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自然资源部定点扶贫驻村第一书记:把初心写在大地上

自然资源部定点扶贫驻村第一书记:把初心写在大地上

编者按:经过5年持续奋斗,自然资源部圆满完成中央国家机关定点扶贫工作任务。在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定点扶贫干部尽锐出战,用拼搏奋斗诠释初心使命,用实干奉献扛起责任担当。驻村第一书记便是其中一支重要力量。以党建为抓手带领乡亲们摆脱贫困、奔向小康,是他们的宝贵经验和做法。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正是部选派到黑龙江、海南、江西三地驻村第一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的生动故事。

在讲故事之前,先来看一组数字——

自然资源部定点扶贫驻村第一书记:把初心写在大地上

数读定点扶贫

  2016年以来,自然资源部定点扶贫黑龙江省海伦市,江西省赣县区、兴国县、于都县、宁都县和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6个县(市、区)。

  ★ 全面完成定点扶贫目标任务 ★
  共派出14名扶贫挂职干部、9名驻村第一书记
  共投入帮扶资金4.4亿元,引进帮扶资金58.5亿元
  培训基层干部1414人,技术人才5417
  购买农产品1132.36万元,帮助销售农产品1815.41万元
  定点帮扶的6个县(市、区)55.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集中发力 ★
  实施探采结合井334口,建设安全饮水示范工程11
  保障16.2万人饮水安全,解决1.7万亩农田灌溉
  保障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用地3495亩,保障2.7万余名贫困群众及时入住搬迁房
  ★ 以自然资源政策项目支持产业发展 ★
  开展土地质量调查圈定富硒土地1483.8万亩
  支持实施农地整理项目总建设面积60余万亩
  5年来,定点扶贫县(市、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内和跨省交易共12293.4亩,收益34.81亿元
  支持地质环境治理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用地4.7万亩
  ★ 增强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 ★
  部机关及直属单位13个党支部与12个贫困村党支部签订结对共建协议

  (数据来源:自然资源部扶贫办)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是日复一日的拼搏。让我们将镜头对准这些自然资源部定点扶贫驻村第一书记——


江西省赣县区五云镇夏潭村第一书记徐浩:

内生动力足 乡村有活力

自然资源部定点扶贫驻村第一书记:把初心写在大地上

徐浩(右)了解撂荒地整治复垦情况。纪晔 摄

立春后的北京城,晴冷干燥,呼啸的大风如同闹铃,早早唤起了人们一天的工作。

  8时许,徐浩坐在书桌前,与千里之外的江西省赣县区五云镇夏潭村村支部书记谢瑞山,热烈讨论着新一年的支部工作。受疫情影响,半个月来线上沟通成为两人主要对接方式。“春节前夕村党组织开展了换届工作,新一届村支委加入一名年轻的后备干部,注入新的活力,班子结构也更加优化。”徐浩告诉记者。

  2018年底,徐浩接过自然资源部驻夏潭村第一书记的“接力棒”,扎根赣南红土地。彼时,经过3年定点帮扶,村道路、住房、饮用水等基础设施问题已经解决。巩固精准扶贫成果,大力发展经济,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队伍成为主要任务,徐浩信心十足。

  然而,实地走访后,两盆冷水泼了过来。其一:部分党员思想觉悟不高,模范带头作用不强,基层党组织工作做到哪算到哪,缺乏长远谋划。其二:由于早前改革时土地、林木全部分给了村民,村集体手上没有资源,“6万元”已是账上的顶额,未来道路怎么走,村“两委”一筹莫展。

  在夏潭村支委会上,徐浩提议,以问题为导向,以支部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三化”)建设为抓手,压实党员干部责任,通过党员干部带动激发群众活力。一份详细的任务清单摆在大伙面前。

  抓队伍,从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开始。有的党员不适应:“以前一年到头难得碰面,现在咋总开会?”可渐渐地大家发现,在一次次学习和交流中,认识提高了、思想统一了。家门口还贴上了醒目的“共产党员户”标识。“现在有了归属感和荣誉感,组织给了我们压力,也赋予了我们责任。”67岁的老党员廖显高说。

