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一口通商时期的广州黄埔古港
你好,我是“城市战争”公号运营者孙不熟,这是“粤经”系列文章第三篇。大概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京沪穗、北上广的名头逐渐盖住京津沪,并很快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人谈论大城市的一句顺口溜,也是外国资本布局中国的三大堡垒。
大概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京沪频频代表国家到世界舞台争奇斗艳,第三名却有点跟不上班了,尤其是以深圳为代表的新经济强势崛起,论坛上的各路战略家频频为老三的未来表示心忧。到2014年,“广州跌出一线城市”的大标题已经可以登堂入室、见诸报端了。
我无力去推翻这个巨大的判断句,只想说几个大家可能忽略的事实:
文|孙不熟
1、广州自古以来就是“一线城市”
广州的辉煌历史不在“政”,而在“商”。广州这个城市因商而生,也是一个纯粹的商业城市,其崛起与兴盛全因地缘优势与经济逻辑,不像西安、开封、北京之崛起受恩于皇权。
早在两千年多年前,广州的前身番禺就是一个重要的进出口港,这一点从南越国的出土文物得到证实。大概从唐代开始,受中亚国家的战争影响,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中西方对外贸易重心向海洋转移,海上丝绸之路开始繁荣。作为这条海上贸易之路的重要发源地,广州港的兴盛延绵唐宋两代。
至明清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举国封闭唯广州一口通商,广州的辉煌登上极点,并一路辉煌到今天。中间虽有跌宕起伏,但总能迂回复兴。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港口城市,有的虽然开港很早,但也很早就衰落了,比如泉州和宁波;有的现在地位很高,但开港时间却很晚,比如香港与上海。只有广州开港最早,且连续两千年保持着国内一流港口城市的地位,几乎未曾真正衰落。据此,广州很有可能是中国资格最老的“一线城市”,它不一定总是NO.1,但从未掉过队。
上篇文章我讲过,在政经文章里谈历史是迂腐的,但广州2000年的繁荣史有其特定的现实意义:究竟是什么因素可以让一座城市逾两千年而不衰?不可能是简单的巧合,答案一定是地缘优势。或者说,一座城市可以延绵两千年而不衰落,其地缘优势一定有你想像不到的魔力。这个魔力会给广州的未来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夜幕中的花城广场
2、广州与京沪的GDP差距其实越来越小
这个小标题,可能挑战了很多人的直觉。但“城市战争”向来不喜欢情绪化的感性判断,更相信数据中蕴含的量变与质变。查阅各市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可以看到,1990年,广州GDP占上海的比重为40%,到2000年,这一比例升至52%,2014年则达到70%;
1990年,广州GDP占北京的比重为63.6%,到2000年这一比例升至78.8%,到2014年是78.3%。人均GDP方面,广州的人均GDP近年来也一直高于京津沪,在国内主要城市中目前仅次于深圳与苏州。
仅从GDP指标来看,最近15年,广州的经济增速与北京几乎同步,且高于上海;若从25年的时间纬度来看,广州与京沪的差距其实越来越小。
人口方面,2000年,广州常住人口分别是京沪的51%与41.8%,到2014年,这一比重分别升至60.8%和53.9%。最近15年来,广州常住人口的增长率实际上高于京沪,说明广州对人口的吸纳效应不输京沪。
不过,在资金总量(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方面,过去15年对广州而言,几乎是是“失去的15年”。2000年,广州的资金总量为6185亿元,约为北京的63.7%、上海的80%、深圳的2倍,且是当时天津、重庆和苏州的总和。在资金吸附力上,广州当时与京沪在一个量级上,是当之无愧的一线城市。
但到2013年年底,广州的资金总量已经被深圳超越,两个城市分别是3.38万亿和3.39万亿。而这一年,北京和上海的资金总量分别是9.17万亿和6.93万亿,广州沦落到只有北京的37%和上海的49%。(数据来源于@天天说钱)
广州大型原创音乐剧《西关小姐》剧照
3、广州背靠的是“一线城市群”
我一直认为,广州之所以被誉为一线城市,不简单指广州一城的经济有多强大,而是因为广州背靠着珠三角城市群。而无论从什么指标看,珠三角城市群绝对是中国一线城市群吧?你要评比一线城市,总部能避开珠三角城市群吧?广州的经济地位相对衰落不假,但其背靠的珠三角城市群并没有明显的衰落迹象,反而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当口,重新担当了领头羊的角色,习李近两年对广东经济成就的很多讲话就是例证。
所以即便天津重庆的GDP超过广州,也无法撼动广州的一线城市地位,除非整个珠三角城市群沦落到二线城市群。
当然,有一个问题可以商榷,就是在珠三角城市群内部,谁更有资格代表珠三角?深圳的经济比广州略好,但广州是珠三角的政治、文化与交通中心,在省内号召力更大。二者谁也不能取代谁,北上广深还得这么叫下去,真改成京沪深,太影响珠三角的内部团结了。
我还一直觉得,今天的城市群已经高度一体化,同群城市之间的功能分工与产业协作已经水乳交融,谁也离不开谁,城市竞争也告别了过去的单打独斗而到了组团竞争的时候,所以评比“一线城市群”要比评比“一线城市”更有意义,也更公平。国际上也常用城市群或者都会区来做比较,比如美国东海岸城市群、五大湖城市群、东京城市群等等。
