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圆满召开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圆满召开

会议现场


2021年9月26日下午,作为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第五场专题会议,由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承办的“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专题会议在成都召开。本次会议由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所长鞠德东主持,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赵中枢等委员出席。会议特邀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何依教授做专题报告,同时收录入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论文集的13位作者规划师、专家学者进行了宣讲。专家学者、业界同仁齐聚一堂,围绕主题展开报告分享,现场反响热烈,为保护工作提供了经验与启示。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圆满召开

鞠德东 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所长



特邀报告

地域文化中的传统村落特色研究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圆满召开

何依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何依教授以宁波平原东钱湖诸村为案例,从传统村落的地域性和传统村落的特色构成两方面对传统村落形成、演变和形式特点展开介绍。

首先,何依教授对“乡土聚落”的概念、“聚落学”的研究范畴和“聚落建造”的过程进行了介绍,指出我国的城乡历史聚落体系分为“城”与“乡”两类。“乡村聚落”呈现出寓共性中于个性的关系。


随后,何依教授将传统村落的特色总结为以下四点:
第一,宗族构“序”。以地缘关系为基础、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结构,是“乡土中国”最基本特征之一。宗族社会关系作为“社会-空间”形态的具体表达,信仰、制度、经济关系在自然演进过程中被转化为的“制度化”设计。


第二,信仰成“界”。地方信仰具有定界作用,是划分空间内外界域的阀门,将村落从自然中限定出来,营造出象征性社会秩序。村落领域是一个大致的范围,具有模糊性和相对性。

第三,空间聚“合”。乡土聚落是一种聚合状态,民居院落的集聚方式决定了村落的空间组织,合理的密集形成宽街窄巷的“缝隙”空间,空间具有整体塑形的作用。

第四,田野为“乡”。反映了人类利用自然的最高境界,与自然共存、共生、共荣是传统村落营造的理想目标。人地关系中的景观形态是传统村落特有的,构成了村落类型,是使村落类型多样化的基础条件。


最后,何依教授强调,中国的乡土聚落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程,受儒家礼制的影响, 在营建理念方面有着相近的文化共性,但由于历史条件、 地理环境和风土文化的差异,在景观形态上又表现出各自的文化个性。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立足点是要根植于本乡本土的文化之“美” ,在“美美与共” 的文化大同中, 承担起 “各美其美” 的文化责任。



专题报告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圆满召开
《苏州市古镇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探讨》
薛雯雯
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苏州分院

报告基于苏州运河古镇分布最为密集,风貌最为完整的特点,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十二个古镇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古镇与运河的关系,古镇的运河文化价值,并重点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这一建设保护形式,从分类引导、统筹协调、项目引领和机制创新四个方面具体探讨苏州古镇大运河文化公园的建设方法。薛雯雯认为古镇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应基于古镇发展特点进行分类引导,注重镇与镇之间,镇与城之间的统筹协调,落实具体建设项目并完善组织关系。特别强调关注运河古镇,从整体化系统性角度来探讨古镇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期为镇级层面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上提供一定的借鉴,进而更好的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这一世界文化遗产资源。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圆满召开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规划要点探究——以遵义为例》
郭伟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

报告以遵义长征文物为例,分享其借助GIS技术,结合实地调研、文献查阅,采取定量、定性分析,构建长征文物保护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结果。通过研究得出遵义长征文物保护利用整体水平较差的结论,仅34.24%的长征文物评分高于70分,有53.15%的长征文物评分不足55分。其中,低级别文物遭受破坏严重,甚至有少量已经消亡,亟待抢救性修复;文物整体展示教育水平较低,高达68.47%的文物旧址无展示空间,革命教育展示功能缺失;有67.12%的文物缺乏开发条件,亟需统筹开发利用。最后郭伟依据研究结果提出了长征文物的保护利用与开发利用的若干建议。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圆满召开
《基于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规划探索——以湖南永顺段为例》
刘立武
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报告指出,《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的印发正式拉开了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序幕。刘立武的分享以湖南永顺县规划建设实践为基础,着眼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无系统”、“无融合”“无协同”的问题,提出“系统谋划”、“多元融合”、“多方协同”等规划路径,以期构建保护、传承、利用之间的良性循环,探索跨区域线性文化公园建设的地方经验。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圆满召开
《全过程导向下的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工作评估体系研究——以安徽省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及历史建筑为例》
刘珊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报告强调评估是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手段。刘珊首先回顾了我国评估体检制度的建立与地方实践的经验探索,强调正是基于此背景,安徽省在全国范围内创新性的开展了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工作评估研究,在梳理安徽省保护工作流程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以全过程为导向明确评估体系的思路方法、评估内容、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从保护体系、规划编制、实施绩效、管理机制和公众参与五个方面构建了安徽省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全过程评估体系,并在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及历史建筑保护工作评估中得以验证,通过评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为十四五时期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及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圆满召开
《基于GIS的云南省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及廊道重构研究》
垂锦
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

报告通过对全省的文化保护空间进行识别评价,总结云南省文化保护空间重要性区域和文化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潜在廊道构建,有以下三个结论:一是从全省空间结构来看,文化保护空间上呈现普遍分散、局部集中。二是从全省文化保护重要性来看,文化保护空间重要度分布呈现多中心。三是从全省潜在文化遗产廊道构建来看,廊道形成了“五横四纵”的空间结构。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圆满召开
《全域历史遗存保护规划探索——以石家庄市为例》
贾亚鑫
石家庄市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