  乡村建设处处活跃起了“红色”的身影。

  贫困户林齐炳好喝酒打牌,手头有点钱很快便败光。徐浩与谢瑞山轮番上门做思想工作。3个月后,林老汉不仅成功戒掉了牌瘾,还带头养起了鸡鸭,年收入达到了7000元。

  赣县区第二大水库“祥云湖”三分之一面积坐落在夏潭,靠水吃水的老表搞起了水产养殖。由于投喂饲料等原因造成水源污染,镇上要求整改。老表们不愿意:“天然鱼长得太慢,不放饲料养鱼就没有收益。”协商陷入僵局之时,钟永鸣、吴金山等党员找到了养鱼户代表,以点为突破口,摆事实讲政策,守住了水源地澄澈。

  赣州庆美园林有限公司看中了夏潭村秀美的风光,想流转1100亩地建设植物园。老表们签好了合同,领取了土地流转金,不曾想,项目开工时却纷纷耍赖。关键时候,村老书记、老干部、党员、乡贤站了出来,“植物园能带动村民就近就业,多一份收入。这么好的发展机会不该错过!”大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挨家挨户谈心谈话,打消了老表们的顾虑。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伙儿拧成了一股绳,徐浩又瞄准了产业发展。在与村“两委”班子商议后,一份鼓起夏潭村“钱袋子”的计划逐步落地。

  提高特色产业甜叶菊的附加值。在原有外售种苗和干叶的基础上,2019年村里与公司开发了甜叶菊茶,当年增加村集体收入4万余元。

  把“菜篮子”打造成“金篮子”。夏潭村高标准建设了占地160亩的蔬菜产学研中心,引进福州种植大户推广种植菠菜、油菜、茼蒿等市场欢迎的绿叶菜。种菜有补贴,有技术指导,还有统一的销路,村民们从观望变成了热情参与。

  开发乡村旅游拓宽村民增收路径。依托背靠祥云湖景区优势,村“两委”将发展集餐饮、民俗、采摘为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作为重点,让久居钢筋水泥中的城市人在夏潭收获一份别样的乐趣。“去年收入8万元,今年春节因为疫情生意有一些影响,但我依然有信心。”农家乐老板廖承恺告诉记者。

  开辟矿泉水新产业。赣南地质调查大队在村里打的3口百米深水井,发现了优质偏硅酸矿泉水资源,水量可达700吨/天。村“两委”计划通过招商引资新建一个矿泉水厂,作为未来村里的支柱产业。

  2020年,多条腿走路的夏潭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万元,比2018年翻了3倍多,成为全区发展最快的村庄。贫困户42户134人全部“摘帽”,真正做到了脱贫路上不落下一户一人。夏潭村党支部也被列为赣县区“三化”建设示范村。

  “在书记和党员带领下村里变化很大,我希望加入这支队伍,为家乡建设贡献一份力量!”退伍军人钟仁回到夏潭,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记者 陈舒)



黑龙江省海伦市长发镇长发村第一书记李文:

党建聚人心 扶贫拔穷根

自然资源部定点扶贫驻村第一书记:把初心写在大地上

李文(中)向前来长发村学习参观的海伦市村支部书记介绍党建工作。罗志佳 摄

  刚下过一场大雪,室外零下30多摄氏度,72岁的年长山屋里火炕烧得热乎,窗台下土豆、大白菜码得整整齐齐,两大缸酸菜正入滋味儿。吃完中午这锅炖大鹅,他又钻进了豆腐房里忙活起来,做好豆腐给老乡送去。

  可就在李文刚来黑龙江省海伦市长发镇长发村担任第一书记时,年大爷家还是另一番光景。老房漏风漏雨没钱修,老两口也没有劳动能力,每天为了温饱犯难。自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后,李文帮着给年大爷家盖起了新房,落实了各种补贴政策,算下来一年人均收入近8000元。

  过去穷的时候,自家门前雪都无力打扫。如今日子好了,年大爷用自己磨豆腐的手艺帮助别人,还给村民免费磨苞米茬子。用他的话说,就是:“共产党对贫困户都免费呢,我咋能收费!”

