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暨中规智库系列活动:“公园城市·绿色城镇化新模式”圆满召开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暨中规智库系列活动:“公园城市·绿色城镇化新模式”圆满召开

2021

10 /3

National

Day

躬逢盛世,共迎美好。


2021年9月29日,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暨中规智库系列活动“公园城市·绿色城镇化新模式”学术会议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圆满举行。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暨中规智库系列活动:“公园城市·绿色城镇化新模式”圆满召开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暨中规智库系列活动:“公园城市·绿色城镇化新模式”圆满召开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暨中规智库系列活动:“公园城市·绿色城镇化新模式”圆满召开

会议场景


主持人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暨中规智库系列活动:“公园城市·绿色城镇化新模式”圆满召开

王忠杰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风景园林和景观研究分院院长

教授级高工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暨中规智库系列活动:“公园城市·绿色城镇化新模式”圆满召开

束晨阳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风景园林和景观研究分院总工程师

教授级高工

致辞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暨中规智库系列活动:“公园城市·绿色城镇化新模式”圆满召开

王凯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教授级高工


王凯院长谈到今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线下会议已在成都顺利召开,大家聚焦成都公园城市、聚焦绿色发展,开设了许多专题性论坛与对话。之所以引起广泛讨论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家“十四五”开启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成都在城市建设、处理城市和大城市群关系、城市内部发展关系、以及生活方式的许多方面,都为这一阶段的探索提供了启发;二是中国城镇化已经转向绿色发展新阶段,在未来几十年碳达峰、城镇化达峰的两限叠加的大趋势下,今天探讨绿色城镇化有很深的意义;三是成都公园城市实践非常成功,既符合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深邃的思考,又具有成都的创造性,值得我们学习。


主题报告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暨中规智库系列活动:“公园城市·绿色城镇化新模式”圆满召开

《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李雄

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


李雄校长介绍了围绕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展开的“14373”系列课题工作。

在《东部森林生态系统营建研究》中,以森林为主体构建山水林田湖草居一体化的生态复合体,打造公园城市示范区,连通成渝双城经济圈。在《东进区域生态修复策略、路径研究》中,以山景天际线营造与山水视廊贯通两大手段修复龙泉山山地景观。在《东部新城植物景观营造研究》中,形成“格局-风貌-设计-种类-营建”的植物景观营造体系。在《东部沱江廊道生态景观资源评价》中,对标城市体检,构建公园城市河流体检指标体系。在《东部沱江廊道生态景观研究及技术指引》中,分类梳理39类河流廊道空间营建模式助力建设成都“1000场景”。在《东部沱江廊道植物运用研究》中,构建包括栖息地、植物季相、生态修复等九大植物景观营造体系。在《公园城市森林生态价值评估》中,建立以森林为主导的生态价值评估体系,以森林为主体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居,以评促建设,助力公园城市建设。

未来,李雄校长带领的北京林业大学团队将以科学绿化、碳中和与碳达峰相关工作为重点,继续开展公园城市建设相关内容研究。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暨中规智库系列活动:“公园城市·绿色城镇化新模式”圆满召开

《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成效与启示》

李布 

国研经济院院长 


李院长的报告从公园城市建设背景、过程、成效与超大城市发展的借鉴四个角度解读公园城市。

从全球趋势上看,城市发展回归“以人为本”,在超大城市中社区治理地位日益显现,围绕新技术、城市生态、城市安全等议题正成为重要关切。从中国城镇化进程看,在达到60%的城镇化率后,发展进入“微改造、微更新”阶段,更加需要服务业引领带动城市发展。

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经历了“探索转型”“体系框架建构”“全面场景营城”三个阶段,从城市发展空间格局、发展框架模式再到特色生产、生活、生产、治理等场景建构,形成了由注重城市单体向都市圈发展的模式转变;由单纯规模扩张向规模和质量并举的思路转变;注重技术和生产力发展向注重城市特色和品牌的价值转变。

最后,李院长提出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三点启示。第一,从服务体系、社会治理等方面形成发展与治理的统筹协调;第二,强化文化传承性、差异性和包容性,以激发文化活力、促进特色发展;第三,强调生态的公共产品属性,运用场景营城的手段,探索生态价值的有效转化。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暨中规智库系列活动:“公园城市·绿色城镇化新模式”圆满召开

