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8日下午,作为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的活动之一,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承办的“规划青年说”学术沙龙召开。
会议以“更绿色与人文的公共空间”为主题,由六位青年规划工作者发表学术演讲,并邀请多位专家学者点评交流。
会议由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于涛主持。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何兴华发表致辞,指出随着城乡人居环境的不断提升,如何创造文化与生态价值交融的公共空间已成为当下工作的重点。这需要规划工作者聚焦中国问题、坚守学术底线、树立长期思维。期望青年规划工作者既关注当下现实问题,也关注长期战略思维;既能够编制高质量的规划,也可以通过实践总结中国特色的规划理论,保持初心与动力。他认为,“更绿色与人文的公共空间”是具有现实意义与长远影响的议题,对本次讨论交流表达了高度期许。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吉国华指出,在疫情常态化管控的时代背景下,高品质的公共空间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适应当下的发展转型,创造更加绿色和人文的公共空间,需要城市建设者们共同思考和交流,形成共识与合力。他认为本次学术沙龙可以引发对城乡规划未来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思考与探讨,表达了对会议分享内容的期待,并祝愿青工委“规划青年说”活动越办越精彩。
“丘陵城市”与其“回应性”体系
——以上海杨浦滨江“绿之丘’为例”
秦曙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原作设计工作室副主任建筑师
第一位分享者是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设计工作室副主任建筑师秦曙,报告主题为“‘丘陵城市’与其‘回应性’体系——以上海杨浦滨江‘绿之丘’为例”。首先介绍了“绿之丘”设计的背景,针对大体量烟草仓库更新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将“丘陵城市”的构想融入改造提升。通过四个方面设计内容进行“丘陵城市”的实践探索,在场地脉络上通过高度形体控制、土地权属垂直划分,实现建筑与滨水景观、道路交通的协同;在时间脉络上,保护延续了原有仓库的结构骨架,形成融入垂直绿化、多功能空间的结构体系;在行为脉络上,通过新建体量、打造天井,形成远眺江景的绝佳视点,将建筑塑造为由城市到达滨江的景观之桥;在包容性与成长性上,构建新与旧、多元功能、多种行为的包容体系,推动文化、生态在城市中的协同生长。最后指出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应秉持“丘陵城市”的设计理念,注重形成“微变”、“柔软”、“漫游”的城市公共空间。
山水有道、闽都有福
——福州的福道与城市生态休闲空间的系统建设
王文奎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教授高级工程师
第二位分享者是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教授高级工程师王文奎,报告主题为“山水有道、闽都有福——福州的福道与城市生态休闲空间的系统建设”,围绕以“福道”为代表的福州休闲慢行系统建设展开阐述。分享了山水资源保护利用、蓝绿生态空间重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三方面的系统规划:在山体保护和步道建设上,以金鸡山步道、金牛山森林步道、福山生态公园福道为例介绍了山体步道的演进历程,指出应当以“用”促进保护,整合优质景观资源;在水系治理与滨水绿道建设上,提出应当与水系综合治理措施同步进行,结合河流类型采取差异化设计;在历史文化名城和巷道建设上,以252条传统老街巷将城市与山水绿道有机结合,共同构成慢道系统。他指出慢行空间的建设应当以“还山水于民”为目标,具备系统性思维。以慢行空间承载揽城观景、休闲锻炼等多样功能活动,塑造“看山、望水、走巷、忆乡愁”的多彩慢行体验,注重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与幸福程度。
面向超大城市治理的韧性城市规划方法与路径探索
——以北京市为例
赵丹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室主任工程师
第三位分享者是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室的主任工程师赵丹,报告主题为“面向超大城市治理的韧性城市规划方法与路径探索——以北京市为例”。围绕北京的韧性城市规划,从理论内涵、韧性评估、规划应对三个层面对韧性规划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展开介绍。在理论内涵上,指出韧性城市建设的关键目标是实现城市治理系统与外部环境间的共生共存、互惠互荣。在城市韧性评估上,提出通过自然灾害单灾种风险评估、灾害链动态仿真模拟等多种技术方法,开展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建立北京城市的综合风险评估和城市韧性度评价体系以及“一张图”辅助决策系统,测度得到北京在城市生态环境、恢复力、监测预警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在规划应对上,针对空间韧性、生态韧性、工程韧性、管理韧性和组织韧性,提出城市韧性提升的五大策略,运用诸如增强生态系统防御能力、城市感知系统智能驱动管理等治理方法,寻求韧性视角下传统风险与新型风险的规划应对思路与破解之道。
