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牛文涛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我作为一名从事珊瑚礁保护的一线海洋科技工作者,认真学习了讲话,深受鼓舞。总书记在讲话中说,“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对此,我深有体会。
珊瑚礁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是重要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一直重视珊瑚礁保护和修复方面的工作,在珊瑚礁保护修复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创新。
首先,将传统的无性繁殖方法与先进的珊瑚有性繁殖方法相结合,应用于珊瑚礁生态修复工作当中。造礁石珊瑚是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框架生物,传统上大多采用基于无性繁殖技术的“珊瑚园艺”或者“珊瑚苗圃”来扩增珊瑚数量,但是这种方法存在容易对母体造成伤害以及遗传多样性丧失等问题。为了改变传统以无性繁殖技术为主的修复方法,2020年初,海洋三所开展了基于有性繁殖技术的修复研究。科研团队通过分析珊瑚对于附着基的需求,从工程力学、材料学、生物学等角度,设计了具有促进珊瑚幼虫附着并可起到聚集重要功能生物的珊瑚生物礁,并已在广西涠洲岛海域进行了投放实验。监测表明,生物礁上附着了大量新生珊瑚,同时吸引了诸多鱼类,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初步达到了良好的修复效果,为大规模示范推广提供了借鉴。
其次,在珊瑚礁修复中采用系统修复的原则。珊瑚礁生态修复不仅关注于珊瑚本身,还应关注重要的功能生物。退化珊瑚礁通常伴随着生物多样性降低、功能性生物丧失以及珊瑚与大型藻类占优势转变等情况。通常认为,移植珊瑚而忽略其他生物群体是不可能恢复完整的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通过对海胆、珊瑚礁鱼类等生物的生态功能研究发现,这些草食性生物在控制大型海藻暴发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我们筛选出具有草食性功能的点斑蓝子鱼等鱼类,在修复海区进行了增殖放流,促进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
第三,加强珊瑚礁生态修复的监测和成效评估。目前在国内外的珊瑚礁生态修复中,普遍存在着修复周期短、缺乏后期长期跟踪监测等问题。建议加快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制定,为珊瑚礁生态修复成效评估提供重要的依据。经自然资源部批准,海洋三所近年来建设了2个自然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站,监测区域包括福建东山海域和广西涠洲岛海域,都有造礁石珊瑚分布。我们在广西涠洲岛海域开展的珊瑚礁生态修复工作,依托野外站建设,对修复的珊瑚礁开展了长期监测,为珊瑚礁生态修复成效评估工作作出了重要参考。
第四,珊瑚礁修复方法和项目应与水质、渔业管理等一起成为基于恢复力管理的组成部分。珊瑚礁修复并不能替代对珊瑚礁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近年来,长棘海星暴发、大规模珊瑚白化现象普遍发生,进一步加剧了珊瑚礁退化趋势。建议加强珊瑚白化监测预警以及促进珊瑚应对气候变暖的适应性进化,开展长棘海星等敌害生物的暴发监测预警以及防控技术的研究。
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在看”

i自然全媒体
审核:兰圣伟
审签:赵晓涛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自然资源科技创新系列谈|聚焦珊瑚礁保护和修复开展科研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