《场景营城:积极探索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吴军

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部副主任 


吴军教授的报告从国家战略、全球视野、未来之城建设三个角度分别阐述了场景营城的重要性、核心内容、以场景营造城市的政策建议。“场景”概念首次出现在中央官方文件是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场景”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 “新抓手”,将对我国城市政策与城市工作产生深远影响。《规划纲要》指出:“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加快形成若干未来产业。”这与新经济、数字经济和科技创新等领域有关。《规划纲要》指出:“营造现代时尚的消费场景,提升城市生活品质。”这与拉动消费增长、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以人为中心的城市更新行动等领域关系紧密。《规划纲要》指出:“推动就业社保、养老托育、扶残助残、医疗卫生、家政服务、物流商超、治安执法、纠纷调处、心理援助等便民服务场景。”这与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等领域关系紧密。

吴教授指出,近年来,成都在国内率先提出“场景”概念,分别运用到新经济领域、消费领域、社区发展治理和公园建设领域等,形成了新经济应用场景、消费场景、社区场景、公园场景等多种类型,一个个场景叠加与串联,不断增强公园城市的宜居舒适性品质。无论是新城开发和旧城更新,还是片区设计和项目建设,成都把场景营造贯穿于全过程,努力实现生活美学和营城逻辑的交互辉映,巴蜀特色、蓉城气质与现代化新天府文化的城市美学相互融通,把公园城市的宜居舒适品质和城市美学品质转化为市民、游客可感可及的美好生活体验,从而转化为城市持久的发展优势和竞争力。通过场景营城方案,成都推动了公园城市建设意象化和场景化表达,推动了新发展理念在城市层面“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最后吴教授总结,以场景营造城市应注重八个原则:勾勒美好生活愿景,注重策划优先;培植城市美学品质;制定城市营造总体框架;不同城市发展阶段,应调试好营城逻辑,处理好“人城产”三者优先次序问题;向市民和居民赋能,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公共空间应向公众开放,提升城市共享水平;挖掘社区文化,体现地方原真性价值;培育社会组织与社会企业,为公众创造更大的福祉;注重政策与实践的动态互动过程。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暨中规智库系列活动:“公园城市·绿色城镇化新模式”圆满召开

《和谐共生 城绿融合——成都公园城市典型实践》

陈明坤

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院长


陈院长的报告从成都公园城市的建设背景与成都特质谈起,报告基于对公园城市理念的探究,分享了若干重点实践。

陈院长指出,成都公园城市的建设背景经历了从首提地到示范区的两个过程,成都市委先后作出决定,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如何在生态文明引领下,把公园形态和城市空间有机融合——成都在几年间做出了多层次、多方面的实践探索。成都的特质是城市与自然相伴并具有鲜明的人文性。青藏高原到四川盆地过渡地区的5005米海拔高差孕育了异常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都江堰体现出中国人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川西林盘具有生态化、公园化、景观化、产业化的特征。川西历史园林具有优越的生态特征、丰厚的人文情怀和休闲的共享属性,喝茶、游赏等与生活相关的公共活动常在公园里发生。

陈院长强调,公园城市理念的建立围绕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地体现新发展理念。成都生态绿地系统在全域范围协调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发挥其在生态修复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功能空间的主体性作用和形态特色的引领性作用。陈院长从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的角度,概述了三年多的实践工作,重点分享了管理机制和制度体系建设、全域增绿、全域公园体系构建、天府绿道体系建设、公园城市示范片区实践、公园社区探索、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建设等七大重点实践,评析了若干个鲜活的典型实践案例。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暨中规智库系列活动:“公园城市·绿色城镇化新模式”圆满召开

《公园城市生态价值实现机制——以成都为例》

张清宇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


张教授介绍了公园城市生态价值实现的研究背景、核算内容、评估案例、机制构建等内容。生态产品价值总量是物质产品、调节服务、文化服务等价值总量的加和,生态价值涉及发展、支持、文化、供给、调节等多方面内容。国际上和国内均已形成了生态价值的核算指南,明确了技术路线方法与核算内容。张教授提出对于城市生态系统而言,其生态价值核算的要素应与农村有所区分,从三生空间的角度分类,包括生态资源、生态产品、生态服务三个方面。张教授提出,除了传统的支持、文化、供给、调节服务外,在城市生态价值核算中还应加入发展服务,量化良好生态对于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模式发展的正向促进。