邓骥中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邓骥中点评:前三位演讲者的分享内容紧密结合了当下热点,具有深刻的实践价值。“绿之丘”的设计体现了建筑与城市相互融合的理念,运用了多学科、多行业交融协同的工作方式,具有学习借鉴的独特价值。“福道”系统规划体现了对山水格局的顺应服从与为百姓提供的优质服务,令人折服,真真切切在思考如何造福于民。北京韧性城市规划当中不仅关注城市当下的病症,也防范于未然,注重治疗城市的“未病”;还将新技术与公共政策相互配合,为城市治理提供了可操作的抓手。总体而言,三个规划实践具备柔和性与精细度,为未来公共空间规划如何更好服务群众提供了参考价值。
袁媛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袁媛点评:“绿之丘”设计极具创新性,其中“丘陵城市”的理论引发思考,希望能够进一步地分享应用;“福道”规划在城市宏观格局与细节考虑上特点鲜明,未来可以进一步结合居民感受,更为精准地把握民众诉求。韧性规划极为契合当前的热点,其中建立的技术框架可以应用于全国,为未来规划工作提供示范,并可以结合公共卫生、市民健康等方面展开下一步的工作。
石晓冬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成员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成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石晓冬点评:三个报告从不同角度切入,展现了多样化的视角与广阔的格局。具体而言,“绿之丘”体现了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的相互融合,关注生活场景的在地营造,不确定性的设计增加了公共空间的趣味。“福道”规划是新理念下对城市空间的再认知、再体会,围绕城市生态修复的工作内容是未来公共空间营造的重点。韧性城市需要超前地进行谋划与储备,北京韧性城市规划关注对城市问题的深度研究,提出了详尽的评价体系与超前的应对策略,特点尤为鲜明。总体来看,三个报告包含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规划实践,但其共性在于对城市的认知、对人民的关怀、对新理念的落实,体现了青年规划师探索真问题的勇气、解决具体问题的手段、持之以恒的毅力。
李建波
南京市规划资源局秦淮分局局长
秦淮区城市更新办常务副主任
第四位分享者是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秦淮分局局长、秦淮区城市更新办常务副主任李建波,报告主题为“南京秦淮小西湖历史地段微更新工作思考”。以南京老城南小西湖微更新为案例,详细介绍了在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传统民居类更新的探索经验。更新规划提出以兼顾民生改善、文化传承和活力再生为更新目标,以东南大学为参与主体,转变强制征收开发方式为产权主体自愿参与的工作路线,设立更新主体、经营业主、游客、公众和高校规划师五方的合作平台,积极探索了一种自下而上的自主性更新模式。具体实施过程中,经过与居民的不断沟通,划定了15个规划管控单元,127个微更新实施单元,以此作为指标共享调整的支撑底盘。他指出正是由于尊重复杂产权关系、关注产权转化、实行更加宽容的审批管理、建立社区协商沟通机制、鼓励多元更新资金投入这些突出特点,使得小西湖微更新对于全国城市更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田向阳
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政府规划编制和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工程师
第五位分享者是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政府规划编制和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工程师田向阳,学术报告的主题为“国土空间背景下的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实践与探索”。报告首先介绍了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下广东省以“两年试点,五年成形,十年成网”为工作目标,寻求文化保护空间融入生产生活生态。第二部分介绍了国内外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案例,提出线性遗产保护需要多种模式的资源整合与利用,融入完善的配套服务和多样的文化活动。第三部分结合广东省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项目,分享了“三级三类”规划体系,以及通过正负面清单还原历史风貌的技术方法。第四部分以珠海香山古驿道为例,详细介绍了文化线路活化利用的做法。最后总结指出,古驿道保护利用应注重以全局思维的顶层规划为引领,打造串珠成链的文化线路;持续深入地挖掘地方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完善健全项目管理机制,激发全民参与热情;采取精细化品质化的管养,加强日常巡查维护。