报告针对石家庄全域范围内物质遗存现状展开分析,发现现状保护规划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保护对象固化,缺少地域特色保护;二是保护内容整体考虑不足,保护方式存在割裂;三是保护管控力度弱,相关保护措施不到位。基于此提出了构建全域历史遗存保护体系、实施历史遗存的空间整体保护、制定历史遗存分类保护管控措施、强化历史遗存保护开发与利用等,推动实现全域历史遗存全面、整体保护的目标,从而保障历史遗存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圆满召开
《减量提质背景下的历史街区空间评估机制研究》
王博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报告通过对北京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观音寺片区现状空间分析,构建出空间“定性评价—定量评估—优化引导”的整体研究框架,尝试建立在量化、实证分析基础上的具有普适性的历史街区空间评估机制。该研究通过线上调研平台意见征集、线下入户调查、问卷分析、重点跟踪与访谈以及地图开放街景分析等方法,获取街区公共空间、建筑、街巷等相关数据,建立精细化数据管理平台,并对街区进行风格特征、业态的定性评价,以及对建筑、院落、街巷中26项现状因子叠加多方位空间特色定量评估。针对不同空间,制定出不同的空间优化引导策略,辅助北京城市总规体检工作指标的顺利完成。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圆满召开
《基于“城市针灸”理论的骑楼街历史文化街区传统业态保护探索——以石狮八卦街为例》
郑鑫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报告强调,大多数骑楼街是在近代原有传统商业街的基础上拓宽、基础设施改造后形成,并保持传统商住一体的功能特征,具有强烈的商业属性。在现存的骑楼街历史文化街区中,还保存有众多老字号、百年老店、传统零售等传统业态,这些传统业态与骑楼街一起,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变迁,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郑鑫以石狮八卦街为例,探索通过“城市针灸”理论方法在骑楼街保护更新的应用,在实现骑楼街物质空间环境更新改善的同时,延续承载“人间烟火气”的传统业态,从而为其他骑楼街历史文化街区及其他非骑楼街历史文化街区整治更新中,传统业态的保护提供一定借鉴。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圆满召开
《西安历史地段综合价值评价与保护复兴策略研究》
董钰
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报告指出,在“实现文化复兴,塑造城市特色”的背景下,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也进入了新时期,强调“全域保护,应保尽保”,更加注重城市历史风貌的继承和延续,历史地段保护体系的建立是实现新时期名城保护要求,彰显区域文化特色的重要手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划定了西安市域范围内的40余处历史地段,通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对历史地段进行评价分级、归纳分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从保护认定工作到实施管理机制的多维度、全过程保护体系。同时,以保护体系为框架,以评估结果为依据,制定分级、分类保护利用策略,并进行了案例实践研究。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圆满召开
《城市更新背景下对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的再思考》
时寅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报告结合现在“城市更新、聚焦存量”的发展背景,从风貌区内保护保存状况、更新项目推进中遇到问题着手,分析保护规划在编制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保护规划在当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再思考。结合在《上海市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修订后“整体保护、积极保护、促进实施”的新导向以及风貌保护街坊规划中积累的实践经验,从关注空间格局、促进活化利用两大视角切入,对保护规划体系构建、规划内容和指标要求的完善、加强和实施计划结合、完善配套政策机制等方面,提出优化完善的具体对策。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圆满召开
《四川省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研究》
黄巧
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报告在国家现行“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历史文化遗产评价的相关理论研究和评价方法,分析了 “国家指标体系”的不足及其地域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结合对四川省典型传统村落的实地调研和特征总结,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法等成熟的评价方法,从评价因子、指标权重、评分标准三方面进行了优化调整,构建了以 “村落选址和格局”、“传统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评价内容的四川省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圆满召开
《湖贝旧村保护更新中的价值重构》
吴锦海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报告指出,湖贝城市更新项目自规划启动,历经八年获得规划审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湖贝旧村的保护问题。由于公众的广泛参与,使得湖贝旧村在市场主导下的城市更新中得以保留下来。这一过程被认为是市民的胜利、开门规划的典范。然而在许多学者对湖贝旧村的研究中,更多地强调公众参与的形式与作用,忽略了文化遗产更本质的价值问题。吴锦海提出,希望研究回归到湖贝旧村的价值问题。他对比分析了湖贝旧村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外在价值在更新前后的变化以及各利益主体的价值诉求与更新参与过程等内容,发现湖贝旧村在公众参与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影响。



《明清盐业经济作用下长芦海盐聚落演变研究》
赵逵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报告强调明清盐业经济不仅是长芦海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更在聚落格局、空间演变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的报告在对《潞河督运图》、《长芦盐法志》、《地方志》等历史文献整理的基础上,以时间为纵轴,以长芦盐产区的地域范围为横轴,首先从宏观角度建立了盐业经济与长芦海盐聚落空间演变的关联性,分析了盐业经济官控作用下海盐聚落自上而下的外部干预式发展。其次从中观角度分析,在生产管理、生产工艺、生产资料等多方面综合因素作用下,海盐聚落整体格局向纵向分层、横向分类的方向演变。最后从微观层面对聚落内部空间形态演变展开研究,将其总结为自原聚落中心扩展和自原聚落边缘扩展两类。通过对明清盐业经济作用下长芦海盐聚落格局、空间形态演变的研究,明确海盐聚落的空间特征,以期为当代沿海聚落体系的特色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圆满召开

与会嘉宾合影


最后,主持人、报告人与参会同仁进行了积极的互动交流探讨,并为论文宣讲人颁发了证书,会议至此圆满结束。


供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圆满召开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