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2020年11月20日世界儿童日,由中国儿童中心与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女规划师委员会主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中国儿童中心事业发展部承办的首届中国儿童友好行动研讨会在京召开。本文为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杨浚在会议上作的报告全文,欢迎分享。
本文作者信息:
杨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邱红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儿童友好城市项目负责人
甘霖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儿童友好城市项目工程师
演讲者 丨 杨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1
儿童友好城市的现实意义
国家:关爱儿童、共享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
2015年,中国0-17岁儿童2.71亿人,占中国总人口20%,占世界儿童人口总数13%,位居世界第二。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提出“关爱儿童、共享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合作倡议;国家发改委与联合国儿基会正积极推动“儿童友好型城市”在中国的标准和工作机制建立。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已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文明传承的保证。
北京:促进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目标实现
自2015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北京0-19岁常住人口数量稳定在270万以上,学位缺口扩大、设施与人口增长不同步等问题开始显现。北京要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要实现新时期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是其重要方面。目前,“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和社区”已被纳入正在编制中的北京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和妇女儿童十四五发展规划。
在城市规划中体现儿童友好事关城市未来
2018年度北京城市体检宜居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地区未成年儿童家庭抚养比较高且市民对儿童活动场地、托幼机构、运动设施的满意度评价不高。2020年北京儿童出行环境状况调查也显示,家长对现状儿童出行环境的友好度评价一般,儿童独立出行年龄滞后。由于城市环境对儿童健康成长关系重大,新时期的城市建设,需要将儿童权益放在突出位置,将儿童友好的理念真正融入城市运行的各个环节。
2
儿童友好规划的科学认识
理念:儿童友好即全民友好
儿童既是城市社会中最脆弱和需要关注的群体,也是构成社会基本单元——家庭的纽带,对未成年人需求的满足程度不仅会影响儿童自身的健康,还会影响每一个家庭的定居选择,并跟所有年龄段的城市居民都息息相关。因此,北京儿童友好城市的规划不仅能让儿童受益,也能让现在和未来的所有公民从中受益,一座围绕儿童权利而规划和建设的城市是保障和提升所有家庭和全体人民福祉的最佳选择。
目标:建设健康、安全、包容、绿色和繁荣的儿童友好之城
面向儿童友好的城市应从儿童生存和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等基本权利出发,在良好健康、优质教育、减少不平等、创建可持续城市和社区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儿童提供安全、可靠、清洁的环境;平等对待每一个儿童;确保儿童使用基本的公共服务;促进儿童充分参与公共决策;确保儿童能够享受家庭陪伴和游戏活动。通过创建繁荣和公平的城市,让儿童生活在健康、安全、包容、绿色和繁荣的城市和社区。
路径:建立规划框架支撑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新版总规的批复精神,北京逐步树立了关注儿童、面向儿童、服务儿童的规划价值导向。一方面,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北京现有“三级三类四体系”规划体系;另一方面,围绕促进儿童发展和保障儿童权益,形成“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框架”,包括逐级传导的规划体系和全过程保障的实践探索两部分,为建设环境安全、服务可及、乐享陪伴、充分参与、平等对待的儿童友好城市提供支撑。
3
儿童友好规划的体系设计
重点围绕儿童每日安全出行、自由玩耍、健康学习、便利交往等需求,对空间结构、住房环境、道路交通、公共服务、开放空间、基础设施等要素进行重点管控,实现城市宏观尺度——社区中微观尺度——重点领域——特定地区的逐级传导。
城市层面系统规划
重在从战略高度搭建儿童友好城市的系统框架。通过将住房布置在环境安全地区,为儿童创造安定的休息、玩耍和学习环境。通过将公共设施布置在公交可达地区,为儿童锻炼生活技能和社交创造机会。通过促进城市紧凑发展,有效供给多样化绿色交通方式和儿童友好街道,让儿童在减少机动车远距离出行同时平等享受所有服务。通过将绿色开放网络覆盖整个城市,为儿童参与户外活动提供可能。通过提供安全便利的卫生设施,健康实惠的食物,清洁的废弃物处理系统,确保儿童在可持续网络支持下健康成长。
社区层面详细规划
重在从可感知、易操作角度提出详尽的规划设计指引。例如在住房环境方面,规划活动场、图书馆、学校和公园,形成一刻钟儿童生活圈。在公共设施方面,设立混合型市民中心、儿童和青年共同学习和协作空间。在道路交通方面,设置限速区和智慧交叉口,鼓励儿童独立出行。在开放空间方面,提供迎合儿童天性、激发儿童能力的设计,促进儿童在游戏中成长。在基础设施方面,设置儿童专用卫生间和户外洗手池,利用社区花园将食品供给、废弃物处置和锻炼技能相融合,打造智慧社区和楼宇,为儿童提供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专项规划精准定位