“共享共治”’社区发展治理路径
——以成都新都区新桂东社区治理为例
第六位分享者是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城乡规划学博士研究生林逸凡,报告主题为“‘共享共治’的社区发展治理路径——以成都新都区新桂东社区治理为例”。新桂东社区地处成都市北部新都城区老城中心,面临着开放程度不足、服务设施短板、空间环境低质及慢行交通不畅的突出问题。更新规划提出了从公共到共享的规划理念,建立了权责利挂钩的空间共享共治制度,通过权利共享为日常空间再生产提供了可持续的保障。在制度设计层面,建立政府、物业、居民多方对空间共享、共治的组织与自组织制度。在社区规划层面,通过“重组社区、重梳格局、重拓服务、重引业态、重塑景观、重倡慢行”六重策略,营造居民活动空间,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在空间整治层面,推动了“一街、一巷、一院、一心”的社区综合整治,盘活存量。最终获得了封闭旧区焕新颜、实惠服务慰民生、造血赋能促参与、优效宣传领示范等项目实施成效。
黄勇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黄勇点评:小西湖历史地段微更新全景式地再现了改造过程,规划在更新过程当中既作为管理协同平台、也是空间干预手段,即具备前沿方法、也有接地气的手法,对于城市更新、社区治理与文化保护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古驿道”的案例搭建了文物保护利用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桥梁,且跨越不同的空间尺度,解决了不同层面的空间问题;建议可进一步与历史故事、时空演变结合,建构起更为宏大的历史格局。成都新桂东社区对于我国社区有着典型的代表意义,这些改革开放之初建设的城市社区主要面临着配套服务不足的问题,案例中对社区特征的准确把握、从封闭走向共享的技术路线构建、五个关键点的提出具备探索性,对此类城市建成区的品质提升具有参考价值。
恽爽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委员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恽爽点评:小西湖案例涉及全流程、全产业链,是非常全面的更新改造项目,体现了规划、建筑、市政、内装等各个专业的相互协作;尤其规划克服了历史地段改造的市政管线问题,提出微型管廊并予以实施,对更新规划具有很好的学习价值。新桂东社区的实践从如何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出发,引导社区环境由衰退走向良性循环,并在景观、业态、服务、慢行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改造,实现了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升,值得其他地区借鉴。对于南粤古驿道的实践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具有借鉴意义,面对线性遗产,采取全段的空间恢复还是恢复与其他手法相结合值得未来进一步探讨。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助理林辰辉点评:小西湖项目体现了更新规划的“绣花功夫”,通过院落单元,既对建筑空间进行了更新,也提供了公共空间,还可以与控规单元有效结合;微型管廊、出让金按年缴纳等做法,对于当前建立适应更新的规范体系具有启发。古驿道规划给人最大的体会是“钟灵毓秀”,先形成示范段,再总结标准进行推广的工作方式,以及负面清单都很值得借鉴。成都社区更新展现了“后起之秀”的力量,融合了理论与实践,两个点令人印象深刻。一是探索了合理的尺度,从封闭住区走向共享社区;二是制度设计,以互助平台的软性设计来形成社区互助的氛围。六个项目实践都贴近百姓,让百姓切实感受到幸福感,对未来规划的进一步转型具有启发。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于涛进行总结发言,认为本次学术沙龙6个报告分享具有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也为未来公共空间规划提供了两点启发:一是注重契合当前现实,重点考虑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理念;二是绿色和人文密不可分,二者都是建设高质量公共空间的保障,未来应重点考虑,以此来满足人民的需求与百姓的利益。最后,他认为学术活动应适应未来发展的态势,并期待下期“青年规划说”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第三期“规划青年说”学术沙龙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