张教授以天府绿道为例,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人居与价值感知度五个方面构建绿道生态价值增值效益及满意度评估。研究表明,绿道在生态服务、经济效益上取得良好反馈,同时未来应加强社区级绿道建设,使得其分布更均匀、覆盖面更大。张教授又以成都湿地为例,确定了核算体系内容与评估模型,计算出湿地在“固碳”“净化”“生态旅游”与“景观价值”的相关量化数值。 

最后,张教授呼吁,生态价值实现机制要进规划、进部门、进考核、进政策,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供给的长效机制,实现生态价值的机制创新。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暨中规智库系列活动:“公园城市·绿色城镇化新模式”圆满召开

《低影响开发下的城市绿地规划》

成玉宁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主任、教授


成教授在报告开篇指出,过往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激化了城水矛盾,几乎所有世界城市都面临旱涝两极的共性问题。治本之道,需要我们从系统思维出发,寻找科学的对策。中国古人秉持系统思维,营造健康的城水关系,小到宏村,大到赣州、苏州、洛阳、长安,都是古代很好处理城水关系的范例。习总书记倡导的海绵城市是富有中国智慧的城乡发展理念,强调通过对降水的自然调控实现对于城市旱涝问题的统筹解决,解决城市缺水、城市用水问题。不同地区的多个实践证明海绵型城市道路系统通过收纳雨水可以解决60—70%的道路绿化浇灌用水问题,既可以消除道路的洪涝风险又能够减少人为灌溉用水,同时也为碳达峰、碳中和做出的园林绿化贡献。

为此,成教授带领东南大学、天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支持下展开《低影响开发下的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针对不同地域相关实践与数据分析,寻找具有指导意义的城市绿地规划新范式,通过构建新型城水环境,促进城市绿色发展与生态修复。

成教授认为,为了构建良性的城市水绿关系,应充分研究城市绿地对产汇流过程的影响机制,通过耦合关联法则构建城市新型水绿关系。因此城市绿地规划应遵循规模与定量、分布与定位、类型与配置、多目标协同的基本逻辑。城市水绿耦合有其模型与算法,基于不同区域的降水,城市的产汇流可以通过数字高程模型提取流域与汇水单元,进而获得相关数据;通过对于下垫面、土壤及植被类型的研究可以得到绿地的蓄水量、植物的需水量,从而为科学的绿地规划提供依据。在规划方法上,低影响开发下的绿地规划在前期研究、策略与方法等都与以往绿地规划途径有所不同,水绿耦合的绿地规划必须基于对城市水文特征与绿地“适宜性”的充分研究,其中既包含降水、竖向、水文、土地等自然条件,也包含区分城市新、旧城区,探讨雨水管网、下垫面类型、空间等建成环境特征,从水绿规模到空间分布、地块定位、植被选型、物种规划,全过程基于数字景观方法,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城市绿地规划的科学性。


总结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暨中规智库系列活动:“公园城市·绿色城镇化新模式”圆满召开

王忠杰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风景园林和景观研究分院院长

教授级高工


王忠杰副总对本次会议作了总结。他谈到,总体来看在这次研讨中有四个转变的体会:一是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第一年我们感受到大家关注什么是公园城市这个概念,经过三年的实践,每个专业都有各自的认知和阐述,这是对公园城市理念的深化,也是由概念向实施转变的过程。二是经过成都、重庆的建设实践,甚至李校长提到的五十几个城市都在探索公园城市建设发展路径,都明显感觉到过去我们一直讨论空间,实际上现在都变成以人为核心的场景转变,围绕人、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来做。三是过去我们常谈绿色空间提供的面积和数量,现在很多学者把绿色空间作为有经济价值的载体来研究,这与我们当前双碳目标理念和要求相一致。最后是我们每个专业都由过去学科单一角度向着综合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思考角度转变。经历过连续三年组织并参与公园城市讨论和研究后,这次讨论大家对公园城市认识更深入了,公园城市实践路径和方法都有明显变化,进一步证明公园城市是城镇化转型发展、体现绿色新理念方面比较有效、可行的手段。



供稿单位:中规院风景园林和景观研究分院.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暨中规智库系列活动:“公园城市·绿色城镇化新模式”圆满召开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