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深规院青年设计师喜获北京“小空间,大生活” 方案征集两个一等奖

深规院青年设计师喜获北京“小空间,大生活” 方案征集两个一等奖



引言


近日,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联合举办的“小空间,大生活——百姓身边微空间优秀设计方案征集”活动成绩正式揭晓,深规院两个参赛作品《时空折叠的院子》《三重院》双双荣获一等奖,并于2020年11月21日在2020北京国际城市设计大会上举行颁奖典礼。其中《时空折叠的院子》作为东城区北新桥街道民安小区空间改造实施方案,即将落地实施。


深规院青年设计师喜获北京“小空间,大生活” 方案征集两个一等奖

一等奖获奖代表与颁奖嘉宾合影


一、小空间,大生活


活动概况


2019年底,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联合举办“小空间,大生活——百姓身边微空间优秀设计方案征集”,聚焦百姓身边需求反映强烈的“三角地”“边角地”“垃圾丢弃堆放地”“裸露荒弃地”等公共空间,向社会各界征集优秀设计方案。1315个报名团队遍及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澳门地区,英国、德国、澳大利亚、芬兰等6个国家,众多国内外知名院士和专家共同参与评审。


深规院团队在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获得东城区北新桥街道民安小区内公共空间、朝阳区小关街道惠新西街6号至10号楼小区外西侧公共空间两个地块一等奖。


竞赛获奖方案


•《时空折叠的院子》——东城区北新桥街道民安小区内公共空间改造


团队成员由深规院城市设计研究所、城市营造设计所组成,以“时间折叠”与“空间折叠”作为设计策略,通过院子的空间折叠创造出丰富的立体空间层次,最大化隐藏消极空间,创造更多活动场所。根据社区居民生活习惯定制一日活动图谱,将之对应在不同的空间中,营造院子不同时间点的多维活力,使功能的安排适应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创造出人本、生态、拥有持续活力的社区精神场所。


深规院青年设计师喜获北京“小空间,大生活” 方案征集两个一等奖
深规院青年设计师喜获北京“小空间,大生活” 方案征集两个一等奖
时空折叠的院子》竞赛方案(左右滑动查看)


《三重院》——朝阳区小关街道惠新西街6号至10号楼小区外西侧公共空间改造


团队成员由深规院城市设计实践研究所、城市规划二所组成,以“三重院”为概念,建立由城市到社区层层嵌套的空间序列,以及由公共到私密的功能布局与使用模式,通过可转动的隔断墙,分时界定空间使用者。三重院包括:城市公园,强调步行安全通畅、候车空间视线连续;重叠院落,注重为全龄人群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宅前庭院,营造安静氛围,保证居民隐私。市井活力与自然宁静,分时共享,各得其所。


深规院青年设计师喜获北京“小空间,大生活” 方案征集两个一等奖
深规院青年设计师喜获北京“小空间,大生活” 方案征集两个一等奖
《三重院》竞赛方案(左右滑动查看)


二 、东城区北新桥街道民安小区空间改造实施方案


小区概况


东城区北新桥街道民安小区26号楼位于北京市二环东北角,距离东直门地铁站700米,公共交通便利。场地南侧临近簋街商业区,西侧临近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东北方向紧邻南馆公园,区位条件优越。


深规院青年设计师喜获北京“小空间,大生活” 方案征集两个一等奖

区位分析


小区内部公共空间由住宅建筑东、西、南三面围合而成,北侧为北新桥派出所,空间整体呈“凹”字形。设计范围4113平方米,场地缺乏前期设计,缺少使用功能,无法满足居民日常活动需求。现状环境较为脏乱,空间品质与其优越区位严重不符。


深规院青年设计师喜获北京“小空间,大生活” 方案征集两个一等奖

小区南楼15楼鸟瞰照片


民安小区26号楼为回迁安置房,建于2003年,居住总户数为706户,常住人口2063人,其中老年人约占41%,老龄人口占比高于街道平均水平。小区临近簋街,很多租客从事餐饮服务工作,生活习惯与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一定程度上造成邻里关系不和谐。


场地印象


• 空间狭小、场地荒废、全年缺乏阳光


小区公共空间约为4113平方米,去除车行道与停车位后,可供居民活动的公共空间所剩无几。住宅建筑三面围合,加剧了活动噪声影响,低楼层居民自发拆除了原有座椅,导致现状无落座空间,场地日渐荒废,现状活动场地为裸土地面,铺设防尘网。建筑形态使场地全年缺乏阳光,同时不利于绿化维护,空间氛围较为消极。