  在长发村,这种变化谁也说不清是哪一天发生的,但都知道李书记来了以后,村里收入高了,环境好了,人心齐了,秧歌扭起来了。从贫困中觉醒的长发村,不仅是远近闻名的脱贫“明星村”,还被评为地市级精神文明标兵村。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李文深谙这个理。2018年他刚到村里,长发村党支部共有66名党员,一半常年在外打工,另一半几乎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党员人数不多、年龄偏大,如何发挥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激活脱贫的内生动力,是摆在李文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况且自己作为第一书记,任期只有2年,以后怎么办?李文感觉到,只有依靠规范化的制度,抓好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长发村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才能持久。

  但显然,这支队伍不好带。虽然村“两委”班子成员只有8个人,但工作积极性不够、纪律性不强,组织软弱涣散。李文从建立健全村党支部的日常工作入手,逐渐摸索出一套成熟的工作机制,树立了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

  2019年7月1日,庆祝建党98周年之际,李文策划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日系列活动。在村委会的院子里,伴随着激昂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村民们的目光聚焦着冉冉升起的国旗,脸上无不透露着真挚、自豪的爱国之情。庄严的升旗仪式后,李文特意组织了一次表彰活动,嘉奖了长发村2名优秀党员、1名最孝儿媳、1名脱贫之星。

  25年党龄的李文明白,升国旗、树典型这样的仪式,却能让党员意识到自己身份的使命感,也让百姓看到了党支部焕然一新的面貌。不仅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就连脱了贫的百姓也开始互帮互助,整个长发村的精气神都提振了。

  村里党员年龄普遍偏大,队伍缺乏活力,李文主动培养优秀的青年人,向镇党委积极争取2名入党名额,为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在李文的牵线搭桥下,自然资部办公厅党支部和长发镇中学党支部结对共建,帮助学校建起了图书室和电教室,将扶贫与扶智相结合。

  今年1月中旬,绥化市望奎县疫情骤然严重,紧挨着的海伦防控压力倍增。几次全员核酸,李文在零下30摄氏度的室外服务前来排队的百姓,往往一待就是三四个小时,眉毛结了白霜,浑身冻得透彻,直到全村人都做完检测。

  两年多来,李文把自己完全融入了长发村。贫困户家的门窗透风漏雨不保暖,他去维修更换;小院里泥泞老人出门难,他铺上砖头小道;残疾贫困户腿脚不便,他送去轮椅;买种子化肥没钱,他自掏腰包垫资……村民最难最急最盼的事,件件桩桩,李文都放在心上。“北京来的李书记,那是最关心我们的人。”在贫困户的心中,李书记已经成为他们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这两年,光伏、小菜园、富硒大米等产业稳步发展,百姓收入不断提高,再加上自然资源部给的好政策,谈及未来,李文信心十足:“脱了贫,接下来就是乡村振兴,长发村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记者 杨旋)



海南省琼中县红毛镇番响村第一书记徐岩:

开动火车头 奔向致富路

自然资源部定点扶贫驻村第一书记:把初心写在大地上

徐岩(左)到贫困户家调研。刘学宝 摄

  春节前夕,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番响村组织开展了“番响好榜样”村民表彰活动,对2020年度番响村涌现出的9名在勤劳致富、支持村庄建设等方面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我们村从少数民族贫困村到脱贫致富示范村,多亏了徐书记他们这些扶贫干部的用心用力。”获得表彰的村民王章赛对记者说。

  琼中县是自然资源部定点扶贫县。王章赛所说的徐书记就是自然资源部选派到番响村任第一书记的徐岩。2018年7月驻村以来,徐岩通过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 ,筑牢脱贫攻坚“战斗堡垒”,让番响村面貌一新。

  “要把农村党支部建成脱贫的火车头,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只有拥有一个富有活力、充满干劲、思路开阔的支部班子,才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徐岩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徐岩一到任,就开始进村入户找“病根”。几天走访下来,他发现部分党员干部工作慵懒散漫,一些村民成天打牌买彩喝大酒,这一切给他带来极大震撼。“党员干部凝聚力、战斗力不强,群众的内生动力不足是村子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他下决心要予以改变。

  立定目标,说干就干。解决部分干部群众存在的“思想懒惰”,应该从哪里入手呢?徐岩首先想到的是抓“两委”班子和党员队伍。一方面,建制度立规矩、查摆问题、明确整改目标和措施,并逐一找“两委”干部谈心谈话;另一方面,带领党员干部外出考察学习,拓宽思路,帮助他们提升工作能力。