为什么呢?在一个威权体制的国家,政府可以动用权力的手段可以配置出一个大城市,但一定配置不出一个大城市群。北京就是最好的反例,举全国之力配置出一个超级牛逼巨无霸大首都,却至今没配置出一个大北京城市群,还在周边形成一个环京城贫困带。所以,单个城市的排行榜,是可以通过权力配置资源的首发进行作弊,但城市群的排行榜,反映的是真实的经济发展水平,很难作弊。
4、广州仍是中国三大门户城市之一
国内媒体和公知谈论的“一线城市”往往是经济层面的所指,但公众理解的“一线城市”往往是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综合层面的所指。反过来想,如果“一线城市”仅仅指向经济层面,那苏州应该比南京、杭州更有号召力,实际情况显然不是。
相比“一线城市”,我其实更喜欢用“门户城市”这个概念。门户城市是一个地区出入和内外交往的中心城市,它的城市功能完备,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交通地位相互匹配,在所在区域拥有绝对统治权。
上篇文章说过,广州很可能是除北京之外拥有大区机构最多的城市,这决定了它在珠三角乃至粤桂湘鄂琼五省的行政中心地位无可撼动;广州是除上海之外拥有外国总领事馆最多的城市,且是粤桂湘鄂琼五省唯一拥有外国总领事馆的城市,是五省对外交往的中心。
广州的社会发展水平与其政治地位相匹配,科教文卫等公共资源位列五省城市之首;文化方面,广州是无可争议的岭南文化中心,在两广以及海南具备强大的文化向心力;交通方面,广州是南中国无可替代的海陆空交通枢纽,在华南地区拥有绝对的统治权。
经济辐射力不足,是广州唯一的短板,但其所依托的珠三角城市群,在华南地区仍然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按照这些标准,国内唯有北上广三个城市可称之为综合性门户城市,其中北京代表华北门户,上海代表华东门户,广州代表华南门户。相比而言,天津因为与北京同属一个大区,深圳与广州同属一个大区,苏州与上海同属一个大区,三者对所在大区的综合辐射力明显不足,尤其是政治辐射力被后三者所掩盖,无法拥有一个门户城市应该具备的全部要素。
另外需要提到的是,成都与重庆两市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尚不具备挑战一线城市的实力,但在政治、社会、文化与交通等领域在所在大区拥有巨大的辐射力,尤其是成都,一直充当着四川和西藏两个大省的“首府”,未来很有可能成西南地区的门户城市。不过,成渝两市的问题在于太近,瑜亮之争的热度超过广深,未来一定会经常撕逼,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导致两市的双输。
大型粤剧《蔡文姬》剧照
5、广州是一个“弱省会城市”
作为中国三大门户城市之一,广州在外声名赫赫,但在省内,却是一个十足的弱省会城市。这里的“弱”不是实力之弱,而是权柄之弱,这主要表现在广州对全省的资源吸纳效应并不十分明显。
公开数据显示,广州地区的资金总量(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位居全国第四,却只占全省的28.2%,武汉则占全省45.6%,成都是51.4%,西安是54.5%,杭州是30%。这说明广州对全省资金的吸附效应,远低于武汉成都西安等省会城市。
另一个数据或许更能说明问题,广州的GDP总量居全国第三,全市财政总收入也稳居国家中心城市第三名、省会城市第一名,但归于地方的一般财政预算收入(地方财政留成)并不占据优势,与京沪深津渝相距甚远,仅略高于武汉成都。
广州财政局局长也曾公开透露,来源于广州地区的财政收入中,加上转移支付因素后,广州的可支配财力仅占三成左右,剩下7成需上缴省和中央。与京沪津深渝相比,广州财政留成比例明显处于劣势,导致其人均财政支出明显低于京津沪深,也在珠三角平均水平之下。
资金吸附效应不明显、财政留成低,说明广州经济的发展,不仅不靠对省内资源的吸纳,还承担着帮扶省内兄弟的责任。相比内陆省份的那些强势的省会城市,广州这个省会算是有大哥风范了。
有论者(@天天说钱)曾列出一个“省会城市窝里横排行榜”,广州的排名是23,仅高于南京、济南、石家庄和呼和浩特。
也许正是有这样的大哥风范,广州才允许自己的小弟比自己发展得好,珠三角地区也才有今天群雄并起、遍地开花的经济格局。这种格局和雅量,不是每个省会或者说一线城市都具备的。
总结:在新技术与新经济崛起的大背景下,广州经济的传统优势正在失色,但余威仍大,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的综合影响力,至少十年内仍然难以撼动。深圳经济的强势崛起让广州备感焦虑,但从更高的格局与更大的胸怀来看,广深两城其实骨肉相连、精神相依,深圳的崛起何尝不是广州繁荣的一种延续?
在珠三角内部,广州应该继续保持大哥意识,不与兄弟城市撕逼内战。珠三角只有握成一个拳头,对广州才是最大的利好。只要珠三角城市群仍然屹立于中国南方,广州就不会丧失其“一线城市”的地位。
而从更长远的历史纬度来看,广州的崛起与兴盛,全因地缘优势和经济逻辑,而非权力恩馈。在历史的长河里,经济逻辑必将战胜政治逻辑,广州跌出“一线城市”的说法言过其实,其未来仍然光明远大。
城市战争(sunbushu123)
特别声明:本文系原创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违者必究。
旧作:深圳比广州强在哪里? 回复1
广州比深圳强在哪里?回复2
[原创文章,欢迎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