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絮语
本刊特稿
城乡规划学学科研究与规划知识体系
石 楠
【摘要】回顾了“城乡规划学学科研究三部曲”的主要进展,分析了城乡规划学知识体系的构成和基本特征,尝试描绘国土空间规划相关学科的知识资源,提出国土空间规划应该多维度研究、多学科支撑,城乡规划学应该多学科交叉、多领域支撑。
我国城乡规划学科未来发展方向研究
孙施文
【摘要】通过对城乡规划学科的特质及其发展历程的总结,在梳理学科基本范畴和主要领域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新时代发展战略部署和要求,探讨了我国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方向。论文提出在国家新规划体系中,城乡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中多学科交互作用平台的主干型学科的定位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与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学科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论文归纳了推进学科未来发展的10个方面重点议题并指明了知识生产的重点所在:要从中国特点、生态文明和空间治理等方面,调整、充实、整合和完善规划学科整体的知识体系;要在区域规划、城市更新、乡村规划、智能方法与技术、城乡韧性发展、规划管控技术以及规划实施评价等领域,夯实基础,弥补短板,突破重点,攻克难点,促进并带动整个学科的发展。
学术季报告
“从自然中的城市”到“城市中的自然”——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的城市设计
王建国
【摘要】我国已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如何处理城市与自然的关系显得愈发重要。论文回溯了城市发展经历从“自然中的城市”逐渐走向“城市中的自然”的全过程,分析了国际相关学者对于城市发展与自然系统相关性的专业理解,重点论述了当下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重要挑战,即需把握好自然系统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论文提出新时期城市规划建设应该遵循“适建性”的核心原则,指出未来城市发展需厘清不同的城市类型、规模及现状特点,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创造兼具“生态性”及“在地性”的中国有机城镇发展新模式。
我国韧性国土空间建设的战略重点
翟国方 夏陈红
【摘要】韧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应对灾害的重要战略。国际上不少国家已经对韧性城市、韧性国土空间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也取得了许多成效。本文在分析我国城市安全问题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国际上韧性城市、韧性国土空间理念的发展历程和规划建设的实践经验,深刻剖析了我国韧性国土空间建设的总体情况和问题,概要展望了我国未来韧性国土空间建设的战略重点,期待能为我国的国土空间规划和建设提供借鉴。
城市化动力转型:内循环与货币
赵燕菁
国土空间规划
国土空间规划:现实困境与体系重构
李如海
【摘要】中央提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现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此背景下,面对多年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积弊、地方政府及其部门间不合理的竞争与利益博弈等因素造成的规划乱序,亟需在“规划-衔接-体系”的分析框架下,对国土空间规划进行逻辑厘定,解构国土空间规划及其相关概念范畴,厘清国土空间规划与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关系,从而构建“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我国流域国土空间规划制度构建的若干探讨——基于国际经验的启示
王启轩 任 婕
【摘要】我国流域层面的国土空间规划,已经被明确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框架之内。在既有规划实践中,以流域空间为主体的规划虽已存在,但内涵不一。本文研究国内外流域规划的发展概况,并借鉴发达国家流域规划经验,主要发现和启示为:我国现行流域综合规划是水资源规划体系下,以水资源利用、防洪减灾、水生态保护等为核心的规划,存在空间属性不足和管理职能错配等问题;国外流域规划多以水资源综合利用与管理为主要目标,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性的规划管理模式值得我国流域国土空间规划借鉴;流域国土空间规划应该以“流域”为空间主体,以水资源为核心内容,规划内容要充分体现全域空间管控的综合性,管理机构改革需重视流域治理的跨地区协调。
规划人物
虚怀若谷 学者风范——怀念邹德慈先生
继承与创新 [主持]王树声
于其心不于其迹:一种古迹保护传承的本土价值观念
严少飞 王树声 李小龙 孙 鸽
遗珠拾粹 [主持]阮仪三 彩页
规划研究
城市更新
深圳市城中村改造政策主题及演变过程分析——基于2009-2019年政策文本分析
袁定欢 黄小琦 鲍海君 林文亿 【摘要】政策文本是政策的核心构建要素,对文本内容进行主题分析有助于厘清政策主题分布及演变趋势。本文以2009-2019年间深圳市城中村改造政策为研究对象,利用主题分析法进行研究,以提取名词类词语作为政策内容分析的依据,将改造政策分为两个主题主类目和8个主题子类目;以提取动词类词语作为政策文本性质分类的依据,将改造政策分为鼓励类政策、引导类政策和强制类政策。通过分析政策性质演变过程发现,三类政策的结构逐渐合理,反映了深圳市城中村改造政策逐步完善的过程。通过分析主题内容演变过程,将其归纳为改造方法突破阶段和改造创新引导阶段。根据研究结论提出进一步完善改造政策的政策建议。
社区营造视域下的内城街区活力再生途径——以西安回坊为例
东昆鹏 刘鸿琳 徐建刚 李 昊 【摘要】内城街区承载着居民的情感记忆,是展示城市人文底蕴的魅力空间。以西安回坊作为内城街区的典型代表,通过引入社区营造理论的多元视角,归纳西安回坊活力在“人、文、地、产、景”五方面的具象特征,探析了内城街区活力旁落的原因和社区营造激发活力再生的途径。研究发现:居民的日常生活、社区的文化认同、场所的连续统一、业态的多元包容和生境的丰富体验,是西安回坊富有活力的重要原因。基于此,针对西安回坊面临因原住民流失、地域文化消解、场所空间凋敝、业态特色渐失、生境展示乏力所致的活力危机,提出以文化自信为指引,以居民需求为先导,以文化传承为核心,从场所、产业和生境入手的社区营造途径,促进活力再生。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 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内容播报】2021年第2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