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文明思想的总体指导下,我国的风景园林事业进入了全面发展期,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单位积极开展了丰富的研究和工作实践。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和景观研究分院(以下简称风景院)在总院的统一部署下全面开展风景园林专业的研究、咨询、规划和设计工作,园林绿地景观设计作为风景院的一个重要方向始终坚持“高质量、做精品、树品牌”的原则开展工作。在项目设计中坚持以“规划的思想做设计”,注重“对上位、准方向、谋全局、细施策、精细节”。风景院历经数十年持之以恒的规划设计工作,完成了一批高质量的园林绿地景观设计,《园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呈现的就是优选出的19个建成作品。
风景院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完成过多个园林设计作品,包括河北承德武烈河滨水绿带、黑龙江药物园、山西晋城泽州公园等,老一辈设计师认真精湛的设计为世人留下了精彩的作品。
风景院园林绿地景观设计工作自2008年起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汶川大地震后,北川新县城决定异地重建,规划的新县城中园林绿地以河道为依托,与城市空间交互融合。风景院承担了永昌河、安昌河景观带的设计工作,历经两年多的努力,将生态、文化、景观、功能等全面展现在河道景观中,形成了蓝绿交融的城市绿色空间;也为北川人留下了历史记忆、留下了地域乡愁。历经数年的生长,北川园林景观效果良好,河水清流、林木青翠、鸟语花香、百姓乐游,人性化的设计体现了对北川人民的关爱,让北川人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
完成北川的工作后,大家转战到重庆,开始了重庆中央公园的设计工作,位于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核心区的重庆中央公园定位为生态地标,以公园带动新区的建设和发展。项目组从重庆的历史、社会、人文,特别是市民对公园的期盼和对公园形象、内容、功能的需要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得出了公园的设计方向。经过精心设计,历经两年的建设,一处大树浓荫、绿草匝地、设施齐全,可以满足市民休闲、游憩、运动、亲子等功能的大型城市公园展现在世人面前。其旷奥有致的空间布局、自然生动的山水关系、地域乡土的植物群落、巧妙构思的功能设施充分满足了市民对中央公园的期望,现在的重庆中央公园已成为最受重庆市民欢迎的公园之一。
贵州省贵安新区的月亮湖公园是一次将文化和景观相融合的深入实践,公园以月亮文化为主题,将月亮所蕴含的包容、谦逊、博大的内涵以“月之七情”表述,以特色的景观空间、景观要素、技术手法来进行表现,做到了以文化境。这也是风景院在设计中全面以文化为主脉的具体设计实践,设计工作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随着落地实践项目的一个个建成完善,更因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园林景观设计项目日益增加,大家有机会承担了更多的设计项目。设计师们开始了研究之旅,针对每一个项目都力求找出特点,找出亮点,体现出新的理念、新的思想,进行对位的研究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后开展针对性的设计,体现出了设计的价值观。
随着设计团队的壮大和成熟,近年来又先后多次参与各地的国际方案征集的竞争之中,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之下,多个项目获得优胜。包括北京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的园林绿化景观规划、北京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大运河源头白浮泉遗址公园、坝河生态廊道、云景公园等,以及成都龙泉山森林公园、浙江嘉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协调区(秀水新区)重点湖荡区概念设计等。众多的竞赛锻炼了队伍、拓展了思想、提振了信心,一个个项目持续的推进,一个个精彩作品逐步展现,大家在奋斗的过程中也深深的感受到了获得感和幸福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风景园林学作为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学科,需要持续的研究和探索。本书是设计师的工作实践集,呈现的是设计师的成果和思考,希望各位读者不吝给与指导,我们定认真聆听学习,吸收修正,以求更大进步。
重庆两江新区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之后由国务院直接批复的第三个国家级新区,也是我国内陆地区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两江新区的设立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它最先启动的不是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商宇楼盘、工业园区的建设,而是最核心的中央公园的规划设计,以中央公园促进核心区开发建设,塑造“新重庆”。公园总用地面积为153万平米,确定为未来重庆两江新区核心区的地标景观。
项目组经充分深入研究,公园目标定位为:“城市地标,世界名园”,特色定位为:“中国文化、重庆特质、生态环境”,功能定位为:“重庆市大型城市综合公园”。这与我国各城市普遍以超高层建筑或者建筑群为地标不同,重庆两江新区把城市公园绿地作为城市地标来打造,把新区生态环境的建设放在了第一位,有很强的前瞻性。
中央公园是在典型的重庆低山丘陵地区选址建设的,其有基础的地形地势条件。设计尊重现有地形走势,结合公园功能布局要求,全园形成了“四区、一带”的结构布局:中央广场区、节庆大道带、景园水湾区、景园山林区、生态休闲区。公园以中央广场、节庆大道、阳光大草坪三大主题景观为核心,主轴线由中央广场、节庆大道、欢乐广场、中轴草坪、辉山、镜湖组成,另有多条虚实轴线相互呼应,控制全园。依托现状自然山水架构,结合地形山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梳山理水建构景观空间,公园总体形成山环湾抱、山水相依的空间结构格局,展现了“公园与城市密切融合”、“因地制宜,消纳雨洪”、“乡土植物,地域特色”以及“因地因需,创造多类型功能空间”的设计特色。
