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不熟写在前面:
我们谈论长三角的时候,很习惯用的一个词是“江浙怎么样”,殊不知“江”与“浙”在发展模式、做事风格上完全不同。
江苏是强势政府、外向型经济的典型外表,是台资与外资进驻中国的桥头堡,是上海与新加坡的后花园,是各种优惠政策的先行区。相比而言,浙江则要落寞得多,无论是自然资源、政策资源、国有经济比重,还是对外资的吸引力,都与江苏不可同日而语。
在地理条件上,浙江除了杭州湾小片地带较为丰饶,其他大部分地区是丘陵山壑,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江苏则地处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两块最富庶之地的中间地带,几乎全境物产丰饶、水乡密布、平整开阔,其平地面积占比几乎位列全国最高。
但就在这样的自然禀赋以及政策资源上,浙江仍然创造出一系列的经济奇迹,靠的当然是所有经济要素中最重要的那一个——企业家精神。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相比江苏与广东,浙江更多的是靠“人和”。
我常常在想,浙江的很多经济现象,很多时候是不能靠地缘规律、政策规律来解释的,就像是一个个突然冒出来的感叹号。这为很多自然禀赋较差、政策支持不够的地区,提供了一个学习榜样。当然,相比“天时”与“地利”,“人和”可能更难把握和借鉴。
今天分享一篇苏商与浙商的对比文章,文章来源是一个江苏自媒体。
(本段“编者的话”以及正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选自公众号“最江苏”(ID:zuijiangsu)
地缘相近,人文相亲,先后发轫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因为如此多的巧合,在全国众多商帮中,同处长三角的苏商和浙商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严昊是低调务实的苏商代表,那么浙商呢?
很多人都感觉浙商明显比苏商活跃。从浙商活跃在各大新闻媒体中就不难看出,浙商是一个自带“网红”体质的群体。有他们的地方,都会很热闹。


马云曾经说过,假如当初阿里巴巴不是办在浙江,很可能就没有今天。“最江苏”相信这不是马云说的漂亮话。因为浙江有新经济发育最重要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浙江是全国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最高、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方,也是中小企业最集中和对外贸易最有活力的地方。
2000年,李坚拿下苏州黄金地段玄妙广场,将其打造成苏州的新地标。谈及自己的异乡发展之路,李坚不无幽默的说:“我就是不同经济模式发展的嫁接产物——温州模式直接渗透到苏南模式里,而苏南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又包容了温州模式,真正实现了相得益彰,共同发展。”(资料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社、人民日报、识局等)
|“城市战争”是一个专注于城市PK与城市竞争力的公众号,由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孙不熟创办,欢迎关注|
城市战争精彩文章(后台回复数字阅读):
致深圳:轻点,你的市民疼(88)
让我们来唱衰一下上海(回复78)
广州还欠你们一个“高房价”(81)
27个省会城市的首位度排行榜(86)
从国务院对城市总规的批复,看中国城市的真实地位(83)
主要城市财力排行榜,广州为什么那么穷?(87)
盘点中国城市,哪些在崛起、哪些在衰落?(回复75)
江浙沪粤,谁是中国电影第一票仓?(77)
更多城市话题轻到后台回复“目录”二字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