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文章导读】面向创新需求的城市空间供给与治理创新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在资本形成中的作用不断加强,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和城市竞争的关键促动力量。创新驱动的经济形态与城市发展模式,必然需要新的城市空间与之相匹配。然而,当前学界的关注点多集中在对创新导向下城市空间转型现象与规律的识别。面对创新型经济形态的新需求及城市空间发展的新逻辑,如何通过空间供给体系和治理方式的适应性改良来积极响应创新活动的需求,进而促进创新活动与功能的蓬勃发展,则是一个亟待探索的现实课题。《城市规划》杂志2021年第1期刊登的张京祥、唐爽、何鹤鸣的文章《面向创新需求的城市空间供给与治理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城市创新发展背景的基础上,解析了创新企业、创新网络、创新人才三类创新要素对城市空间的新需求特征(图1)。

【文章导读】面向创新需求的城市空间供给与治理创新

▲ 图1 | “资本三级循环”的总体路径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有关资料绘制。

针对创新企业,文章基于熊彼特对创新概念的界定指出创新型经济对原有常态模式的突破,必然会给企业发展带来非常大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的环境驱动创新企业的空间选择随之发生适应性调整,呼唤更加柔性化、弹性化的城市空间供给与治理模式,以提升城市对创新不确定性的应变能力(图2
【文章导读】面向创新需求的城市空间供给与治理创新
▲ 图2 | 美国底特律的汽车流水线生产与Google“灵活自由”的工作环境
资料来源:左图:21世纪商业评论官方账号;右图:环球网。

针对创新网络,文章结合从“封闭式创新”到“开放式创新”的创新范式转型,认为与广泛全球化的产业链布局不同,全球(跨地区)创新网络的链接和地方创新网络的加密是两种并存的网络地理现象。面对创新网络的开放需求,城市空间的组织模式应该积极响应变化,通过更加弹性、开放的城市空间网络组织来促进创新协作,进而提升城市的创新活力(图3)。

【文章导读】面向创新需求的城市空间供给与治理创新

▲ 图3 | 创新网络的形成示意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针对创新人才,文章指出,当前以“80后”、“90后”甚至“00后”为主体的创新人才更加注重生活价值与生命意义,对更高品质、更多样化的公共服务和空间环境具有强烈需求。因而,人才的流动不再受制于由企业(就业)分布所决定的单向逻辑,而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生活指向性。上述转变要求能够敏锐地捕捉创新人才的空间需求特征,并营建与之相互契合的空间系统,通过城市品质的提升吸引创新人才、集聚创新要素(图4)。

【文章导读】面向创新需求的城市空间供给与治理创新

▲ 图4 | 人群需求升级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对应关系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文章认为,在面向创新型经济发展的目标环境中,空间规划需要重新理解经济形态与城市空间的互动逻辑,并将城市空间供给与治理创新作为塑造、催生创新型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性、支撑性政策。进而结合近年来的典型地方实践探索,围绕面向创新型经济的空间管控、空间组织与空间营建,提出城市空间供给与治理创新的主要策略。
第一,探索适应创新不确定性的分层控规体系。在新业态、新空间不断涌现的时代背景下,强调全面覆盖、精确管控的传统控规编制与管理方式日益暴露出其局限性,因此,必须重构高效应变的控规体系,以应对创新型经济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需求。以深圳前海自贸区和佛山为例,具体阐释了控规编制与管理“分层分级式”改革的内涵(表1)。

【文章导读】面向创新需求的城市空间供给与治理创新

▲ 表1 | 控规的分层编制与相应管控内容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第二,鼓励促进功能混合的用地管控方式。地块内部(甚至建筑内部)的混合利用是高品质城市创新空间的最突出特征,能够满足创新企业多元化、复合化的功能组织需求和创新人才弹性化的工作、生活与休闲要求。据此,应探索健全混合开发利用政策,并具体介绍了深圳、上海的混合用地管控规则,总结了国内试点实施“新型产业用地”城市的相关实践经验(表2)。

【文章导读】面向创新需求的城市空间供给与治理创新

▲ 表2 | 部分城市新型产业用地的配套面积占比与可兼容功能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第三,完善吸引创新项目的土地精准供给方式。创新项目在从初创走向成长、成熟的过程中,往往既需要持续增加研发投入,又需要持有一定的土地进行生产或作为企业发展的融资资本。因此,为了在降低用地成本的同时,避免企业以创新之名套取或长期低效占有宝贵的土地资源,许多城市明确了创新项目的遴选与准入机制,形成了高标准的土地利用“正面清单”,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定向出让、限价出让等多元化的土地供给方式。以深圳、杭州、苏州为例,介绍了相关城市通过土地资源精准投放,实现对创新项目定向激励的典型做法。

第四,支持促进持续创新的存量空间盘活方式。在当前中国城市土地资源紧约束的背景下,利用存量空间不仅能够有效支撑创新项目落地,减少土地资源的占用与浪费,而且也满足了老城复兴的需求,可谓一个多赢的过程。以深圳、上海、绍兴为例,具体阐释了如何通过城市更新政策实施体系的完善、国有园区平台创新服务潜力的发挥、企业用地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建构等治理方式,做优存量,推动城市的创新转型(表3)。

【文章导读】面向创新需求的城市空间供给与治理创新

▲ 表3 | 绍兴市“亩均论英雄”改革的分类施策体系

资料来源: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的实施意见》。

第五,建构促进创新交往的共享空间营建方式。以深圳留仙洞总部基地为例,提出要鼓励以街坊为单元的一体化开发和整体管控模式,营造促进交往的城市空间氛围。此外,强调了文化的植入对于城市创新空间生长的重要作用,并介绍了深圳和上海分别通过设立城市设计促进中心、城市公共空间促进中心的方式,联动城市营建与文化创意活动的成功实践(表4、表5)。

【文章导读】面向创新需求的城市空间供给与治理创新

▲ 表4 | 深圳市留仙洞总部基地的捆绑开发方式

资料来源: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留仙洞总部基地城市设计》。

【文章导读】面向创新需求的城市空间供给与治理创新

▲ 表5 | 深圳市、上海市城市文化创意活动的组织机制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最后,文章指出,面向城市创新发展的新需求,叠加国土空间规划的新要求、存量建设的新约束等一系列新因素,城市规划(国土空间规划)需要超越工业化时代的增长主义思维、简单的规划管控逻辑,通过空间供给与治理创新形成对创新型经济的有力推动、有效支撑,实现两者的“相向而行”。
本文撰稿:张京祥  唐  爽  何鹤鸣


原文介绍

《面向创新需求的城市空间供给与治理创新》刊于《城市规划》2021年第1期第1-9页,29页

张京祥,博士,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唐  爽,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

何鹤鸣,博士,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078245)“城市创新空间的生成机制与空间供给研究——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

【原文下载】本文已在知网发布,点击文尾“阅读原文” 或 识别二维码即可下载阅读全文

【文章导读】面向创新需求的城市空间供给与治理创新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微信改版后
好多人说不能很方便找到我了
其实把咱们“城市规划”置顶就可以啦
只需要5秒钟哟~
【文章导读】面向创新需求的城市空间供给与治理创新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
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文章导读】面向创新需求的城市空间供给与治理创新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文章导读】面向创新需求的城市空间供给与治理创新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文章导读】面向创新需求的城市空间供给与治理创新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