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继承与创新】开古迹雄地理:传承与提振并举的区域山水人文格局营造理念

1

  何谓“开古迹雄地理”

中国本土规划素来葆有一种整体观和战略意识,强调对区域山水人文格局中占据显要势位、体现核心价值之关键胜迹的保护传承,藉此延续和强化“域中之奇观”,凝结“一地之灵奇”,“固一方神秀”,实现古迹传承与大尺度区域格局提振的多维目标。诚如古人所讲“开古迹雄地理”,便蕴含此番要义。

作为一种传承与提振并举的区域山水人文格局营造理念,“开古迹雄地理”首在发掘和辨识具有控引宏观格局价值的关键胜迹,它们或为一方自然地理标志和人文精神标识,或占据“俯四郊”“通邑境”的风景佳地和通衢要处。为统筹把控此类胜迹,古人往往不辞辛劳,遍查区域形势,遍访域中古迹,逐渐形成了“绝域迹频践”的实践传统。就传承要义而言,此类实践重视胜迹“个体”和区域“整体”的内在联系,强调将古迹保护、传承、增隆与价值彰显,和区域山水人文格局秩序的点化提振、汇景凝神有机统一起来,营造“雄钜壮丽,镇奠地脉”的格局意境。纵观历史实践,此类胜迹普遍“人民好尚,历代相传”,固有“名区之胜迹千载不灭”之说,遂成各地山水人文格局中“兴文风”“壮观瞻”“固神秀”之精华空间。

【继承与创新】开古迹雄地理:传承与提振并举的区域山水人文格局营造理念▲  青溪书院图 [引自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青浦县志》]


2

 “开古迹雄地理”的传统实践

中国古代“开古迹雄地理”的经典案例不胜枚举,如五岳名山、四大名楼等胜迹的保护传承,皆堪称典范。结合历史文献、古迹图以及实地调研来看,各地的历史实践亦积累了丰富经验。例如,山西晋祠望川亭的传承,凝秀地域形势之胜,古人赞曰“惟山西形势之雄在晋阳,惟太原山水之胜在晋祠,斯亭也,又据晋祠之胜而当其要会焉者也”;湖北恩施问月亭的传承,临观其迹则“城郭烟树,无不在目”,构成“施城之大观”;晋东南上党德风亭的传承,被誉为“肇基王迹,千古胜事”,供人“登亭一望,千山万壑,回互蹙沓,残云断壑,村烟一色,微茫掩映”,大为提振格局意境;上海青浦万寿塔,面峙九峰,背依吴淞江,“丹黄璀璨,上耸云霄”,经“百年修养保聚”,成域中胜景;凡此等等,皆体现了古人将胜迹传承与区域山水人文格局提振有机协同的营城智慧。下文从诸多案例中遴选长江北固山多景楼和黄河龙门禹庙,对“开古迹雄地理”的传统实践做进一步阐释。

北固山位于今镇江市北,据长江要害,“连冈三面,而大江横陈江傍,极目千里,其势大约如虎之出穴”,形势极佳。多景楼,据北固山绝顶而建,与北固楼、祭江亭紧邻,共成形制独特的楼宇建筑群;亦与长江之上金山、焦山相呼应,自古为区域名胜。

【继承与创新】开古迹雄地理:传承与提振并举的区域山水人文格局营造理念

▲  镇江府图 [引自林天人《河岳海疆——院藏古舆图特展》]


【继承与创新】开古迹雄地理:传承与提振并举的区域山水人文格局营造理念

▲  镇江北固山鸟瞰图 (图片来源:宁镇扬楼市 摄)