  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党支部结对共建。村党支部先后与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海口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等党支部结成对子,在党支部建设、党员学习教育和脱贫攻坚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为避免出现“党员干部干,群众一边看”,徐岩鼓励引导群众发展生产,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他先后组织开展优秀党员和优秀学子表彰、“卫生家庭”和“番响好榜样”评选等活动,用先进事迹感染和影响村民。建立实施“红黑榜”制度,向“等靠要”等不良思想说“不”。

  经过一年多努力,村党员干部和村民思想觉悟明显提高,过去时常听到类似“不能占我的地”“给我的补偿不够”这样的言论,如今已被“村里搞建设我支持”“只要是为大家服务的项目,我个人损失点没什么”这样的声音所代替。

  番响村拥有优越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民族文化,可以依托生态核心区和红色文化富集区的优势带动村域整体发展。在与村“两委”干部座谈、了解农户需求后,一个以建设宜居宜业宜游乡村为目标,依托好山好水和红色文化“一绿”“一红”两种资源,发展农旅观光产业,帮助村民稳稳致富的思路逐渐清晰。

  寻支持、找项目、求帮助。2019年以来,徐岩争取了1000余万元专项建设资金,为村里新修经济路14条;争取1500余万元资金,对181亩土地实施综合整治,建设旅游基础设施,让高效农业和旅游产业有了落地的基石;实施引水工程,解决78亩农田灌溉及77户316人的生活用水问题。此外,还大力巩固发展种桑养蚕特色产业,新建300平方米公共蚕房,组织村民参加技术培训,督促农户加强桑园管护。

  两年多驻村帮扶,徐岩与群众结下了不解之缘,番响村也从当初贫困发生率为37.58%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了100%脱贫。

  徐岩说:“下一步,我将继续学习借鉴其他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在脱贫攻坚后续巩固、基层党建融合发展、加强后备干部培养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创新,把党员的示范榜样作用发挥好,为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记者 尹建军)


自然资源部定点扶贫驻村第一书记:把初心写在大地上

海南省琼中县红毛镇番响村一角。记者尹建军 摄
自然资源部定点扶贫驻村第一书记:把初心写在大地上
江西省赣县区五云镇夏潭村蔬菜产学研中心。徐浩 供图

短评

干事业需要领头雁

舒子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短短5年,从国家级贫困村到脱贫“明星村”,长发、番响、夏潭三个定点帮扶村的美丽蝶变,是自然资源系统党员干部交出的一份圆满答卷。
  干事业要靠领头雁。摆脱贫困,摘掉世世代代的“穷帽子”,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党组织的坚强领导。自2016 年定点扶贫启动以来,自然资源部举全系统之力落实定点扶贫目标,资金、政策、项目,源源不断地为贫困地区注入发展动力。一茬接一茬党员干部无私奉献、苦干实干,从精准识贫到精准施策,他们带领群众喝上干净水、住上安全房,发展产业、鼓起腰包,一步步奔向美好的明天……
  作为“头雁”,就要发挥带动作用,发挥组织作用,这是扶贫书记们最重要的经验之一。要让基层党组织强起来,让广大党员动起来,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率先垂范,扶贫事业才能有发展,有成效。
  下一阶段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返贫,向前走,这项工作同样任重道远。以党建为引领的经验不能丢。哪里有任务,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旗飘扬。决胜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强化组织引领目标就能一个一个实现。
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在看”
自然资源部定点扶贫驻村第一书记:把初心写在大地上


本文由中国自然资源报社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独家编辑。未经授权,谢绝媒体(包括公众号)转载。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i自然投稿邮箱:izrqmt@126.com。电话:010-68024627。

i自然全媒体


首席编辑:陈舒

编辑:郑雅楠

审核:兰圣伟

审签:赵晓涛

自然资源部定点扶贫驻村第一书记:把初心写在大地上
自然资源部定点扶贫驻村第一书记:把初心写在大地上
自然资源部定点扶贫驻村第一书记:把初心写在大地上
自然资源部定点扶贫驻村第一书记:把初心写在大地上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自然资源部定点扶贫驻村第一书记:把初心写在大地上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