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文章导读】乡村需规划,更需科学的治理方略

注:乡村文明的延续、创新和复兴。

图片源自网络。

 

规划是一项公共政策,同时也是管理部门依法管理城乡发展和建设的科学依据,而治理相对于规划和管理而言,则更加重要。因为,有效的治理体系,为管理和规划奠定基础,缺少治理体系建设的管理和规划,难免失去基础和方向,逐渐丧失前进的动力。从规划的健康发展而言,讨论治理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乡村问题近年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规划界也积极投入力量,着重开展乡村规划探索,在包括乡村规划内容的讨论、管理体系建设、技术模型分析等等诸多方面开展了研究。相比之下,讨论乡村治理问题的文章尚不多见,而这个研究方向的意义则不言而喻。

2015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郐艳丽教授文章“我国乡村治理的本原模式研究”对乡村治理问题进行了宝贵的探索。文章首先针对乡村治理的现实,对乡村治理基础、治理逻辑、治理理念和治理制度进行反思,从社会治理观念出发,结合田野调查与访谈,从多个层面反思目前乡村建设工作的问题和不足。为佐证观点,论文向读者展示了我国一个普通乡村的治理过程,该村庄是中国广大的缺少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的普通乡村中的一个,该乡村通过有效治理,初步应对了自身如何延续、进步和发展的问题,这个典型的治理案例对中国乡村发展理论和实践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文章重点梳理了乡村治理主体在角色上的转变,划分各主体在治理中的责任,明晰乡村治理中基本态度的转变目标,阐释了乡村治理参与主体的理念与角色内容,并明确了乡村治理参与者自身变革的路径和乡村治理模式的变革路径。最后从公共政策的视角,论文提出乡村治理的若干政策建议。管理理论与公共政策制定原则具有科学规律,将这些规律中包含的态度、方法、思维逻辑运用在乡村规划和治理的研究中,得出合理可信的结论,这样的研究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我国乡村建设的管理力量长期不足,在现有国情条件下,如何推进乡村规划工作,加强管理,有待进一步探索。基于参与主体主动协作的乡村治理,符合管理实践的发展趋势,考虑到乡村自治的基础,在乡村地区,采取治理的做法有可能更符合我国的国情。乡村治理值得进一步研究。

——————————————
了解更多《城市规划》杂志信息,搜索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关注。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