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碳”的背景和政策是什么,自然生态系统与碳有什么关系,植物是如何把碳“抓”住并储存的……连日来,自然资源系统各相关单位通过视频连线、科普进校园、制作科普视频和图书、举办专家讲座等多种方式在全国各地同步开展科普活动,掀起了一股参与度高、覆盖面广、成效显著的科学热潮。
专家在自然资源部主场活动现场作科普讲座 记者 赵 宁 摄
创新科普产品
“双碳”知识好看易懂
9月16日,2021年全国科普日自然资源部主场活动在北京举行。主题是“科普‘双碳’理念 聚焦绿色发展——迈向‘3060’,科普在行动”。活动通过举办讲座、播放短片等方式,向观众普及“双碳”知识和绿色发展理念。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二氧化碳,被称为“绿碳”。那“蓝碳”呢?2009年,联合国有关组织编写的蓝碳报告,提出了蓝碳的概念,即海洋生物捕获的碳。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平均深度达4000米,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蓝碳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法宝”之一。
在全国科普日期间,由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制作的《秒懂蓝碳,你get了吗?》科普微视频,在我国各大短视频平台和网站上线,向全社会普及“蓝碳”知识,以及海洋生态系统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发挥的作用。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和浓度大幅增加会导致什么后果,为什么要实现碳中和,中国地质调查局为实现碳中和做了哪些专业工作?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能在中国地质图书馆(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制作的《二氧化碳的自白:践行碳中和 地调在努力》科普短视频中找到。
该视频使用拟人化的手法,以二氧化碳自白的口吻,讲述了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迅速增加、全球气温升高,进而引起各种自然灾害加剧,以及为减缓气温过快上升,人们需要携手促进碳中和等情况。视频重点从调整能源结构减碳、植物光合作用及物理捕集固碳等方面,演示了实现碳中和的主要举措,并展示了地质工作者为实现碳中和做的有益工作。该视频发布于中国地质图书馆各相关科普平台。
科普日活动期间,中国地质图书馆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园内举办了低碳生活主题展览。展览从碳中和的概念入手,介绍了实现碳中和的意义、方法和途径,以及社会公众应如何从吃、穿、行等方面践行绿色低碳生活,为促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
科普走进校园
为未来传递科学火种
活动期间,中国海洋学会与广东海洋大学合作,编印了海洋科普读物,发放到20多家学校类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同时邀请了8位海洋专家作海洋科普讲座。专家们围绕海洋矿产资源调查、大洋科考、海洋经济、海洋生态、海洋卫星遥感以及海洋防灾减灾等内容,结合海洋碳汇、碳中和等热点话题,为3000多位师生带来了精彩的报告。活动中,专家们结合科研经历、科研成果以及科技前沿问题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同学们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互动,现场气氛热烈。此次活动成效显著,不仅向学生们普及了海洋科学知识,而且激发了他们关注海洋、热爱海洋的热情。
在本次海洋科普进校园活动中,中国海洋学会还通过视频连线,向远在新疆的1300名学生同步分享了海洋科普讲座,实现了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地区的学生跨越万里的携手与互动。
9月16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派出科普队伍前往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马踏镇两所小学,以科普讲座、捐赠科普读物为主要形式,开展“科普下乡,走进神秘的海洋世界”主题活动。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普队先后到达马踏镇中心小学和石古湾小学,向两所学校分别捐赠了50多种500余册科技、文史等各类图书。
捐赠仪式结束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技工作者向同学们作了题为《奇妙的海底世界》《深海探宝记》的科普讲座,带领小朋友们遨游在奇妙的海底世界,发掘知识与兴趣的宝藏。科普讲座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有趣的互动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海水为什么是咸的,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是什么?在互动提问环节中,科技人员对小朋友们的提问一一作了回答。
