月最为活跃,在当地的岁时民俗活动中很吸引人,百姓们击打太平鼓更是对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期盼。打太平鼓不仅可以烘托节日气氛,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折射出北京地区的节庆习俗。


02

— 特   色 —


太平鼓具有一套完整的民间肢体语言,如:因过去妇女缠足形成的韵律特征“扭劲”、“颤劲”,男性舞者特有的“搧劲”、“艮劲”,以及你追我赶、男追女逐的情趣。在耍鼓、步伐、队形变化方面均体现出了中国传统审美理念,这些都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过去多是女子玩太平鼓,后来京西一带的男子也开始打鼓,如今已成为京西太平鼓的一大特色。女子打鼓讲究腰用力,脚下重心在足后,舞姿轻盈流畅,看的是扭劲、颤劲。男子不同,打起来有力度,动作大开大合,讲究搧劲、艮劲,脚下要用力。太平鼓舞得是否好看,就看身上的劲头,如代表性动作“大搧鼓”,男子表演起来格外欢快喜庆:跺地跃起、腰身扭拧、肩膀颤耸、手舞太平鼓,整个动作洒脱奔放,刚劲有力,节奏分明。 

北京非遗说 | 京西太平鼓,鼓点动人心

京西太平鼓旧照,二排右二高殿启开创了男子打太平鼓的风潮


一个人舞得好还不行,京西太平鼓套路讲究队列变化,要求打鼓的人有眼神交流,动作互相配合。如“斗公鸡”,表演者两人一组,相对举鼓而立,好像公鸡争斗,相互逗趣,暗中较劲,看着十分热闹。


耍太平鼓时,舞者以左手单手持鼓,右手握鼓鞭整个打到鼓面上,发出洪亮的“梆梆”声,鼓点短促清晰,骤如“爆豆”。手腕一抖,铁环撞击出清脆的声响,铿锵悦耳。跟随着鼓点节奏,几人一组变换动作、阵形,随节奏起舞。


追鼓

两人一组的追鼓,是太平鼓的基础动作。表演者持鼓在身侧、头前、胸前各击一次,同时上步,身体绕过对方,完成换位。以下动作均由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高洪伟演示)

北京非遗说 | 京西太平鼓,鼓点动人心


圆鼓

左右脚小范围内交替上前、平移、后撤走圆场,配合身体起伏,顺势依次在头上方、体前下方、胸前击鼓三次,之后在体前侧托鼓,轻击斗环一次,如此反复。

北京非遗说 | 京西太平鼓,鼓点动人心


大搧鼓

共十六拍,跺地跃起扬手击鼓,再张开双臂上身后仰,有“颠踵耸肩不自持”之感,体现男子大开大合的动作特点。

北京非遗说 | 京西太平鼓,鼓点动人心


03

— 传   承 —


多年来,门头沟区一直重视京西太平鼓的传承与弘扬,组织老艺人开班传艺,培养传承人才。”太平鼓”作为门头沟区最优秀的民间艺术之一,曾经近自门城镇、远至妙峰山以及百花山下的黄塔、军响等地广为流传。虽然经历了各种现代艺术形式的冲击,但由于深受民众喜爱,太平鼓依然留存在门头沟地区。目前,在门城镇、妙峰山、琉璃渠、大峪、城子、圈门里、三家店、军庄、东辛房等地,还能寻访到太平鼓的踪影。


1953年,《和平鼓》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演出,从此太平鼓被搬上了舞台。1983年,太平鼓被收录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北京卷》、《中国民间歌曲集·北京卷》中。1984年,门头沟区组织了300余人的太平鼓队伍,参加了国庆35周年的天安门游行表演。1990年太平鼓以800人的阵容,亮相于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上,引起更大的关注。2006年春节,京西太平鼓走出国门,参加了“北京风情舞动悉尼”表演。

北京非遗说 | 京西太平鼓,鼓点动人心

2011年文化遗产日京西太平鼓表演,彰显男子打鼓大开大合的动作特点

北京非遗说 | 京西太平鼓,鼓点动人心


从鼓在制作工艺到在舞蹈中发挥的竞技性、趣味性和即兴表演的多成分作用,太平鼓已经超脱了作为乐器音响载体的单纯功能,而成为这一地区具有强烈地域文化象征的器物,是当地老百姓文化认同的标志。作为典型的北京地区汉族民间舞,对太平鼓的发掘、抢救和保护,将带动和促进整个北京地区民间舞蹈的弘扬。发掘、抢救和保护太平鼓,对丰富和完善北京民间文化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太平鼓植根于民间、成长于民间、繁茂于民间,老百姓对太平鼓的喜爱、老艺人对太平鼓的执着使太平鼓得以延续,而民间太平鼓的发扬与创新将使民间艺人们的生命充满活力。


注:本文内容根据中国文化网相关资料,以及著作《永不消逝的记忆——北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穆秀颖主编)相关资料综合整理;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文化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

北京地名 | 秋意浓,西郊线带你赏美景

深耕北京测绘地理信息,讲好城市文化故事

权威解读丨如何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一起看看规划交出怎样的答卷!


您与京城,一之隔!

北京非遗说 | 京西太平鼓,鼓点动人心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北京非遗说 | 京西太平鼓,鼓点动人心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北京非遗说 | 京西太平鼓,鼓点动人心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