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Does Everyone Think Cities Can Save the Planet?
源自:Urban Studies, 2020, https://doi.org/10.1177/0042098020919081
作者:Hillary Angelo, David Wachsmuth
推荐:邵亦文,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yiwenshao@szu.edu.cn
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又耐人寻味的问题: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城市可以拯救地球的未来?这个问题的背后是全球城市政策和话语的一个重要转变,即更多的学者认为城市已经从一个可持续性问题的发生器变成了一种可持续性解决方案和驱动力。作者认为这一变化需要从三个历史发展背景进行解读:1960年代源自全球北方(特别是美国)的城市蔓延问题、1980年代起受到广泛关注的以全球南方为代表的非正规住区问题,以及1990年代开始同时威胁全球北方和南方发展的气候变化问题(包括温室气体排放和极端气候条件下的空间脆弱性问题)。通过简要回顾这三大问题的演化过程和应对策略,作者敏锐地发现它们的解决方案逐渐从城市以外(non-city solutions)转向城市内部(city solutions),即从限制资本和城市扩张、推动国际和广域可持续发展议程、签立多边协定转向建构紧凑城市、智慧城市、可持续住区、韧性城市以及提出符合本地特征的城市愿景。可以想见,将来可持续性的解法将更多是一种强调密度、技术、韧性和宜居性的城市可持续性(urban sustainability)。这一“更城市”(more city)的趋势亦能从历次联合国人居大会(UN Habitat I/II/III Conferences,分别召开于1976年、1996年和2016年)主题的转变中窥见。为了实践“城市拯救地球”的新理念,作者提出了一个研究议程,强调需要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政策进行历史的、多空间的、政治的和代表性的分析。转向城镇化下半场的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会同时面临着以上三大问题的艰巨挑战,对空间规划、城市治理和城市设计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正确理解这些问题和(城市)可持续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可以启发我们作出更好的判断,从而采取更积极的行动。
The Good Things in Urban Nature: A Thematic Framework for Optimising Urban Planning for Nature Connectedness
源自: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20, 194
作者:Kirsten McEwana, Fiona J. Fergusonb, Miles Richardsonb, Ross Cameron
推荐:颜文涛,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yanwt@tongji.edu.cn
当前存在的一场心理健康危机正影响着全欧洲1/6以上的人。绿色干预越来越被视为解决心理健康危机的一种方式。其中有一种名为“Shmapped”的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的健康干预措施,促使用户注意到城市中有关自然的美好事物,从而培养了对周围环境的感激之情。研究人员要求参与者每天记录“自然界的三种美好事物”,还确定通向自然联系的五种途径:感官接触;情绪;欣赏大自然的美;在大自然中寻找意义;对大自然的同情。
该研究将Shmapped在228位成年人中进行评估,其中包括53位有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年人。参与者被要求在7天内每天记录他们在城市绿色空间中注意到的美好事物。研究者对记录进行主题分析,得出了10个主题。出现最多的三个主要主题为:(1)对日常城市环境中遇到野生动物感到惊讶;(2)欣赏行道树;(3)对色彩缤纷、广阔、戏剧性的天空和景色感到敬畏。其余七个主题被归为次要主题。参与者还记录了最好和最差的经历。最佳体验与三个主要主题相同。最差经历主要是遇到质量差、杂乱无章的绿色空间,或者发现普遍缺乏绿色空间。
作者将上述主题与自然联系的途径相结合,提出了扩展的活动框架。它可以提供活动计划,用于参与自然的社交媒体内容以及绿色空间的设计。例如,一项集中在水上的活动允许在靠近水或特定基础设施(如社交空间、艺术摊位、木板路)的地方设计提供文化活动的场所,以鼓励人与自然之间建立更深层的关系。城市规划人员必须认识到,与生物元素(动物和植物)的接触对城市居民非常重要。应将新住房发展视为创造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形成支持心理健康的环境政策行动。该研究不仅为绿色健康干预提供信息,还可以通过优化自然连接的规划设计,提升人类和野生生物的福祉水平。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际城市规划):书刊导览 | 期刊导航(202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