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把短暂当作永恒来做 | 田筠

把短暂当作永恒来做 | 田筠



01  


我在青岛涵碧楼那片被拆除的石砾沙滩上伫立过,眺望出去周边的海景是美的,辽阔宁静,看久了,会想起杉本博司拍摄的海,那里面海和地平线呈现的是时间的永恒。我在废墟上的心情不好也不坏,嗯,建筑都会常常转瞬即逝,景观覆盖上来变成公园,但这片景观也会不断被后来的设计再覆盖再变迁;甚至永恒的海也会被填埋被改变。


更远青岛城市海岸线也是美的,城市起伏的天际线因为遥遥隔海而染上一丝海市蜃楼的美。我们还在夜晚去陌生司机指点的礁石处看过对岸青岛的这幅千里夜景图,流光溢彩很梦幻,特别在寂寞的海的这一边看过去,像一场巨幅电影,如果时间可以倒放快进,这个城市的画面也一直在变幻中吧。


海这边的青岛涵碧楼曾经是精心打造的酒店建筑,被拆除的是它的别墅部分。其实全世界经常有好建筑被拆的案例,这一刻,我对身边人说,回去我们出一篇青手文章,写写被无情拆除的建筑废墟。


我特别喜欢废墟,中外的野长城,都会欢喜到不想离开,哈德良长城的夕阳一直在我心上;各种古城遗址,都会流连忘返,曾经让Jason裸跑也是在土耳其荒废的千年古城里;我不是历史的爱好者只是特别爱看废墟的倾颓之美, 那是一种“人类的建造正在被时间吞噬”的定格之美建筑残垣断壁荒草丛生,自然的力量正在全面裸露,但建筑的痕迹尚在,尚未被大地吞噬完毕,这一刻拉锯,时间的力量是真正可以被触碰到的;


童寯老人写旧时拙政园,“藓苔蔽路,而山池天然,丹青淡剥,反觉逸趣横生”被岁月洗礼的苍古,有人工鲜丽难及的沧桑之美;参观苏州园林,常常遗憾有些修整得太新了,而且物业维护也是一个鲜艳的水平;在日本,参观西方寺,身心震撼,那是用时间和遗忘滋养出的废墟仙境,何为废墟仙境?就是少人打扰,人迹罕至就对了一半~~~另外一半是要曾经美轮美奂,曾经是人类呕心沥血的美作才行


只有建筑曾经极致繁华精妙,你才能留下被摧毁的惋惜;只有曾经呕心沥血才能留下值得后人唏嘘的废墟仙境;否则,垃圾倾倒构成不了废墟遗址,只是垃圾场;


我特别喜欢巴瓦的作品,它一出生,就好像自带废墟气质,巴瓦的很多作品,都仿如建造在自然这头猛兽张开的巨口里,马上要被自然吞没,却又在绿草如茵前淡定优雅地举起了咖啡杯;


和他同时代的那些建筑师,精美时尚的作品现在看起来矫揉造作,因为里面没有时间,时间的血肉,要看见不容易,要被时间本身冲刷剥离,砥砺流逝才能成为经典真章,即使倒下成为废墟还能看见筋脉断面,因为曾经构成它们的每一秒都有尘世顶尖的劳作,废墟上念天地之悠悠的叹息即来源于此;


一个作品的形成,从概念到工程落地,每一个环节都饱含艰辛,但只有艰辛是没用的,要注入心血,而且应该是饱含艺术质量的心血,比如景观作品好不好,要看意境,能否在平凡生活里创造意境,要看山林气,能否在现代喧嚣里营造宁静优雅,那是一种东方的人文气息,是把心里的书香世界身外的花花游历全都化作笔尖下的生活空间,才会让设计的每一秒都饱含价值,就像巴瓦那样创造和时间共存的世外桃源,如遗忘般存在;我希望打造将来有资格成为废墟的景观建筑;


如果不是涵碧楼曾经全力以赴,我也不会来看这片海滩;

要成为废墟都得全力以赴。




02


小伙伴整理好了废墟初稿但我没时间看,这一年太忙碌了,青手很多半成品文章也搁置着,基本后半年也没发帖了,青手也仿如废墟一片荒芜;天天灯火通明的三研堂,坐下来码字成了奢侈的事情。


