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海外行思 | 从“老虎湾”到魅力“卡村”——我的卡迪夫印象

海外行思 | 从“老虎湾”到魅力“卡村”——我的卡迪夫印象


自2017年至今,笔者在卡迪夫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学习,于2018年获得了城市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学位(MSc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目前正在攻读地理与规划专业的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主要是城市旧工业区更新。

 

1  卡迪夫——从“老虎湾”到魅力“卡村”

 

英国是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首选国家之一,但威尔士作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四个地区之一在国内却不太出名,卡迪夫(Cardiff, 威尔士语Caerdydd;又名“加的夫”)是威尔士的首府,被留学生们戏称为“卡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只不过在当今世界城市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中被冲淡且掩藏了起来。
 
卡迪夫位于英国西南部、威尔士东南部沿海,塔夫河(River Taff)入海口处,是威尔士最大城市和英国第九大城市,人口约44.73万(2019年数据)[1],面积140.3平方公里(图1)。 

                           

海外行思 | 从“老虎湾”到魅力“卡村”——我的卡迪夫印象

图1  卡迪夫(加的夫)地理位置
图片来源:谷歌地图
 
1.1  历史悠久的卡迪夫城堡
 
卡迪夫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1世纪的罗马帝国时代,市中心的卡迪夫城堡(Cardiff Castle)最早是罗马军队建立的用于军事防御的堡垒,后经历英国各时代的战争洗礼、毁坏和重建,逐渐成了现在的形态。虽然城堡内部木质的罗马堡垒(Roman Fort)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后期诺曼人(Norman)在原罗马堡垒的基础上修建的诺曼式堡垒遗迹(大致公元13世纪前后)(图2),但现今卡迪夫城堡的外墙是在罗马时期的遗迹上重建的,外墙的地基部分依然可以看到古罗马的城墙(图3)。 


海外行思 | 从“老虎湾”到魅力“卡村”——我的卡迪夫印象

图2  卡迪夫城堡中的诺曼式堡垒遗迹 


海外行思 | 从“老虎湾”到魅力“卡村”——我的卡迪夫印象

图3  卡迪夫城堡外墙(城墙上曲折的红线之下部分为罗马时期城墙遗迹)
图片来源:谷歌地图街景
 
城堡西侧的几座塔楼修建于不同时期,使得整座城堡体现出不同时代的建筑特征,古罗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等各种风格混搭(图4),使得游人在卡迪夫城堡的塔楼中游览时能够体会到历史的变迁和不同的时代特色。 


海外行思 | 从“老虎湾”到魅力“卡村”——我的卡迪夫印象

图4  卡迪夫城堡西侧塔楼
 
城堡的城墙内部还有二战时期修建的防空洞(图5),穿梭在其中能够领略战争时期卡迪夫城堡内军民的生活记忆。另外,在城堡大门处还设有威尔士军队博物馆(Cardiff Castle Museum for the Welsh Soldier),介绍不同时期威尔士军队的装备、构建以及参与的大小战役(图6)。 


海外行思 | 从“老虎湾”到魅力“卡村”——我的卡迪夫印象

图5  卡迪夫城堡防空洞 


海外行思 | 从“老虎湾”到魅力“卡村”——我的卡迪夫印象
图6  威尔士军队博物馆顶上卡迪夫城堡城墙上的纪念雕塑——被遗弃的士兵(Abandoned Soldier)
 
1.2  布特家族与“老虎湾”的兴衰
 
布特(Bute)家族在卡迪夫近代的发展中功不可没,他们对威尔士南部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对卡迪夫市政建设的投资,带动了卡迪夫煤炭出口贸易以及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布特家族在1766年前后从苏格兰来到卡迪夫,蒙特斯图亚特勋爵(Lord Mountstuart),即布特一世,通过与卡迪夫名门千金的婚姻获得了房产、封地以及威尔士南部的采矿权,其后代布特二世在威尔士南部发现了丰富的煤矿资源,并由此获得大量财富,奠定了布特家族在卡迪夫的地位。从布特二世开始,布特家族在卡迪夫的城市建设中投入了大量资金,包括铁路的建设以及在卡迪夫湾区兴建运河和船坞码头。煤炭(被当地人称为黑色的金子)通过铁路和水路从矿区源源不断地运到卡迪夫城内和海湾地区,再输送到全世界(图7),运河两岸以及码头海湾区域逐渐形成了码头工人、移民居住区以及工厂和仓库的聚集地(图8)。 


