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第五届“文化遗产学术周”系列讲座
紫禁城六百年

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天子“象天立宫”,紫禁城被誉为地上天宫。
紫禁城宫殿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至今整整六百年。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宫殿营造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六百年的传承中,将“天人之际”“礼乐复合”的中国文化思想一以贯之地发扬光大,且体现出民族融合、西学东渐的文化特质,是中华民族“有容乃大”的实物例证,也是当之无愧的“大成之城”。九十五年前的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的诞生,意味着首任院长易培基先生所言:“昔之所谓秘殿宝笈,一夫所享有者,今已公诸国人矣”,同时,亦如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长李煜瀛先生所愿:“以前的故宫,系为皇室私有,现已变为全国公物,或亦为世界公物,其精神全在一公字”——1987年,这一“世界公物”的设想变成了现实,故宫成为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
回顾不同历史时期,一代又一代的故宫人通过艰辛努力,对故宫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界定和弘扬,对博物馆发展道路的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了“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的“四个故宫”建设体系。来自故宫博物院的四名青年学者,将分别从院史回顾、遗产保护、教育传播、数字阐释等方面,讲述故宫人的奉献精神和学术追求。
无论是辉煌壮美的紫禁城,还是厚重静谧的故宫博物院,均是中国延绵不断之文明见证。学习历史,做好当下,思考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撰文:赵鹏(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副主任 中国紫禁城学会秘书长 高级工程师)
徐婉玲:从明清皇宫到故宫博物院
2020年11月9日(星期一)19时
张小古:故宫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模式探析
2020年11月10日(星期二)19时
果美侠:故宫博物院的公众教育与社会传播
2020年11月11日(星期三)20时
黄墨樵: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故宫博物院的应用
2020年11月12日(星期四)19时
地点:腾讯会议
主办: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中国紫禁城学会
中央美术学院第五届“文化遗产学术周:紫禁城六百年”系列讲座
故宫博物院的公众教育与社会传播

作为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故宫博物院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和海量的文物珍品收藏。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其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是故宫博物院始终的坚守和奋斗的目标。本讲座将基于近年故宫博物院在公众教育与社会传播两方面的工作及成果展开,剖析故宫博物院对自身资源的深度发掘、开发与利用,分享专业发展和团队管理的理念与经验。
主讲:果美侠(故宫博物院宣传教育部主任 研究馆员)
主持:高高(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 馆员)
时间:2020年11月11日(星期三)20时
地点:腾讯会议 ID 151634311
主办: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中国紫禁城学会
主讲简介:果美侠,故宫博物院宣传教育部主任、研究馆员,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历史学博士。2003年进入故宫博物院宣传教育部工作至今,2014年参加美国盖蒂领导力培训,并以相应理论指导工作实践。主要从事博物馆展览宣传、教育策划与管理、博物馆志愿者管理和国际博物馆协会培训中心博物馆专业培训工作。有丰富的博物馆教育策划与执行经验,与团队共同开发的教育活动受到各年龄层观众的欢迎,将故宫教育工作带入全新局面。主要研究方向为博物馆教育和中国古代文化史,先后发表大都会博物馆教育、馆校合作、儿童教育、教育策划、志愿者管理等博物馆教育管理与实践文章;编撰出版多个博物馆教育读本;发表陶瓷纹饰考证、中国宫廷传教士服饰、清宫西洋画家选派等学术论文。
相关链接:

美术遗产
美术丨考古丨建筑丨遗产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文化遗产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美术遗产):讲座预告丨果美侠:故宫博物院的公众教育与社会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