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文章导读】规划理论的宝贵价值

注:共同期待规划的理论创新

图片源自网络。

空间的量化分析,有一种理论称作空间经济学。其地租曲线理论自提出以来一直被作为一种分析工具,运用在区域和城市土地空间量化研究中。空间经济学被认为是当代经济学中最令人激动的一个研究领域,而近年来也有一些规划学者将该领域理论运用到规划研究中,对于城市的规划,尤其是土地利用而言,空间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可靠性也逐渐得到认可。

在城市中,功能相互排斥的用地一旦临近,将造成彼此使用价值的损失,而土地地价可以比较综合地反映这种使用价值的变化,地价的下跌是土地使用价值损失的明显表征。在该情况下,地租曲线转折、升降,根据坐标,可以相应确定曲线范围的地价数值和空间距离数值,土地空间变化的价值能够得到近似的量化计算,产生量化分析结果。

这使得规划定性分析中用到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生态功能等,可以在一幅坐标图中呈现出来,动态的损益程度能够通过边际分析手段得到无量纲数据,进而进行比较和判断。近几年以来,涉及产城融合的规划项目并不少见,产城融合研究也开展得比较多,其中大部分研究在于讨论产城融合的内涵、策略、规划布局方式等,在取得一定研究进展的同时,也表现出类型多样、结论不一和讨论缺少无差别统一平台的问题。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产城融合目标,开发区面临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产城融合势在必行,此时,将问题理论化,对于研究者而言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空间经济学的地租曲线理论对产城融合中的环境问题、交通问题等有分析应用的空间,因此可以利用地租曲线理论对产城融合的产生、演变和规划政策模拟等方面进行尝试性分析。

《城市规划》2015年第12期论文“空间经济学视角下城郊型开发区产城融合路径”的作者尝试运用空间经济学理论,分析规划实践中遇到的庞杂的具体问题,希望以此推动产城融合规划研究的量化分析,同时,在不同研究者中建立一个理论分析平台。该文通过缜密的分析,探索了产城关系演变的过程中价值损失变化,以及价值补偿的路径。尽管是一篇理论型学术论文,该文还是提供了很多简洁直观的彩色曲线图,用以说明理论建立的过程,应该说是一篇易于阅读和理解的理论论文。文章涉及整个产城融合过程和融合策略影响的分析,期间运用到空间经济学思维,严谨而内容信息量大,可能需要读者用阅读两篇一般长度文章的精力来完成此文的阅读。因而,在此建议小伙伴们写论文的时候,从新颖和深度等方面着眼就好,论文与著作还是存在明显区别的,而在一篇文章构思撰写中,同一思路逻辑下不建议作过长的讨论,不断论述同一类问题。长,不一定代表深入。尽管有些偏长,但阅读此文,对规划理论的开发具有相当的启发价值。目前,关于土地空间规划核心的理论的讨论不是太多了,而是还非常缺少。规划师、高校师生和研究人员可参考阅读此文。

 



——————————————
了解更多《城市规划》杂志信息,搜索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