海外行思 | 从“老虎湾”到魅力“卡村”——我的卡迪夫印象

图7  卡迪夫市中心地图(1910)
资料来源: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438641420563521&set=pcb.2767339030262106


海外行思 | 从“老虎湾”到魅力“卡村”——我的卡迪夫印象

图8  格拉摩根运河两岸的居住区、工厂及仓库(1967)
资料来源: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161094671064832&set=pcb.2829587024037306
 
煤矿的开采运输大大促进了冶金、煤炭出口和其他航海贸易的发展,卡迪夫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输出港(图9),吸引世界各地的劳动力和航海贸易公司涌向这座城市,卡迪夫湾区云集了各种银行、商号和交易大厅(图10),频繁的煤炭运输及进出口、航海商贸活动以及大量移民的涌入,使得卡迪夫湾在20世纪初成为世界闻名的“老虎湾”(Tiger Bay)。在20世纪中期,甚至有一部同名电影以当时的卡迪夫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惊险故事(图11)。 


海外行思 | 从“老虎湾”到魅力“卡村”——我的卡迪夫印象

图9  昔日的卡迪夫港(1920年前后)
资料来源: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208207973606868&set=gm.2459794717683207


海外行思 | 从“老虎湾”到魅力“卡村”——我的卡迪夫印象

图10  卡迪夫湾的煤炭交易大厅(1910年前后)
资料来源: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161372859339832&set=pcb.2913238695672138


海外行思 | 从“老虎湾”到魅力“卡村”——我的卡迪夫印象

图11  《老虎湾》(Tiger Bay, 1959)电影海报
图片来源:https://www.imdb.com/title/tt0053361/
 
布特家族三世则在卡迪夫的建筑上投资很多,尤其是卡迪夫城堡的更新,邀请了诸多建筑师(如威廉·伯吉斯[William Burgess])帮助改善卡迪夫城堡和其他城市建筑的面貌,如威廉·伯吉斯设计改造了卡迪夫城堡的塔楼以及城堡旁边的布特公园(Bute Park)(图12)。 


海外行思 | 从“老虎湾”到魅力“卡村”——我的卡迪夫印象

图12  从布特公园望向卡迪夫堡的塔楼
 
但从布特四世时期开始,威尔士南部的煤矿资源逐渐枯竭;同时期,为了扭转两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展停滞的问题,煤矿等资源逐步转为国有,于是布特家族所拥有的大部分私产通过国有化转变以及无偿捐赠的形式逐渐成为市政府的资产。1947年,布特五世将城堡和布特公园都赠送给了卡迪夫市,昔日布特家族推动建立起来的“老虎湾”便走向了衰落。

 

1.3  城市更新成就魅力新“卡村”

 

20世纪下半叶,随着煤炭产业和工业的进一步衰退,污染性的重工业逐渐搬迁,卡迪夫湾的船坞码头运河等逐渐失去了工业运输的作用。自1987年4月,威尔士政府和卡迪夫市政府开始开始对卡迪夫湾进行更新规划(The Regeneration Project)[2],湾区的景观随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运河被填平,堤坝和船坞码头被改造,旧时的工业和航海贸易区逐渐变成了新的政治、文化、商业和旅游活动区,这里逐渐发展成为威尔士地区新的文化和商业中心。千禧中心、威尔士议会大楼成为了“老虎湾”新的地标性建筑,后期进行的进一步规划更新(Local Development Plan 2006-2026 / 2021-2036])[3],美人鱼广场和红龙中心等新的购物中心也使卡迪夫湾成为市中心以外的主要商业休闲娱乐地。更新中保留了交易大厅、银行、商号等历史建筑,进行修复和再利用,使得如今的卡迪夫湾既有现代城市繁华的风貌,又留存了城市发展的记忆,形成了现代与历史相结合和谐融洽的城市景观(图13),继续展现着这座滨海城市独特的魅力。 