米芾曾誉多景楼为“天下江山第一楼”,元代诗人丁鹤年亦曾作诗赞曰,“风月无边地,乾坤有此楼”。作为区域山水人文格局的重要标识,多景楼的传承历来备受重视:其虽在历史上屡有损毁,但古人始终秉承“楼之不存,景亦因而失”“兹楼曷可少哉”的观念认识,“求遗址于荒榛灌莽之间”,谨慎考究楼之旧制、审视山川秩序,对之修复与传承,延续“万景纷布于前”的汇景凝神之迹,并藉以点化和提振区域山水人文格局。据《北固山多景楼记》所载,古人临观其迹,登楼四望,可见“西南诸山,冈岭起伏,峰奔壑走,若骏马之不受鞚;江流万里,银涛雪浪,荡云沃日,海门而下,远混天碧;城郭(镇江府城)楼台烟霞草木,无远近纤浓,咸献媚于几席之下”,遂领略“东北极海野,西南朝数山”“淮海之域,远岫隐见”的宏阔格局意境。

【继承与创新】开古迹雄地理:传承与提振并举的区域山水人文格局营造理念▲  镇江府方舆总图 [引自清嘉庆十年(1805年)《丹徒县志》]

【继承与创新】开古迹雄地理:传承与提振并举的区域山水人文格局营造理念▲  北固山图 [引自清嘉庆十年(1805年)《丹徒县志》]

黄河龙门,又称禹门,昔为“禹治水极力之地,形势甲宇内”,明代理学家薛瑄曾在《游龙门记》中描述曰,“山断河出,两壁俨立相望,神禹疏凿之劳,于此为大”。龙门两岸故有禹庙,为区域重要人文胜迹。结合清代《黄河万里图》(局部)可知,黄河在此由北而南纵贯而过,(龙门)夹岸东西,中通河流,形如门阙;东岸之禹庙位于龙门山上,统御全局;西岸禹庙与之隔河相对;两庙之间设有看河楼,形成了“虽河流中限,而势近相接”的特有格局。古时,龙门禹庙格局及其山水环境的保护传承备受重视,形成了供世人崇圣祭贤、观河揽景的人文胜地,明代诗人孟养气曾形容其境曰,“层层雪浪逐飞湍,分明圣迹昭千古”。以龙门禹庙为重要标识,黄河沿岸还积淀形成了“龙门下河干村堡十余所”皆祭祀禹王的特有区域文化结构,加之司马迁祠、汤陵、后土祠、子夏庙等历史胜迹点缀其间,城池、堡寨、村落星罗棋布、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黄河龙门下河段“开岸阔豁、村墟烟晖、胜迹显著”的山水人文格局。
【继承与创新】开古迹雄地理:传承与提振并举的区域山水人文格局营造理念▲  禹门叠浪 [引自清光绪六年(1880年)《河津县志》]
【继承与创新】开古迹雄地理:传承与提振并举的区域山水人文格局营造理念▲  龙门图 [引自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山西通志》]

【继承与创新】开古迹雄地理:传承与提振并举的区域山水人文格局营造理念▲  引自 清康熙佚名绘制《黄河万里图》(局部)

总之,“开古迹雄地理”作为中国本土古迹保护传承的一种重要理念,重视发掘古迹之于山川形势、地域文脉的深层联系,强调关键胜迹的保护传承在区域山水人文格局构建中的战略意义,折射出中国古人“瞻望江山,览观胜迹”而谋划人居秩序的宏阔视野与整体思维。秉承“开古迹雄地理”的优秀传统,立足大尺度区域格局思考城乡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接续区域山水人文格局秩序,凸显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持:王树声
图文  
李欣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讲师 
王树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通信作者)
李小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
孙嘉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9YFD1100902)资助。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微信改版后

好多人说不能很方便找到我了

其实把咱们“城市规划”置顶就可以啦

只需要5秒钟哟~

【继承与创新】开古迹雄地理:传承与提振并举的区域山水人文格局营造理念

——————————————

了解更多《城市规划》杂志信息,搜索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

【继承与创新】开古迹雄地理:传承与提振并举的区域山水人文格局营造理念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继承与创新】开古迹雄地理:传承与提振并举的区域山水人文格局营造理念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继承与创新】开古迹雄地理:传承与提振并举的区域山水人文格局营造理念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