侧重对儿童成长起关键作用的重点领域进行精准指引。例如北京在教育设施专项规划中提出“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和个体差异,努力为师生提供安全适用、高效便利、健康舒适的校园内外部环境,建设儿童友好型学校”。在医疗设施专项规划中要求“在现有综合医院中加强儿科建设,儿科向社区延伸”,首次提出建设儿童友好医院、儿童友好病房要求。在园林绿化系统规划中要求“高度重视儿童公及儿童游乐空间发展,建设多层级配置、设施完善的儿童公园体系”。未来,将进一步系统规划儿童活动场地的空间分布、配置规模、等级分类以及相应的规划设计和管理要求。
特定地区聚焦改善
关注城市发展中可能受到空间供给不均衡影响的儿童群体,为弱势儿童聚居地编制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规划。例如在老城平房地区,关注儿童住房条件,利用复合方式尽可能增加儿童绿色活动空间,优化出行环境,加强卫生设施配置。在老旧小区,关注改善住区环境,消除老旧线路、路面坑洼等活动危险因素,将废弃地或闲置地改造为儿童活动场,优化停车秩序,修复生态空间。在政策性保障房小区,增加儿童社会服务设施种类。在城乡结合部地区,关注改善住房条件,提高儿童活动空间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加强卫生和能源设施配置。
4
儿童友好规划的实践探索
在通过规划体系逐级管控空间要素的同时,还要形成从启蒙教育、社会实践、监测评价到政策保障的闭环治理链条,实现对儿童生存与发展、受保护和参与权利的全过程保障。
规划教育为儿童赋能
为了让孩子在参与规划的过程中有更充足的能量和更精良的装备,北京在全国率先推动了促进城市实现多元共治和儿童友好的规划教育保障计划,主题为“我们的城市”。旨在通过搭建内容研发和公益教育服务平台,以生动有趣、学习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增强儿童和青少年对城市的认知力、价值观和责任感。该计划自2014年启动以来,逾百名年轻规划师和志愿者深入学校、社区开展规划公益活动近80场。今年更是把视频投放、线上直播、微信公众号文章、传统媒体新闻报道四部分资源整合起来,在六一儿童节前夕为小朋友精心录制4堂城市探索课,截至目前网络总阅览量超450万次,实现了通过多种规划教育方式为儿童赋能的目的。
社会实践为儿童赋权
北京结合城市多元共治、街区更新、街巷治理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广泛的责任规划师制度,发挥出引导儿童参与城市治理的作用。海淀区中关村街道的责师团队组织在地儿童参与搬砖、培土、制作汀步、铺路、搭建蚯蚓塔、植栽花卉和播撒花草种子,通过在15次花园建造活动中发挥儿童的创造力,来帮助她们深刻领会绿色生活的理念。东城区朝阳门街道的责师们围绕儿童友好,开展了包括小小上学路调研、儿童与七旬老人对话、名城青苗手工坊和读书会,小小社区规划师课程等系列活动。在责师平台助推下,已经将儿童参与规划从常见的“形式性”参与提升到“实质性”参与,城市空间改造由“为儿童设计”转向“让儿童设计”,儿童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
评价监测为权利护航
为确保总规各项目标指标得到有序落实,北京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城市体检评估机制,在对“七有五性”社会满意度进行监测时,专门针对“家庭中有18岁以下未成年子女的育儿人群”设置“中小学”“儿童活动场地”“托幼机构”等打分项,并关注其对安全性、宜居性和便利性等方面的评价。今年又在城市体检评估规程中增设森林、社区卫生服务设施、中小学、社区体育设施、足球场地设施、社区文化活动设施步行15分钟覆盖率,每万人拥有幼儿园班数等反映公共设施服务效率的指标。未来还将在此基础上建立儿童友好型城市监测评估体系,充分整合媒体大数据、统计数据、地理信息数据形成基础数据库,完善各层级评价儿童权利实现程度的指标和监测标准,更好地为儿童衡量、评估和制定决策提供支持。
政策保障聚众识之力
“儿童友好”既是一项宏观战略,需要政府的整体意向推动,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城市相关领域的全面配合和社会有识之士的共同推进。在整个过程中,要选取儿童友好社区试点,整合政府、社会机构、儿童友好型企业、在地居民的力量,搭建儿童友好的利益联盟,通过技术创新和社会变革加强利益相关方协作。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善儿童友好的规范标准和建设指引,开展儿童活动空间和设施规划标准研究,为广泛性的复制推广提供实践指导。与此同时,通过推动成立儿童专项预算、制定以儿童为中心的建设许可法规、建立问责机制和儿童可参与的申诉机制,加强立法和制度保障,才能切实推动儿童友好城市的可持续建设和发展。
5
结语:双向互动,形成合力
总体来看,在北京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实践中,一方面是规划体系自上而下传导“儿童友好”的价值导向,并保证将“儿童友好”理念在规划要素管控中逐级落实。另一方面是城市实践层面自下而上探索形成全过程保障,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尤其是少年儿童的智慧力量,鼓励基层探索和重视制度保障。当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股力量汇聚在一起,形成良性互动,既使基层探索实现风险可控,又能依靠强大政策力量,在规划建设中全方位促进儿童发展、全过程保障儿童权益。未来,北京将持续推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这两股双重动力,更好激发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动能,凝聚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精神力量,彰显儿童友好型城市独特魅力!
从儿童友好到家庭友好,北京儿童出行环境状况调查与提升建议

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
“我们的城市”计划发布,让城市规划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
微空间·向阳而生|一起来看在微空间改造中为打造儿童友好城市有哪些闪光点
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
儿童友好城市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北京儿童友好规划的体系设计与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