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文章导读】从安徽黟县碧山村看乡村建设

《城市规划》杂志2015年第11期,刊登了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吴祖泉的论文《建设主体视角的乡村建设思考》。文章试图从乡村建设主体这一视角来思考乡村建设中的问题。对中国乡村建设主体的演变历程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通过访谈、相关媒体资料收集整理的方式,对安徽黟县碧山乡村建设这样一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展现了一个多元主体参与下的乡村建设历程。研究表明,中国现代化、城市化过程中,乡村建设主体的缺失是乡村衰败的主要问题;在当前国家权力依旧占据主导的乡村建设中,包括第三方、地方精英以及市场的非正规主体正在兴起;而非正规主体由于其具备更好的知识、技能等,能够在乡村建设中取得更好的作用。因此,通过构建一个多元参与的乡村建设平台,促进更多的人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是应对当前乡村不断衰退的重要路径。

 

表1 近代乡村建设主体及相关建设

Tab.1 Subjects in modern rural construction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表2 改革开放后时期的部分非正规主体情况

Tab.2 Status of certain informal construction subjects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图1 中国乡村地区建设主体的演变历程

Fig.1 Evolution of construction subjects in China’s rural construction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表3 非正规主体乡建活动对乡村的影响分析

Tab.3 Influence of rural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by informal subjects on rural areas

 

这篇论文在2015年获得了中规院杯8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论文奖暨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城市规划论文竞赛三等奖。祝贺吴祖泉!

 

 

——————————————
了解更多《城市规划》杂志信息,搜索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