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自网络。
美国的邻里单位理论对我国规划的影响很大。这一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于欧美不少国家,说明理论本身具有广泛应用的价值,得到各地实践的采纳。然而,将近100年过去,现今世界人口、资源和环境发生变化,观念价值也随着时代改变而改变,当初的邻里单位理论是否仍然可以指导今天的高密度大都市居住区规划建设,可以完全适用于现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呢?也许答案是否定的。
就居住区中的中小学配置来说,邻里单位理论给我们的启发,是希望通过合理的布局规划,使得生活在邻里当中的孩子可以安全、方便地上下学,避免因为现代机动交通带来的危险和不便。
这一启示无疑具有人文关怀的价值观意义,一直到今天,邻里单位理论中的规划理念仍然值得倡导。但是,面对日益提高的城市生活品质要求和日趋精密的城市空间结构,中小学校,特别是小学校在当代城市中如何合理布局,甚至如何配套交通工具来使用,怎样保障孩子上下学的安全,提高有孩家庭出行的便捷度,也许是今天应该思考的问题。
况且,对于中小学教育设施布局,当下的中国还存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例如择校。尽管反对择校、实现教育均等化的声浪越来越高,教育部门也开始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但具体效果仍然有待观察。应该看到,长距离上下学的小学学生人数占比已经非常高,而私家车接送学生上下学在大城市是很普遍的现象,选择公共交通工具的人并不多。
规划师需要适应城市环境的变化,及时探索新的规划技术和理论,满足市民日益提高的城市生活品质的要求。难以想象,一百年之前的一套理论,如今还在使用,而机械的300-500m服务半径规划技术,仍然在今天的城市小学校规划布局中运用。规划的理论和技术需要面对的也许不是创不创新,而是本来就非常需要适时更新的问题。众所周知,在规划实践项目当中,一直以来广泛使用的规划技术手段很多来源于上世纪初国外经验和模式,而源自当代本土的理论技术还是不多见。
《城市规划》2015年第12期文章“基于家庭出行的城市小学可达性分析研究——以西安市为例”正是适应新环境的探索之一。论文应用时间地理学的理论,探讨城市小学的可达性,对当代家庭小学接送行为进行研究。文章结合一手的调查统计资料,绘制出时空线路分布图,提出了初步的城市管理策略和规划应对办法,为进一步探索规划理论和技术奠定了一定基础。对规划技术更新和规划理论开发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尝试一读此文。希望未来有更多关于新规划理论技术的探索,毕竟城市环境应该令生活更加美好。
——————————————
了解更多《城市规划》杂志信息,搜索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