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小的镜头,在繁华拥挤的香港街头,幸运地框住了某个瞬间,定格了瞬间,连接了时空。于我,是一件既有趣又有意义的事情。
01

香港作为一座大都市,它的画像应该有多面性,而往往最容易被人记住的是一面,是整洁体面的。IFC、ICC、K11 Atelier等高耸摩登的标志性建筑,天际线动态优美的维港等被记录在旅游指南或社交媒体上,告诉你此处值得打卡。经过总结,被宣传为光鲜亮丽的繁华香港。


然而,回归地面,香港在微观的一面却是相当混杂的,一层层的。司机开着叮叮车缓缓驶过两边熙熙攘攘买卖交易春秧街街市,在白领来来往往的尖沙咀街头歇坐读报的运输工,吊在高空清洁金灿亮丽的玻璃幕墙的“蜘蛛人”……
每个场景都不只是由单一元素构成,而是在繁杂的场景下,不同的人物透过自己的生活糅合于一起成了这幅独特的画像。
有着城市规划专业背景的我,曾经一度追求完美的几何空间、纯粹的色块组合和简洁利落的光影场景,乃至用“管治”的角度去发现存在的城市问题且设想解决。但是这种如“正史”记录的方式,去杂修边只留下主干,久而久之,我似乎并未真正地感受过这座城市的真实。
如日本著名摄影家森山大道所说:“能直接冲击我大脑的大部分事物,其实就遍布在街区和道路上”,生活在香港的时间越长,我就越被那些曾经我认为看似繁杂无序的东西所吸引。
堆满泡沫箱在门口的店铺,放在街角的送货车,挂在窗外衣架上的红色外衣……慢慢我无意跟随他人精心描绘的地图,也不再按照导航清晰的指引路径,而是出了门,不管朝哪个方向,走在日常的街头巷尾。
于我而言,香港的繁杂画像还应是彩色的,特别是在五光十色的霓虹招牌渲染下的街头夜景。偌大的、林立的招牌中,每一个都有其独特的设计形式,以抓住人们的眼球,成为各家最具代表性的标记。或是中文或英文字,或是各样的图案造型,或是玫红、粉绿、金黄等缤纷色彩,这些流光溢彩的霓虹招牌看似毫无规律,但又不会让人觉得凌乱,而是层叠相交,共同构成了充满视觉冲击的城市景观。
每一个鲜活的人物,每一处街道细节,不带有任何的偏见,接纳所有的碎片,通过手机镜头都记录了下来,这些碎片的总和就是这座城市最真实的一面,这些城市的记忆,或许没有那么光鲜亮丽,但是追逐真实远比追逐美更让人着迷。


街头摄影一个很大的迷人之处在于无限的可能性,不被任何的角色和场景限定,也是区别于其他类型摄影的最大特点。若将街头的空间比作戏台的场景,只有背景板是固定的,街头上演的任何一幕故事和“演员”瞬息万变,有时场景在一秒内就消失了,却不能喊“卡”,要求“演员”,请你将推车归于原位重新走一遍,请你翻越棚架的时候要面带微笑。即使这一幕能重演,但它也无法复制你想要的上一幕。不确定性,就会产生所谓的遗憾,日常人生的每一瞬间都只有一次,无法预料所带来的缺陷美,恰恰是街头摄影的魅力所在。
除了客观场景的对外可能性,街头摄影还有主观理解的对内可能性。有些时候,在记录的当下,或许我们还未能完全清晰场景有哪些故事,经过主观的再解译,其内涵得以凸显,或许平淡的画面中的细枝末节处会有惊喜,通过放大或是截取,让场景有了联想的趣味。
漫步于街头时,捕捉可能性的瞬间可能还需要我们有颗“无意”之心,放下内心预先的判断,不倾向重点,不忽略边角,不要急着去总结、归纳,无论喜欢,无意批判。或许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组合或分散,或者是人物与空间之间的融合或矛盾,或许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叠合或冲突,不挑选,无条件地去接纳那些不期而遇的画面,佛系去观看,去记录。
在每一秒都在变化的街头景象前,镜头对准何处,何时按下快门键,常常是一种即时反应。选择亮度、角度、人物等所有要素需要在那一瞬间都恰好,可谓需要有足够的运气。很多时候,我们漫游在路上,可能等不到一张片子,觉得运气不够。

然而,英国摄影家马丁·帕尔曾经说过一句话“运气是挣来的”。细细悟来,是在告诉我们每一次运气的背后少不了敏感与坚持。
敏感于光影变化,敏感于色彩搭配,敏感于框图比例,敏感于动作形态,这些敏感靠的是日积月累的学习和练习;坚持在一个场景多几秒,坚持在同一个街头多溜几次,坚持多按几次快门。敏感是因为对生活的热爱,坚持是因为发自内心的喜欢,而这种喜欢来源于对世界的好奇。
03
虽然一张片子记录的是客观存在的表象,但细究其内,可能隐藏了宏大的时代背景、独有的城市特色、社会的情绪状态等价值,是自我认知的有限和世界人生的无限。借用上海著名摄影师雍和的一番话,“照片是一个时空的点,这个点可以连接的东西越多,社会或人文意义就更大,要找出那个连接点。连接无非就是把这个时代、这个城市连接进去。”
在社运和疫情的双重打击下,曾经熙熙攘攘的尖沙咀,如今许多店铺无人问津,甚至关门倒闭。可是店家回馈社会,推出“每人10个口罩”活动,而市民有秩序地、自发地排队,时代运势的起伏未能改变人们最基本的素养。
一条有活力和生气的花园街,两旁布满了三尺乘四尺排挡,在这极小的空间里,店家根据自身的产品特点,神奇地对排档内外的布置进行了严密的规划,既构成了独特的香港地景,又展现了底层人们极高的生存智慧。
另一方面,回看街头摄影中的那些场景故事时,让我们自身有了从表面的观察到内里的探索的机会。问问自己在其中,面对海边的叙谈感受到了什么、看见蜷缩在广告店面门口的老者遗憾于什么?如同照镜子,让自己能有与自己连接。
正是因为镜头后面,连接了时空,连接了那双眼睛和一颗滚烫的热心,因此其富有了思想和灵魂。布列松说:“摄影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属于思想领域范畴。照相机和人们手中的钢笔一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久之,这些思想将演化成为自身的风格,某些摄影师还在街头摄影中寻找那些富有哲理性的场景,常会得到更有深度的影像。
城市影像向外看,也向内看,既全盘接受客观世界,又选择得出主观表达,而繁杂的香港恰是一个最佳的场所。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影像学术委员会委员,注册城乡规划师,香港城市设计学会会员,香港中文大学都市设计硕士,目前在香港从事的城市设计工作。
本文来自 包悦鹏 的投稿,城市设计期待更多优秀的稿件。投稿邮箱:mr.city@whatscity.net
* * *

欢迎关注我们的原创内容号 “什么是城市” Whatscity

城市设计,以专业的立场,前沿的视角,洞察社会文化的建筑现象;用及时的评论,深度的解析,搜罗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原料。致力于成为泛行业的城市文化与设计知识杂志。后台回复关键词“媒体合作”联系我们。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设计):混杂与运气交织的香港城市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