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来源:北亚通航 中规院交通院转载)
图:并非一线城市的支线小机场,无论在资源和乘客需求量上都无法与主线机场相比。
“对于那些已经建成又日益严重亏损的小机场,是否应‘关停止血’?”随着全国小机场亏损现状被不断曝出,这一问题也引起了各界的广泛争论。
专家表示,支线航空服务能够覆盖全国70%以上的县域,且对地区经济发展还是存有贡献的,当前的重中之重,应是如何通过政策帮助和小机场的自我变革,来适应现状并寻找到未来的发展方向。
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
“如果现在你要去某个小城市出差,是选择坐高铁还是坐飞机?”
当这一问题随机“抛给”10位路人后,得到的是一个极其“不平衡”的答案——有9人选择乘坐高铁,仅有1人选择了乘坐飞机,这其中除了有对飞机高票价和可能带来的“误点”等考虑外,小机场安全能否保障也成为了很多人不愿选择坐飞机的理由。
中国政法大学航空与空间法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市航空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起淮表示,其实我国的机场建设不论是大机场还是小机场,都有着一套严格的标准,目前主要的政策依据是2009年国务院颁布的民用机场管理条例,因此不论从机场选址还是到最后建成,涉及机场安全部分都有民航局在把关。
“这些支线机场之所以称为‘小机场’,主要是因为其通航次数相对较少,目前很多小机场通航的也是国航、东航等大型航空公司的飞机,且飞机每日的航前检、短停检、日常检‘三检’也都有进行。”张起淮说。
不过,张起淮坦言,目前部分小机场确实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这种安全风险不是在前期建设上,而是在后期维护,“目前很多小机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非常薄弱”。
张起淮曾对一些小机场进行过调查,发现由于长期存在亏损,很多小机场对机场的后期维护并不重视,设备升级换代很慢,机场的消防、医疗救护设施等存在设备老化或不齐全等问题。“这就像买了汽车一样,之后要保养、维修,需要继续投入,如果设备不能及时更新自然会出现安全风险。”
在中国民航大学航空运输经济研究所所长李晓津看来,当前小机场基础设施薄弱,很多情况下并不是没钱管,而是不想管。他向记者解释称,在机场属地化改革之后,目前是由各地方政府承担起了修建维护机场的任务,一些地方政府在建设机场时已经花费了大量的资金,便想着在后期维护上省省钱。
然而,正是这种想法酿成了一起起惨剧,李晓津以2010年8月黑龙江伊春空难为例,虽然伊春空难调查报告最终将空难主要责任放在了飞行员身上,但机场检测设备老化,缺乏盲降设施等都是致使空难发生的原因。
小机场如何才能有发展,李晓津认为,首先就是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意识不能松懈,“相比一掷千金去建豪华候机楼,更应该将资金投入到机场设施建设中,这不仅是维持机场发展的根本所在,更是对乘客生命安全的保障”。
辽宁省朝阳市朝阳机场航务部经理梁剑锋对此深有体会,他说,2008年朝阳机场刚恢复通航时,由于机场没有盲降设备,导致机场在和很多航空公司洽谈合作时都遭到了拒绝,“如果没有盲降设备,飞机的起降将极大地受到天气影响,进而影响航班的飞行安全性和效益”。此后机场投资建立了盲降设备,这也成为了日后机场和航空公司洽谈时“为数不多”的“资本”之一。
除了基础建设,梁剑锋提出,目前小机场面临的另一个重大难题就是人才的引进和保留。他说,由于机场空管人员工作具有极高的专业性,因此目前必须招收专业大学的毕业生,但很多学生并不愿意到小机场来,一是收入有限,二也觉得学习机会和发展前景不大;即便招到一些人才,也很难长期留住,朝阳机场目前空管、气象人员一共18人,基本都是本地或辽宁周边地区的毕业生。
“人才缺失确实是小机场发展的一个现实瓶颈。”中国民航大学机场规划研究所所长王志强建议,一方面国家和相关飞行专业院校应加大宣传力度,鼓励优秀学生到小机场就业,促进机场发展;同时机场也可以考虑和一些学校建立合作,以提供实习场所等方式吸引人才加入。
(未完待续)
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jI3NjQzMw==&mid=201565107&idx=1&sn=988d5193cbfad2ff3c99f01b00f83b22&scene=1&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