随着中央公园的日益成熟,公园周边的城市开发建设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城景共融的景象沿着公园界面次第展开。以重庆中央公园作为两江新区的生态地标、带动新区建设发展的愿景正在逐步实现。
书中更多【城市公园类】文章:
千年苑囿的时代复兴——南苑森林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灰色”地带的重生——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玉带河东支沟片区景观设计
蓝绿景观创造幸福空间——北川新县城绿化景观带设计
“坐与潮汐争咽喉”——三亚市两河及丰兴隆生态公园
寓情于景——贵安新区月亮湖公园规划设计
嘉陵盛景叙巴渝——重庆山城公园规划设计
丝路回城——固原城墙遗址公园规划设计
“上天赋予的半成品”的蝶变——宿迁市三台山森林公园设计
山花烂漫芳菲落——芳菲园公园设计
聆听场所的声音——北京市石景山区苹果园地铁站周边环境整治工程
崇雍大街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贯穿东城区南北的主干道之一。崇雍大街自元代格局初现,逐渐形成了居住为底、商业渐兴、政教军洋多元叠合的功能特点。崇雍大街沿线文物史迹众多,历史街区成片,是东城区重要空间轴线,是展示历史人文遗迹和现代首都风貌的主要文化景观线路。
作为北京老城街区更新的示范性项目,崇雍大街街道景观的提升改造也试图探索适应北京老城特色的街道景观设计方法与实践。
北京老城规划是中国传统城市规划设计的精华之作,由街道、胡同、四合院共同组成的外部空间,构成了多尺度、多功能、多层次的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在本次的城市更新工作过程中,项目组也试图构建符合当今需求的宜居、活力、特色的老城外部空间体系,即“市坊间:从街市到住宅的完整格局”、“街巷间:从车行到人本的市井道路”、“邻里间:从街角到绿地的社交空间”。
雍和宫大街街道空间的提升改造是崇雍大街环境改造的探路石,也是北京老城更新的一小步,需要在更长远的实践过程中,发挥专业优势、统筹各方需求、汲取经验教训,营造北京特色的城市街道空间,实现北京老城的城市外部空间体系复兴。
书中更多【城市更新类】文章:
老城文化场所的复兴——海口三角池片区景观环境整治更新
街道环境让城市生活更美好——三亚解放路环境整治更新项目
潮白河森林生态景观带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东部生态绿带范围内,分四期建设,是北京城市副中心东部生态绿带上的大尺度森林。是构建副中心“一心、一环、两带、两区”绿色空间结构的重要支撑。
潮白河森林生态景观带的整体定位为水韵林海——水绿共融的大尺度森林绿带。依托潮白河森林、河流、湿地资源,构建大林、大水、大美的自然生态森林。
设计方案以生态风景林为基底,构筑大尺度的平原森林、河流湿地生态基底,形成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起到水源涵养、调节区域气候、增加生物多样性等作用。选择乡土、长寿 、抗逆、食源并兼顾景观的树种,多种混交方式并用,营造异龄、复层、混交、多功能的森林生态系统;在近自然森林的系统中,构建大美彩叶林、十里彩叶道、双层香环和多食源头等特色林地,提升林地景观效果。
活力共享的森林林窗为游客及周边群众提供休闲活动的场所。森林林窗引入休闲活动空间,以最小干预地方式布局林窗活动节点。彩叶森林中穿梭绿道,串联沿线重要景点,成为潮白河沿线亮丽的风景线路。同时也是将散布的游憩节点串联,形成一条连续的森林休闲绿廊。
如今的潮白河沿线,森林规模巨大,绿量充沛,林木繁多。河边水禽结队,空中飞鸟成行。村头的森林生态景观带里,时常传来孩童的嘻嘻欢笑。全线贯通的绿道上,骑友结伴穿行乐在其中。生态文明建设的累累硕果正在不断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书中更多【生态建设类】文章:
大河新生——记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
家门口的“大森林”——中关村(森林)公园规划设计
绘田园稻香翠景——2018年海淀区上庄地区速生林地改造工程——稻香云林地块
椰影浪漫达天涯——三亚市榆亚路景观提升工程
撰稿人信息:
王忠杰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院副总工程师兼风景园林和景观研究分院院长
韩炳越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风景园林和景观研究分院副院长
马浩然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风景园林和景观研究分院园林工程设计所所长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各位领导、各相关部门院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本书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资助出版,是中规院学术研究成果。感谢为本书作序的中规院王凯院长、朱子瑜总规划师(时任)。
感谢我们的每一位项目委托方,正是由于他们的支持,我们才会有设计及建设这些项目的机会。在项目过程中也和很多委托单位的同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持续进行着非常良好的合作。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中规院风景院的多位同事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牛铜钢、刘华、辛泊雨、舒斌龙、郭榕榕、王坤、郝硕、王剑、吴雯、高倩倩、邓力文、齐莎莎、刘睿锐、王乐君、李沛、赵晅、王新等协助完成了主要的文字编写工作,徐阳协助完成图片整理及出版整合等工作。
感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特别感谢各位编辑的辛劳工作。
感谢帮助和关心我们的所有朋友,感谢大家。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中规院学术专著 |《园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