生活来到了再不怕失去的新时空,亲不在的巨大新时空,父母双亡,猫狗双全,好像什么都不能再缺了,剩下唯一的难受,是没有时间。太忙,是不是心亡?在安静无人的三研堂书桌前阅读思考写作,一直是我最喜欢和最享受的事情,文字是我的镜子,我可以在飞一般的人生里通过文字让自己停顿下来,在文字里回望,我喜欢这个,但我一直难有时间享受这个,心里有时候就产生焦虑。希望把所有项目所有人赶开,唯有看得见风景的安静书桌才是人生的慰藉。多好的春节,终于可以享受这一刻;


昨晚偶开阳台门看见城市天际线被傍晚的红云黑云压出湛蓝,洪崖洞方向的城市夜景更是无比璀璨美妙,雨后的城好美,我只看了一秒叫Jason快来看,Jason说看过了,很美,楼上阳台看更好,我就关上门准备上楼拍照,但此刻码字才想起,我竟然被什么事情耽误了,竟然没有上楼再看,也就是那美景我只看见了一秒。太遗憾了,虽然天气的风云变幻时时有,但此刻的云只在这一刻。下次一定要饥渴地享受好当下这一秒,不要想着转身做更多准备,可能你就忘了,可能拿好器材风景就黯淡了~


一秒和无数秒是什么区别?无数秒就是永恒,一秒被牢记也是永恒,可是老想着下一秒的这一秒,是不可能永恒的,唯有当下专注,心无旁骛才能饱览美景,直至必须离去。


我的公公非常开明,说百年后遗体捐了可以烧成灰撒了可以,不要留墓地,因为后人上坟太浪费时间,他喜欢拍照,照了很多照片,经常嘱咐我们,将来看照片就可以了。的确照片只凝固一秒,但你翻出来思念时,一秒即永恒。


2020大雪那个节气,我的妈妈也辞世了。最后一刻陪伴着,没有泪水,非常平静。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柯布西埃书信录里提到他爸爸去世时他还在旁边画了他爸的遗容,当时看书时还想柯布不害怕尸体吗,在我很小的时候,我有过怪念头,就是无论我多么爱我的父母,如果他们死了,大概我永远不会扑上去哭,我会逃开,因为死了就变成尸体了,就不是父母了。


时间在某一刻变脸会让我们担忧恐惧,这一秒和下一秒截然不同;但时间也会让我们温柔,不知不觉变成自己不知道的坦然模样。那一天,我在床前一直抚摸着妈妈快要冷去的手,抚摸着,只知道离别快到了,不知道是哪一秒哪一刻。


而停止的那一刻,护士来报了时间,清晰到分钟。在我爸爸去世时候,我明白的一个道理是,人生是为了创造回忆而存在的,我们迎向未来,也只是为了创造更多记忆;


抚摸时我让护工阿姨为我拍摄了我和我妈的手。

那些重要的时刻,一秒钟我们让它停下来就是永久。




03


我对时间有焦虑。在中国做地产项目,时间太急迫太急迫了。虽然我们合作的都尽量回避掉那些太急速的,但还是太急迫。加班加点做设计还算能控制;到了工程阶段,更赶工,呕心沥血做的项目常常会遇上时间的硬伤,我们今年最快的工地是35天建了个永久体验区。


做设计我们算行业快手了,基本上接下来的项目,概念都能够一稿过;甚至有伦敦项目,两周的概念成果碾压国外事务所一年的概念磨合;但作为有景观全程服务能力的三研堂,工程的“萝卜快了不洗泥”令我们这个对品质无限关注的团队非常难以忍受;也许将来只有我自己投资去做自己的甲方,才能得到想要的时间和细节吧;而且员工幻灭的还有,如果做的是临时体验区,这么拼命去管控工程帮助甲方纠偏还有意义吗?存在那么短,有意义吗?


经常做体验区的设计师,一定听过那个套话:“要创造客户记忆点”,虽是营销套话却是有哲学高度的——没有记忆,就没有一切,无从打动,无从回忆。


所以体验区八仙过海,妖孽横生,只为请你记住我。但如果仅仅只为营销,那创造的记忆,只是虚假的记忆。最深的记忆和创造,还是要来源于设计师能否和土地共鸣,以在地性的真情来动人。但客户拍了照片就走了,我们通常假定他们只为网红而来,匆匆忙忙需要那么投入吗?而且还有那么多只把项目当任务包的甲方,施工方,我们作为夹在中间的设计师,貌似设计做好了意义都不大?


