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何谓“宗其人隆其迹”
“宗其人隆其迹”作为中国古迹保护传承的一种重要本土观念,并非静止孤立地看待遗迹,而是高度重视其所蕴含人物思想价值的时代意义,强调在保护原有遗迹的同时,基于弘扬历史人物内在文化精神的实际需求,不断宏阔其秩序,盛大其规模,提升其境界。人们在瞻仰古迹之象、临观人文之境的过程中,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古今互见与情感交融,昂扬精神,激励人心。纵观历史实践,“宗其人隆其迹”涉及的“人物”有圣贤、名士、循吏、英烈等多个类型,其具体手法一般包括“扩其址”“构其宇”“隆其规制”等建筑营造方式,以及山水人文环境塑造和文化意境创造。在中国历史上,众多文化胜迹都是源于“宗其人隆其迹”的理念,累代形成恢宏大观,以涵养正气,肃立观瞻,培护根脉,逐渐成为一县、一省乃至一国的宗仰之地和文化坐标。
2
“宗其人隆其迹”的传统实践
结合历史文献、古迹图以及实地调研可知,中国历代“宗其人隆其迹”的经典案例不胜枚举,积累了深厚的实践经验。例如江苏海州孔望亭,建于孔望山之巅,古人秉承“宗其人故隆其迹,隆其迹故表其山”之理念,世代传承亭之古迹,提振山、亭格局秩序,创成供世人“仰怀先圣”“揽迹获道”的文化胜境;成都武侯祠,因当地感怀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精神而建,后世崇敬有加,“隆修不断”,“以迄于今”,遂成一方宗仰之地;南京颜鲁公祠,是当地纪念颜真卿之文化场所,自唐元和年间创设以来,为“追公之节”,世代存续其迹,增隆其境,形成“人之向往”“风示当世”的人文胜地;江西九江琵琶亭,为纪念白居易作《琵琶行》而建,当地为“留先贤之遗韵,供后贤之游”,历代“继而葺之”,“扩充轮奂”,形成“极一时游观之盛”的人文大观;台湾延平郡王祠,为表彰明末爱国将领郑成功“有功台郡”而建,当地经世传颂郑公“驱夷卫土,收复台湾”之民族大义,世代维护与提振祠宇空间,彰显“仗节守义,忠烈昭然”的人文立意;凡此等等,皆具启发。
▲ 海州孔望亭 [引自明隆庆六年(1572年)《隆庆海州志》]
▲ 德化县图 [引自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九江府志》]
下文从诸多案例中遴选山东蓬莱戚继光祠、河南滑县画舫斋、湖北黄陂双凤亭、陕西凤翔东湖、韩城徐村汉太史遗祠,对“宗其人隆其迹”的传统实践做进一步阐释。


湖北黄陂双凤亭,创于明代天顺年间,踞鲁台山巅,是怀思理学大家程颐、程颢的重要场所。当地秉承“纪昔贤之遗躅”的理念,世代传承其迹、增隆其境,“树一邑之文峰”,昭显先贤精神。如清道光年间,古人承续旧迹,隆修双凤亭,“规模工力较旧制增胜”:其“新亭三层,增高丈余”,“立碑亭一座”,“并撤围墙植以松柏”,多措并举形成“风景顿殊”、“致广大”且“极高明”之场所意境。人们在临观之际,既可瞻仰“两夫子之流风”,亦可统览“山下祠堂、理趣林、两夫子习射之地流矢湖”,远眺“武昌、黄冈诸远山”,激发“笃生贤哲”“一览德辉”之情景感悟。其后,许多文人雅士曾到访于此,留下传世文章,进一步升华了古迹意境,双凤亭由此成为凝聚一方山水、人物、文化之空间标识。

陕西凤翔东湖,为北宋嘉祐年间苏轼在此地执政时所凿。自苏轼离任后,历代“考究其往迹”,传承苏公文化遗迹,并持续地通过人文建设提振东湖格局,藉以传颂和感怀苏公精神。论及其要,乃于东湖内精心存续凌虚台等先贤遗迹;营建苏公祠,形成主题性纪念空间;经营君子亭、宛在亭、一览亭等人文景观,提升格局意境;并结合人居需求,不断向南拓展基址、开辟园林,经营文化场域;千百年间工事不辍,遂成关中人文大观,其中的“东湖揽胜”“凌虚远眺”等胜景,被列入古凤翔八景。近现代以来,当地仍高度重视对苏公精神的传承和对东湖格局的接续提振,以东湖为核心,环绕式布局中学、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开辟东湖西门,与古城横街、秦穆公墓有序相联,构建历史文化展示长廊;由此形成凤翔人居环境的精华之区,极大提升了城市的整体格局意境。
▲ 东湖图 [引自清道光元年(1821年)《凤翔府志》]
陕西韩城徐村,位于黄河西岸,相传为司马迁后裔之聚居村落。当地遵循“追先祖,续遗风”之传统,世代传承和增隆司马迁文化胜迹,创成特色村落格局。论及其要,据《徐村史碑》所载:明洪武十一年,古人因循故迹,创汉太史遗祠,建成村内“风追司马”之核心空间;明万历三十六年,在村西北隅高岗上建法王行宫,与村内汉太史遗祠遥相呼应,延展祭祀流线;清嘉庆二十二年,亦于祠南“复建坟院、围墙、碑楼”,于祠北开立龙门书院,于祠东构筑九郎庙、凿墨池、立碑楼,创成“一祠两院,庙池环拱”之人文格局。此格局至今依然遗存完好,鲜活地展现着村落根脉,传颂着先贤故事与地方精神。

总之,“宗其人隆其迹”作为一种中国本土古迹保护传承观念,强调在保护旧迹的同时,通过增隆物质空间环境,更好地发扬“人物”之精神。这一重要理念充分体现了历史“人物”在中国文化及其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正是这些“人物”胜迹,才有了今人与历史人物“古今相会”“心神相交”的文化场所,“人物”因此而恒久立于天地间,文化得以绵续光大。时至今日,我们的保护观念与历史虽有不同,但“宗其人隆其迹”理念中蕴含的中国精神和本土智慧对当今中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仍足堪借鉴。在当下文化复兴的新时代,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既有保护可见遗产的重任,还肩负文化接续的使命,这就不能忽视历史人物遗迹的保护和发扬,这对于延续中华文脉,增强城乡环境特色与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微信改版后
好多人说不能很方便找到我了
其实把咱们“城市规划”置顶就可以啦
只需要5秒钟哟~
——————————————
了解更多《城市规划》杂志信息,搜索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继承与创新】宗其人隆其迹:一种保护和增胜“人物遗迹”的文化传承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