海啸是什么,风暴潮是海浪吗,极地科考工作是如何开展的?9月17日,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组织海洋专家来到中国农业科学院附属小学,为学生们带来了4场海洋科普讲座。专家在现场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生动有趣的科普动画向学生普及海洋灾害知识、讲述极地科考故事,学生们踊跃与专家进行互动,整个活动气氛热烈,科普成效显著。
9月15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组织专家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开展科普活动。该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包书景以《利用化石能源页岩气推动碳达峰、碳中和》为题作科普报告。包书景立足于页岩气的基本概念,结合页岩气的形成、资源规模、勘探开采技术,介绍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页岩气勘探上取得的重要发现、突破性进展和创新性成果,并论述了页岩气勘探开发对支撑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讲好“碳”的故事
科普平台展示创新成果
“保护自然资源环境,善待地球,守护青藏高原是我们的共同责任。”9月11日,西宁市虎台中学的70名师生来到青海省自然资源博物馆,开展“青藏高原——我的美丽家园”主题研学活动。在参观各展厅,听讲解员介绍青海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其重要而特殊的生态地位后,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保护青藏高原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意义。
青海省自然资源博物馆讲解员为学生们讲解高原鼠兔相关知识 张桂月 摄
今年的全国科普日期间,青海省自然资源博物馆以青藏高原生态文明科普和档案管理科普作为主要内容,精心策划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系列科普宣传活动。通过线上推出科普文章、科普知识问答,线下参观、讲座、观影、绘画、科技体验、模型拼装等环节宣传生态文明思想,科普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性。
活动期间,青海省自然资源博物馆组织学生开展了专题讲座、古生物建档实习、拼装清洁能源小汽车模型以及科普影院观影等活动。其中,古生物建档实习是该馆的特色研学活动,讲解员首先通过讲座给同学们建立宏观的地质年代概念,介绍不同地质时期典型的古生物,随后讲解档案的定义、用途、建档方法等知识,最后在讲解员的辅导下同学们模拟真实归档工作过程。同学们乐在其中、表现优异,更是在活动过程中掌握了归档方法,建立了归档思维。同学们纷纷表示,本次活动不但趣味性高,还使自己学到了不少知识。
中国大洋样品馆隶属于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依托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运行,是承担我国大洋调查样品安全保存、共享利用、成就展示与科普宣传的专门机构。
9月13日~17日,中国大洋样品馆面向社会举办科普日开放活动,采取线上宣传、线下开放的方式展示我国大洋科技创新成果,传播深海大洋知识。活动期间,样品馆的深海成就馆展厅、样品库房等区域全面开放,并派出多名科普讲解员,以海洋科普视频播放、参观讲解等形式传播深海知识和大洋精神,为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普及海洋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激发科学梦想、涵养创新生态,积极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的风尚。
中国海洋大学学生参观中国大洋样品馆展厅 中国大洋样品馆 供图
9月17日,“李四光地质科普讲坛(第23期)”在中国地质图书馆科普展厅举行。作为科普日活动的重要部分,讲坛以“清洁能源主力军——深部地热能”为主题,向社会公众普及了地热能特点、分类和利用等知识,并从清洁能源的视角,揭示了深部地热能——干热岩对于实现“双碳”目标的广阔前景和巨大价值。通过本期讲坛,大家对地热能、地热能开发、干热岩及其价值、“双碳”目标实现的途径等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对地质调查工作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和理解,低碳生活和环保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实现‘双碳’目标,与所有人息息相关,科普工作十分重要。”自然资源科普工作办公室主任姚义川表示,自然资源领域科普资源丰富,拥有各类科普基地440余家,科普作品和科普活动日益多样化,在传播地球科学知识、宣传自然资源国情国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每个人都应该既是倡导者,又是践行者,希望通过系列科普活动,进一步增强公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共同为地球‘减负’。”

i自然全媒体
记者:赵宁 王丽华 陈惠玲
通讯员:孟凡涛 李佳伟 贺靓 苗淼 严一诺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2021年全国科普日自然资源系统活动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