深规院青年设计师喜获北京“小空间,大生活” 方案征集两个一等奖

场地现状照片


• 场地不平整,障碍较多


场地沟沟坎坎较多,人防入口、部分单元入口有台阶,道路与场地中心有0.4左右的混凝土路坎,加之裸土路面不平整,居民宁愿沿车行道通行、散步,也不愿意来院子中心活动,老人、儿童与残疾人使用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深规院青年设计师喜获北京“小空间,大生活” 方案征集两个一等奖

场地现状照片


• 垃圾收集脏乱无序、建筑垃圾随意堆放


现状垃圾收集仅有简陋的设施,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居民不堪其扰。由于租户较多且小区无建筑垃圾收集点,不少装修垃圾堆砌在场地中,让场地环境更加恶劣。此外,小区设施配套还存在缺少快递箱、信报箱使用率低等问题。


深规院青年设计师喜获北京“小空间,大生活” 方案征集两个一等奖

场地现状照片


• 车辆停放无序、人车争夺空间


小区现有停车位数量不足,乱停乱放现象严重,除原规划停车位之外,部分居民将机动车停在过道、人行道甚至是消防通道、人防入口周边,不仅阻碍居民通行,还将造成安全隐患。现状无非机动车位,自行车随意摆放,电动车无处充电。


深规院青年设计师喜获北京“小空间,大生活” 方案征集两个一等奖

场地现状照片


我们的思考


实施方案由参与竞赛的四个所合作完成。我们通过调查问卷、现场咨询、意见征集会等方式,更加直接地与当地居民沟通交流,增强居民参与色彩,从场地限制性条件、社区居民实际诉求与竞赛设计理念延续性几个角度,对竞赛方案进行反思。


• 充分考虑改造限制条件


由于建设年代较早,小区的消防、人防、地下管网等建设工程图纸缺失,在街道无法进行物探及提供相应图纸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应保留现有消防路由,减少开挖与立柱。


• 结合居民实际需求


考虑到小区特点——回迁安置房、老年人占比高,我们认为实施方案应更加关注居民实际需求,体现对居民的关心,营造能够延续历史记忆的空间场景,注重细节塑造,通过无障碍设计,保障老年人使用便捷性、安全性。


经过多次沟通交流,我们总结出社区居民的核心需求:空间布局上,满足居民日常休闲活动需求,功能选择与南馆公园互补,绿植的选择强调低维护、易成活;配套设施上,梳理机动车停车空间,增加非机动车充电桩和停放区,设置信报箱、快递收集点、垃圾收集站等服务设施,并考虑全龄人群使用便利安全。


• 优化与发展“时空折叠”概念


我们认为竞赛方案概念能够有效提升小区空间的立体层次与使用效率,但应结合低层住户隐私、改造限制条件、居民使用习惯与实际需求,优化空间布局、人车流线、平台形态。


经过与居民、街道办沟通,我们认为应对竞赛方案进行改动,“折叠”概念出发点,由创造理想院落生活方式,发展为从社区居民,尤其是老人、小孩的实际需求出发,最大限度地将消极空间转变为积极空间,通过复合利用方式,将休闲、运动、文化等功能以及停车、垃圾回收、无障碍设施等社区配套合理组织起来。


我们希望通过务实的设计,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环境品质,精心挖潜、精细营造,空间折叠,释放潜能,让小空间释放大契机,同时营造全龄友好、无障碍的样板。在与市规自委、北新桥街道办的沟通中,确定以“充满欢声笑语的院子”为实施方案主题,增强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充满欢声笑语的院子


为保障居民隐私,减小活动噪声影响,尽可能地利用场地日照,我们将主要活动场地布置在场地中心靠派出所一侧,赋予场地日常休闲、轻健身、基础服务、停车等实用功能。保留现状车行道路“U”形布局,满足消防要求。


我们对竞赛阶段“时空折叠”概念进行优化与发展。空间上,结合人防建筑对部分场地进行折叠抬升,形成二层平台,极大地扩展了活动空间规模。功能上,平台下的灰空间用于遮阴避雨、构建半室内服务空间以及停放非机动车。通过无障碍坡道衔接地面与各级标高平台,局部利用高差设置台阶、座椅、滑梯相结合的竖向节点,增加空间趣味与实用性。