海外行思 | 从“老虎湾”到魅力“卡村”——我的卡迪夫印象

图13  今日卡迪夫湾夜景
 
然而最能体现卡迪夫历史风貌与现代城市发展魅力点还属市中心的商业街道。卡迪夫市中心的商业街区紧邻卡迪夫城堡,街道上的建筑也大多保留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建筑外观,当游客们漫步于商业街区中时,能时刻感受到历史在这座城市中的沉淀,虽然道路的路面建设已经颇为现代化,但街道两旁的商铺等还都保留着维多利亚时期的风貌(图14)。 


海外行思 | 从“老虎湾”到魅力“卡村”——我的卡迪夫印象

图14  卡迪夫城堡街(Castle Street)
 
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卡迪夫市中心众多的拱廊街(arcade)。这些拱廊街主要建设于维多利亚时期,是一种结构为金属拱镶嵌玻璃顶棚的小型室内购物街道,是为了满足当时经济繁荣时期人们在雨雪天气也可以逛街购物的需求。而在英国,当属卡迪夫市内的拱廊街数量最多,因此卡迪夫也有“拱廊街之城”(City of Arcades)的美称(图15)。 


海外行思 | 从“老虎湾”到魅力“卡村”——我的卡迪夫印象
图15  “拱廊街之城”的牌匾
 
这些拱廊街长度不同,宽窄各异,其中遍布着各类小商铺,如副食店、酒吧、杂货铺、成衣店、鞋店、琴行、理发馆、纹身工作室等,每家店都独具特色。在卡迪夫的现代城市更新与发展中,这些拱廊街的结构和风貌都得到了很好的保留。游客们穿行于这些小巷中时,能领略到维多利亚时期独特的建筑形式的魅力,同时又能享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颇具英国特色的购物体验(图16)。这些弯弯曲曲的小巷,承载着卡迪夫近代城市的发展繁荣和现代城市的复兴与更新的独特记忆,虽然与伦敦、曼彻斯特等大都市的繁华无法匹敌,但宁静中不失情调,新颖间蕴含历史,这正是这座海滨小城的魅力所在。 
 
海外行思 | 从“老虎湾”到魅力“卡村”——我的卡迪夫印象
图16  拱廊街的过去(左为温德姆拱廊街[Wyndham Arcade],1962)和今日(右为摩根拱廊街[Morgan Arcade]
资料来源:左图来自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159414146669832&set=pcb.2450579135271432;右图为作者拍摄
 
2  我在卡迪夫大学学规划

2.1  卡迪夫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相关专业设置

 

卡迪夫大学(Cardiff University)位于卡迪夫,是英国罗素大学集团中的一所,前身是成立于1883年的南威尔士与蒙默思郡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of South Wales and Monmouthshire),2005年正式更名为卡迪夫大学(图17)。笔者就读于地理与规划学院(图18)。 


海外行思 | 从“老虎湾”到魅力“卡村”——我的卡迪夫印象

图17  卡迪夫大学主楼 


海外行思 | 从“老虎湾”到魅力“卡村”——我的卡迪夫印象

图18  卡迪夫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格拉摩根楼 [Glamorgan Building]
 
地理与规划学院的城市规划相关专业设置如下[4]
 

学院在本科阶段设有三个专业:

  • 人文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与规划

  • 城市规划与发展

 

在硕士研究生阶段设有十个专业:

  • 生态城市

  • 欧洲空间规划与环境政策

  • 食物、空间与社会;国际规划与发展

  •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环境规划)

  • 空间规划与发展

  • 可持续规划与环境政策

  • 交通规划

  • 城市与区域发展

  • 城市设计

 

博士研究生阶段统称为地理与规划专业,设有五个研究方向:

  • 环境学

  • 住宅规划

  • 空间分析

  • 空间规划与城市环境

  • 城市与区域管理

 

2.2  在卡迪夫大学学习城市规划

 
笔者在2017—2018学年攻读城市与区域发展专业的硕士,期间主修的课程有四门:城市和区域动态(urban and regional dynamics)、地方管理(governing places)、城市和区域发展实践(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practice)、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这些主修课程大多是以讲座的形式进行,与国内的授课方式比较接近,也会有一些以研讨会的形式进行,相比前者更为开放,一般是根据不同的主题在学生与老师之间展开讨论。另外,还需要根据学分的要求选择2~3门选修课,笔者选择的是规划和房地产(planning and real estate)和设计城市(designing cities)。
 