但如果相信人生只是一期一会,其实一秒和永恒没有差别,作为设计师,你得到这个设计的机会,一块土地由你的想象决定它当下的面貌, 即使甲方不给力,即使将来工程可能做得很烂,那也不是设计不该推敲到极致的理由,每一次设计的全力以赴,不仅仅是为甲方,而是珍惜土地上每一次建设的机会,珍惜自己作为真正设计师的时间。


你不要管它临时或者永久,因为没有人能真正定义时间,你以为的天长地久可能也只是临时;所以把每一个短暂当作永恒来做,想清楚,在心里就无界了。在我们的手里,只有无限的投入;不应付,不迁就,要把每一次设计当作生命的唯一一次。




04


这个关于“短暂和长久”的新体会真正走到我心里,其实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很久以前,我刚进龙湖时,看示范区做完要拆掉觉得特别可惜,激情地写了《消灭看不见的景观》,那是我在龙湖最早的演讲稿,把所有短暂的,耗能的,浪费的,都命名为看不见的景观,强烈建议公司尽量做实体样板区,唯有大区景观代表着长久和诚信,代表着真正的生活美学;最早在行业里提倡让客户 “所得即所见”,要从居住者角度换位思考客户需求;在我管景观的那些年,重庆龙湖大部分都在做实体景观样板区,那时我们激情万丈,是把大区当体验区一样来用心打造。


埋头做了两年后,有一回接到吴总电话,说她在某某项目很感动,和我描绘她体验到的现场之美:水岸线,木平台那种微妙的美,我正在开会没当回事;结果那天又接连接到吴总好几个电话,都是在不同盘看景观,吴总的激情我那次是深有体会了,每个项目的用心和美她都能get到,现场第一时间分享给我,不吝赞美;而且第二天激情地请我们景观部全部员工吃饭,我陪她走了我们的春森三期,那个最难交房的盘,走完那个高差巨大的抽屉景观“螺蛳壳里的道场”,吴总说你们的水平可以出书了,后来我就打蛇随棍上,把吴老师的玩笑赞语变成了事实,《只为人生如画》就是那时候出的,中间被人打沽名钓誉的小报告,吴总还打电话臭骂我,让我停止出书,后来沟通清楚书出了,吴总翻了书又激情告诉我,可以各大机场都发售;所以吧不管怎样我很喜欢吴总,她的激情莽撞我都觉得是自己;那个时候,项目建设时间现在回想起来太奢侈了,春森的研发折腾了多久啊,要是时光重来,大概吴老师绝不会允许了,那个时候允许我们慢,是还没懂跑得快那么容易来钱,所以大家都有耐心;现在回过头看,那时的慢,才有后来的快;


这些年过去,我在北滨路上开车看这城市天际线,建筑最美最讲究的一段,还是春森彼岸的这群塔楼,仿佛我们的城市在这一段比肩伦敦,比肩曼哈顿,我们给城市留下了价值,这是多么深的荣耀,可能这件事对资本来说根本不重要,当时根本没想那么深远。但在我心里很重,12年一个轮回过去,你能真切看见什么东西能经得起时间;当年春森建筑规划获得了AIA金奖,可不是现在需要交钱的那些奖,老外自己拿去评的;春森的景观在我心里也是最高奖的,不是炫技而是举重若轻优雅解决了所有建筑留下的高容积率难题,我在心底为那时那群无限投入的人赞赏;我们这个时代,变成挣钱的建筑道具太容易了,而留下一点点城市遗产却是无限艰难的;春森旁边就是恒大的住宅楼,那样简易的立面,肯定给老板挣到钱了,但这样的规划格局要立在那里50年呢,建设者不以为耻? 世间自有明眼人~~


我居住在春森,唯一的遗憾是,无法透过自己的窗在江对岸欣赏它。




05


几年前去德国看展,原本是去看朱老师新作的,去之前不知道融水苑在那里。全场看下来,还是融水苑最动我心,因为就它完全没有火气。之前对枡野俊明有傲慢心,觉得他不过尔尔,因为日本了不起的匠人非常多啊,炒作得太高了;那次我在那里坐了很久~~