深规院青年设计师喜获北京“小空间,大生活” 方案征集两个一等奖

方案生成图


深规院青年设计师喜获北京“小空间,大生活” 方案征集两个一等奖

方案总平面图


深规院青年设计师喜获北京“小空间,大生活” 方案征集两个一等奖

功能分区图


要点1:空间的复合利用


场地空间有限,我们采用复合利用的手法,提升空间使用效率。利用竖向空间,设计形式与功能一体化的二层阳光平台,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活动空间、庇护空间和服务空间,同时将人防、非机动车停车区等必要却占用空间的功能隐藏其中。结合阳光平台与活动场地的高差,在东侧阶梯上设置状元台阶、文化墙、涂鸦墙等景观,使活动空间更富趣味与吸引力。集约化的设施布局,将不方便停车的边角空间作为垃圾回收站、信报箱,不浪费一点空间。


深规院青年设计师喜获北京“小空间,大生活” 方案征集两个一等奖

阳光平台鸟瞰图


要点2:文化记忆与传承


小区住户系原胡同回迁居民,对胡同有着很深的感情与记忆,我们运用具有胡同特色的元素,通过细部设计融入小区活动广场铺地中,传承胡同文化。利用阳光平台与地面的高差,设计可落座、可通行的台阶,取名状元台阶,延续状元胡同的美好期望,寓意小朋友茁壮成长,步步高升。


场地中的大树凝聚了院落记忆,是社区、居民共同成长的见证。我们保留了场地中的每一棵大树,利用树荫,在树下设置休闲座椅,使树下空间成为邻里交往的重要场所,承载更多欢声笑语的社区活动,人们在树下玩耍、下棋、遛鸟、讲故事,延续人与自然院落记忆。


举办按手印创社区活动,邀请艺术家与居民用双手绘制涂鸦墙,和谐邻里关系同时创造特色景观。广场上放置社区公约,鼓励居民主动参与社区事务,提倡小区共治,共同缔造幸福社区生活。


深规院青年设计师喜获北京“小空间,大生活” 方案征集两个一等奖

状元台阶人视图


要点3:方便的无障碍空间


无障碍设计是本项目一以贯之的重要原则。我们将场地中原有混凝土路坎全部移除,通过放坡消解场地高差。单元入口以无障碍坡道代替台阶,方便轮椅、自行车、婴儿车的进出,坡道旁增加双层扶手,铺装经防滑处理,提高使用安全性、舒适性。我们希望结合深圳儿童友好、老年友好相关项目经验,通过一系列无障碍设计、安全保障措施,使民安小区26号楼成为北京市无障碍示范小区。


深规院青年设计师喜获北京“小空间,大生活” 方案征集两个一等奖

单元入口人视图


要点4:完善社区配套


契合居民使用需求与习惯,完善社区配套设施。我们规划2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1处建筑垃圾收集点、1处快递驿站以及4处信报箱,并依据实际需求适当减少信报箱数量,整体提升配套设施服务水平,方便居民生活。以垃圾分类收集点为例,我们希望不仅对垃圾分类容器进行设计,还应借此机会对垃圾分类教育、垃圾分类方式、分类后处理方式展开系统性探索,积极推广民安小区垃圾分类经验。


方案实施


我们坚持以居民为核心,共同决策改造方案,不仅为了人民设计,更是与人民一同设计。项目启动至今,我们始终与市规自委、北新桥街道办、小区居民保持密切联系,通过反复沟通、公示、汇报,吸纳居民意见并不断优化方案,使其更加契合实际需求,让社区居民一出家门就能发现城市的美好。


目前,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概算、可研等环节,经与评估单位数论沟通已形成稳定成果,实施方案经市发改委审批通过,后续由街道组织施工建设,深规院设计团队将持续跟进,确保项目顺利建成。


深规院青年设计师喜获北京“小空间,大生活” 方案征集两个一等奖

深规院青年设计师喜获北京“小空间,大生活” 方案征集两个一等奖

深规院青年设计师喜获北京“小空间,大生活” 方案征集两个一等奖





编辑、排版 / 陈程

插画 / 王彦妍


深规院青年设计师喜获北京“小空间,大生活” 方案征集两个一等奖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UPDIS共同城市):深规院青年设计师喜获北京“小空间,大生活” 方案征集两个一等奖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