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是古村之友,一个以保护与活化古村落为使命的公益组织。
2014年,因保护梅州客家围屋而发起“古村之友全国古村落保护志愿者网络”,足迹遍布全国。六年后,现全面开始深圳客家围屋的保护传承工作。

深圳客家围屋主要分布在深圳的龙岗区、坪山区、龙华区、大鹏新区,此外,盐田区和原宝安区的石岩、观澜以及南山区的西丽、麻磡也有一定分布。这些客家围的始建年代最早的可追溯到元代,如宝安观澜的杨姓,明代的则有坪地的肖姓和龙岗的赖姓。而大量的则是明代晚期以后建造的,姓氏更多。深圳的客家围从结构、材料上比较,不同于福建的土楼、圆楼,此外,同祖籍地江西赣南、广东梅州等地区的客家围相比较,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深圳的客家围有其自己独特的建设特色,是客家先人遗留下来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是客家人开发深圳的历史见证,是深圳历史最具代表性的载体,也是深圳文物、民俗旅游的丰富资源。
深圳现存古客家围屋保存现状总体完整。根据粗略统计,目前在深圳保存下来的客家围屋仍有300多座,但部分存在损毁严重、无人修缮的情况。部分客家围屋空置时间也在十年以上,老房子无人打理导致荒草丛生、土墙裂缝、墙体倒塌,更有甚者在空置的客家围屋里种菜、养狗、盖房子,与门前“不可移动文物”的挂牌形成巨大反差。
——信息来源《宝安县志》、南方都市报《深圳客家围屋保护现状调查》
多位深圳关内生活的朋友当得知深圳还有300多座客家围屋时,那种惊诧的表情,就像北京三环内的精英们,不懂五环外居然有那么多人用拼多多。
文化就是这样在社会精英追求越来越上流生活的过程中,被残忍地遗忘了。所以我从来不相信先富能帮得起后富,不是他们没良心,是他们没时间,也没心情。


不知多少次走在这些残破客家围屋的旁边,脑补了各种硬话怼那些说“深圳只有40年历史”的朋友。
几百年历史的客家围屋诉说着客家人背井离乡、开基立业的拼搏史,客家先人能够在这片土地站稳脚跟、开枝散叶、长盛不衰的传承密码归根结底还是文化。

龙田世居
看着高耸的炮楼,被日本兵轰掉皮的围墙,可以想象当年围内吓得瑟瑟发抖的客家小媳妇儿,当然更多的是个头不算高,扛起土炮往死里干的客家阿哥。每座客家围屋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等待着我们去挖掘。
怎么办?深圳这样富裕的城市仍旧有这么多让人心酸的客家围,等政府和开发商来开发?可能会等很久很久。
别等着有钱才来修,沦为危房的围屋已经等不起,撸起袖子干吧,先给每座客家围屋拍一部纪录片,让更多人了解深圳还有这些珍贵的宝贝,而不是看着一座座占地面积上千平方米的围屋沦为危房甚至消失,在寸土寸金的深圳不仅是一种浪费,而且也是对深圳历史文化传承的自我放弃。
【纪录片】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 距今200多年的深圳客家围屋
古村之友和爱乡宝,联合一批伙伴们,发起拍摄百部深圳客家围屋纪录片行动,提供资金来源渠道、拍摄团队支持、剧本创作、推广展览等全链条的帮助。
我们外部的支持是其次的,客家围屋的保护离不开客家人对你们家乡文化的热爱与珍惜,这才是最重要的,毕竟我们都是外人,干着急也没有用。
所以我希望报名的朋友,期望你是认真的,因为我们是很认真的。你报的不仅是名,更要交出心,认真记录每一座客家围屋的历史。
拍摄百部深圳客家围纪录片行动
深圳地区 10个
深圳之外 10个
第二批、第三批陆续推出
日程安排
扫码或点击阅读原文报名

“古村之友”全国古村落志愿者网络,简称“古村之友”,正式创立于2014年11月,是一个以古村保护活化为载体,以新乡贤工程为抓手,以乡土文化复兴和激活民间公益慈善土壤为目的的生态系统公益组织。研发与支持中心设于深圳市,为全国三十个省、近千个县市共计数万的古村落保护与活化志愿者社群搭建平台、研发模式,共同推动古村落的全面保护与活化。

爱乡宝是依托血缘、地缘等传统人情关系构建的熟人社区,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乡村文化互助项目资源平台,为每一个乡村建立起无门槛的自助机制,并以此沉淀乡村大数据、构建乡村亲情社交网络,从而解决乡村振兴经济、文化、社会全方位的综合性问题。
电话:0755-88914014(工作日)
邮箱:lovegczy@163.com
官方微博:@古村之友
古村之友企业微信号二维码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设计):征集 | 拍摄百部深圳客家围屋纪录片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