德国回来后,我把这个感受也告诉了朱老师,朱老师已经算中国最宁静致远的设计师了,可是和禅心比起来,还是会有火气。这真是一件令我自己吃惊的事情,那岂不是我们其他人作品里的火气会更大还浑然不觉;令我对时间的气息这件事更有反思;在民间传说中,是大地的气息,生出了万物,我看电影《寄生虫》那种对气息的描述,是太悲哀毒辣了;什么都可以伪装作假做标签,阶层,头衔,财富,打扮~~但气息虽然隐蔽,却无法洗刷伪装,那才是人生烙印;


设计作品的气息,来源于设计师心灵上的气息,从小到大我们每个人的气息千差万别,但无论前浪后浪都被装在这趟快速超车的时代列车上,时代热烘烘的气息无处不在,不极度警惕很难从自己身上完全克服掉它的气息;


我们回来后讨论火气这件事,火气大概都来源于我们时间感上的焦虑,我们缺乏深层的宁静和无畏,这是有信仰者才能拥有的底色;


所以无神论的我们如果再不笃信大自然,基本是难以宁静的;我服气那份有信仰者的宁静,但我不服气的是,其实中国设计师一点也不差,才华横溢者很多,一直在无限的颠簸里做东西还能神采奕奕,自当敝帚自珍,如果能够慢下来如果能给予更宁静的书桌,一定会更好,因为东方就是我们自己;




06


我特别后知后觉。人皆有天纵之才,有人在音乐,有人在绘画,有人在烹饪,有人在体育~~越成长越觉得自己在各个维度都非常浅薄,现在我渐渐感知,我的特长只是对空间的通感特别敏锐,对空间的气场特别敏锐,能感受最小的风;就像小时候,唐诗宋词背起来特别快,全是空间画面感,太容易记了;看老子也觉得特别通,都特别有理啊,看园冶也是,我一定是计无否的朋友,观点完全一致,感觉太相通了,我看后人的很多注释都觉得有误读,有时间我将来要自己来解释一遍;我最爱自然和建筑交融的那个空间,迷恋自然的神工,到西塔里艾森,到巴瓦的那些私宅,就觉得建筑该这样做,生活该这样过,这是我无限心仪的自然美学;我知道自己爱什么,也一直在靠直觉前行,是纯粹的直觉型空间选手。我觉得和自然在一起的这条路非常幸福,也希望可以传递给更多人;


我喜欢的人物,都是和大自然有深度链接的人,自在洒脱又嫉恶如仇,丰富多彩又面目清晰,都是那么浩荡的大自然;今年和一个员工沟通,他发现虽然常听我讲自然的力量,自然的深度学习,但内心深处无法真正感受到。虽然他来自农村,但他成长的农村,周围的建筑和风景都是不自然的,是低级审美的,所以现在虽然常常听我讲大自然是唯一的老师,却无法真正渗透到心里。只是假迎合;而且他觉得自己永远也成不了大师了。


接受自己的平凡成不了大师没什么,大师也只是平常人,而且哪有那么多大师;但我有吃惊原来会有人不能真正相信大自然的力量,和自然割裂得那么深;感谢这个员工的分享,也令我今日执笔更深,我们的员工对永恒和短暂有不自信的思考;对创造美感到有心无力;那能有什么办法解决从童年开始的审美限定和人生焦虑吗?


应该没什么好办法,没什么捷径,唯有接受 + 勤奋,先全面接受自己的局限和平庸,再当下多读书,读好书,通过深度的阅读来静心,来过好当下的每一天。把自己手头上的每个项目尽量做得令自己更满意一点,只能一寸寸前进。我想三研堂应该算一个特殊的存在,我们为梦想去奋斗是不问结果的。我们前年花了大半年时间做悬崖公园,基本没收到什么钱,只是坚信设计是可以改变城市的平庸的,我们的设计做完后向政府汇报,江北区李区长带领11个常委给我们热情鼓掌,说我们的设计给了他很大的感动,原来之前是没有遇到好设计,很感谢三研堂,一定好好实现这个设计。我们也好开心,但项目推进到招投标阶段就卡壳搁置了,政府项目落地太复杂了。


