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5日下午, 主题为“‘十四五’背景下规划的挑战与应对”的第二届同济规划青创会议周规划技术论坛在同济规划大厦召开。论坛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刘超助理教授主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刁弥教授、赫磊副教授、沈尧助理教授、晏龙旭助理教授、施澄博士,上海脉策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高路拓分别作了主题报告,特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德教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周玉斌副院长作为点评专家,并由刁弥教授主持圆桌讨论。会议尾声,建筑城规学院规划系副系主任卓健教授对本届青创会议周做总结致辞,第二届同济规划青创会议周顺利闭幕。本次青创会议周通过网络平台直播,累计观看十万余人次。

刁弥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
《城市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
刁弥结合实例从三个层面介绍了大数据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包括可视化,城市度量,和城市模型。大数据的可视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城市现象的空间特征,从而发现隐藏在巨量数据中的城市问题;从大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建立对城市现象的有效度量,有助于量化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发展基于大数据的城市模型,建立因果性关系,预测比较不同政策选择的结果,以支持政策设计,为解决城市问题服务。三个层面的分析深度依次递增,大数据为城市研究与规划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沈尧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助理教授
《面向社会融合的规划
认识与干预技术》
沈尧介绍了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面向社会整合提升的规划认识与干预技术。社会公平是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高质量发展与精细化治理的重要部分,并成为与建成环境品质提升并重的社会品质提升的重要议题。新数据环境下人们行为数据不断涌现,提供了观察人的行为品质的基础,其以人为基础的特点与传统的以空间为基础的传统数据和规划抓手形成对比,预示了未来的规划需要平衡空间视角下易用性与可解释性优势,与人视角下的理论和方法的复杂性、准确性优势,发展以空间为基础以人为本的综合视角的必要性。报告例举了两个实例详述构建相关视角的具体路径,提出在新的数据环境下测度、模型和干预协同的“知行合一”的具体路径,以及探索动态、局部、流动逻辑引领下的规划干预新方法的重要意义。

刘超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助理教授
《多尺度的环境规划与设计技术》
刘超从国土空间规划技术应用实践入手,介绍了正在开发的国土空间现状评估与开发适宜性评价软件和碳排放评估软件,以长三角为案例展示了易操作、好理解的评估评价软件使用方法,该软件将于2021年中完成并发布试用。报告还介绍了“大智移云”支撑的可持续规划研究前沿,提出“十四五”阶段需重点关注的技术群:风险评估技术、解释性机器学习、气候变化模型、空间碳排放模型、仿真模拟技术等。

赫磊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副教授
《城市基础设施安全风险评估技术》
赫磊首先从十三五期间我国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的市政管网风险事件引入,并展望了十四五期间我国市政管网发展的现实需求,提出当前以“需求”为导向、以满足覆盖率和普及率为目标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技术方法不适应未来的需求,而是应面向实施的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控作为规划的目标和方向。其次,以上海市案例的研究与实践,向大家展示:以大数据分析为手段构建了市政管网风险评估与精细化管控的评估框架、理论模型与实践应用,开辟了“市政基础设施安全规划”的新方向。最后,与会专家对本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希望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高路拓
上海脉策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创始人
《城市大数据的商业化探索》
高路拓作为脉策科技创始人,城市数据团发起人,介绍了从传统城市规划向大数据支持城市策划、房地产咨询等探索实践工作的经验。并提出城市规划学生的就业新渠道和建议:利用城市大数据技术为企业政府等各类客户提供数据科技产品和解决方案服务。

施澄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博士
《从新技术到新常态—— 面向国土空间体系规划的数据思考》
施澄介绍了在本轮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实践中,随着技术的变革和成熟,大数据的新技术应用进入到常态化,从多个方面支撑本轮规划的实践。1. 城市的基本服务配置按照实际服务人口配置成为本来规划的基本出发点。大数据给予了实际服务人口的支撑的可能性。2. 本轮国土空间规划对土地使用的精确把握,可以其他多种数据源类型进行校核。3. 随着未来数据基础的成熟,尤其是历史数据,和技术分析技术的进步,未来对于预测能力具有可能性。

晏龙旭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助理教授
《城市中心体系的识别
方法和规划框架》
晏龙旭介绍了他对城市中心体系的部分研究成果。城市中心体系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核心内容之一,当前规划实践还有较大探索空间。他首先梳理了城市中心的概念、定义和已有识别方法。然后提出了基于局部加权回归的新识别方法,分别采用数值模拟、实际数据应用检验了新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并展示了上海城市就业中心的识别结果和基于ArcGIS开发的实用工具。最后,结合国内外多个案例的总结,他梳理了城市中心体系规划的三方面作用,归纳了常见的规划目标、内容和策略,为规划实践提供参考。

王德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

周玉斌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副院长
点评环节,王德教授与周玉斌副院长分别就报告内容和“十四五“新格局下规划技术的重要性进行点评。

卓健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

圆桌讨论
圆桌讨论由刁弥教授主持,报告人与点评专家共同参加,专家们就规划技术和规划实践的融合与规划技术如何以人为本两个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主题会议结束后,卓健教授进行会议周闭幕致辞。他充分肯定和赞扬了学院与公司联合举办学术会议的形式,认为青创会议体现了同济规划的学科优势,希望同济规划在“十四五”新格局、新阶段中在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城市更新和规划技术等重点领域中取得新突破。
演讲内容节选已经演讲人审核
供稿:刘超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同济规划TJUPDI):“十四五”背景下规划技术的挑战与应对会议举办,2021年第二届同济规划青创会议周顺利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