以上课程大部分侧重于理论和概念的学习,但以下三门课略有不同:

  • 城市和区域发展实践相对偏实务学习,更多联系实际发展案例;
  • 设计城市是非城市设计专业硕士生可选的唯一设计类选修课,侧重设计;
  • 研究方法是每个学院的必修课程,主要是根据学科特点讲授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论和研究方法,如定性或定量研究的方法论,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法(如案例分析方法、文献综述方法、社会调查方法等)。

 
城市和区域动态是最早开始的课程之一,主要内容是从不同的哲学层面上解释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理论,为之后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同期进行的地方管理则是介绍典型国家城市发展政策(例如卡迪夫地方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机制,以及具体规划政策执行中的治理体系等。这两门课程的设置是为后期的深入学习做准备,同时也可以引导在本科阶段有不同知识储备的学生更好地进入城市与区域发展相关领域的研究。之后的城市与区域发展实践会先介绍一些城市发展实践案例,再要求学生根据之前所学和自身兴趣及经历,对一个选定的城市或区域编制发展规划。
 
总体来说,城市与区域发展专业的主修课程的设置具有鲜明的目的性,且能很好地启发学生对于城市与区域发展由宽泛到具体的批判性思考。选修课程则更注重学生自身研究方向的开放性,例如笔者选择的设计城市课,能够更加细致到具体的城市发展项目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又能很好地塑造城市规划实践中的设计思路与思维模式,在保留开放性和独特性的同时又不偏离主流的理论模式。另外,设计城市课还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在规划设计中懂得身临其境,通过对项目地块的实地调研走访去感受城市,从实际的细节中发现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更合理的规划设计。
 
自2019年开始,笔者在卡迪夫大学攻读地理与规划专业的博士学位。比起硕士阶段的学习,博士期间的研究过程是截然不同的体验。英国的博士研究生阶段完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来进行的,每个学生有两名导师来负责指导和督促研究的进行。学院设有几个不同领域的研究小组,博士研究生们和学院的老师会被分进相应的小组,如笔者属于经济政治地理研究小组。平时除了与导师定期会面,博士生们最主要的活动就是参加研究小组组织的讲座或者研讨会,其他优秀院校的教授或相关领域的学者常被邀请来讲解一些主题或参加讨论。总体来说,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研究过程十分开放,但又非常有针对性。
 
笔者在卡迪夫大学学习城市规划期间,不仅收获了专业的城市规划理论和知识,培养了较为专业的研究能力,还拓宽了视野,研究思路也得到了启发。除此之外,通过学习过程中的走访与调查,也了解到了卡迪夫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与文化,领略到了“卡村”城市与建筑的变迁,从“老虎湾”的兴衰到现在的卡迪夫城市更新中体会到了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注:文中未标注来源的照片均为作者拍摄。

 

参考文献
[1] Worldometer. Main Cities by Population in the U.K.[EB/OL]. [2021-09-17]. https://www.worldometers.info/world-population/uk-population/.
[2] Cardiff Council. The Regeneration Project[EB/OL]. 2019[2021-09-17]. https://cardiffharbour.com/the-regeneration-project/.
[3] Cardiff Council. Local Development Plan 2006-2026[EB/OL]. 2019[2021-08-27]. https://www.cardiffldp.co.uk/.

[4] Cardiff University,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 Course[EB/OL]. [2021-09-17]. https://www.cardiff.ac.uk/geography-planning/courses.

 

作者:徐征,卡迪夫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zhengxu0730@163.com

 
延伸阅读
从“煤炭大都市”到“首府卡迪夫”
法国建筑学院的规划旅途

“金线”背后的故事——解码伦敦更新【连载】


编辑、排版 | 张祎娴

海外行思 | 从“老虎湾”到魅力“卡村”——我的卡迪夫印象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海外行思 | 从“老虎湾”到魅力“卡村”——我的卡迪夫印象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际城市规划):海外行思 | 从“老虎湾”到魅力“卡村”——我的卡迪夫印象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