那片悬崖也在北滨路上,现在每每开车经过,Jason就会顺口说,嘿我们到悬崖公园了,那片比肩洪崖洞的梦,短暂到没实现就夭折了,但一点不后悔,我曾经清晰看见过它们,这就是人生价值吧;我们的小伙伴们也非常享受那段造梦的时光;以后有时间还要把效果图持续完善出来;人生不就是造梦么;


我们做的悦来公园,概念阶段一稿就被认可,当时是罗总推荐我们给王菊梦董事长,她是非常挑剔和高审美的,罗总在国外时还很担心我们的设计;后来就非常放心了;深化我们花了大半年时间,但建设阶段论证就非常漫长,政府项目是不是又容易成为悬崖公园? 不管,我们依然无限投入地推敲细节,让梦想栩栩如生。

把短暂当作永恒来做 | 田筠


我曾写过,“为什么日日重复的我们叫它生活,而转瞬即逝的我们叫它梦境?时间的短暂和永恒是相对的,你无限投入爱和热情的,即使没能矗立在现实里,也是永恒;而那么多建造在大地上的,也可能只是垃圾;


正是带着这样的心情,我们对每一个经手的项目,无限投入,云庐是这样诞生的,带着永恒的心去做短暂,第二次我们回访云庐时,还被项目深深感动着,真的,我们做了这么美的一个内在乾坤,它太值得保留了,是很少人看见的经典。而姑苏雅集示范区也是,现在大半应该拆除了,但在我心里,它一直在,因为曾经无限的投入;

把短暂当作永恒来做 | 田筠

云庐回访手机照片


这是去年的中海,我们觉得有好多工程遗憾,获奖都是甲方告诉我们;

把短暂当作永恒来做 | 田筠

把短暂当作永恒来做 | 田筠


这个是最新的,江边的小房子,说是一个永久的小公园,但是谁知道永久怎么流变,你步入其中,此时此刻能感受到美好,就是设计的价值了。

把短暂当作永恒来做 | 田筠

把短暂当作永恒来做 | 田筠

把短暂当作永恒来做 | 田筠把短暂当作永恒来做 | 田筠


我们得到过的那些知音的声音,是人生的快乐。“照片拍不出你们项目的美,每次我在里面走,常走常新,那种熨帖的美真的好舒服;”


短暂和永恒永远是相对的,让我们投入吧。

相信瞬间的力量,相信每一秒的投入,可迎接万难。




07


这个春节放假前的最后一个项目是万科的一个小样板区,本来甲方都基本通过了,我不满意,又让团队整体多做了两轮,反复修改做到我自己非常满意了才算OK,当然甲方也满意,重选了我们推荐的方向;


其实吧,最后实现起来肯定会大打折扣的,但正因为会打折扣,求上才能得中;所以面对不完美的人生最重要是不能丧失探索更好的原动力,每一次竭尽全力,心中不留遗憾是真正的成就感。因为我看见过你最美的样子了,即使从未诞生,我也看见了,这就是设计的魔力,实现了,很好,未实现,也很好,在梦想中相逢,未来才闪闪发光;


牢记人生每一秒都在一期一会中,比如你现在看我的文字,觉得好请点个在看,否则回头一定会忘记。好了,春节码字很高兴,新年快乐,明天就上班了。




END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三研堂青手
把短暂当作永恒来做 | 田筠
“青手”,自然之手,景观的魔术手
青手抚摸之处,是春风沉醉的世界


点击图片,阅读城市设计近期热门文章 ▼

把短暂当作永恒来做 | 田筠

把短暂当作永恒来做 | 田筠

把短暂当作永恒来做 | 田筠


* * *


把短暂当作永恒来做 | 田筠

  欢迎关注我们的原创内容号 “什么是城市”  Whatscity  




了解更多城市设计的报道资料,请在后台回复“搜索”,调取城市设计号内搜索页面。了解更多城市设计提供的设计企业合作服务,后台回复关键词“设计企业服务”。

把短暂当作永恒来做 | 田筠

城市设计,以专业的立场,前沿的视角,洞察社会文化的建筑现象;用及时的评论,深度的解析,搜罗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原料。致力于成为泛行业的城市文化与设计知识杂志。后台回复关键词“媒体合作”联系我们。


把短暂当作永恒来做 | 田筠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设计):把短暂当作永恒来做 | 田筠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