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9月29日下午,作为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青年托举专场,由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名城学委会)承办的“保护传承、创新治理”专题会议线上召开。本次会议由名城学委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所长鞠德东主持,特邀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委会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田银生教授做专题报告,会上10位青年规划学子进行了论文宣讲,名城学委会副秘书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邵甬教授,名城学委会副秘书长、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霍晓卫副院长,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沈旸副所长,三位专家为青年学子们做了细致深入的点评。
★特邀报告★
城市形态学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
田银生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委会委员
田银生教授的报告分为城市形态学中的康泽恩学派的简介、该学派在历史文化保护中的应用和相关实践案例三个部分:
首先田银生简要介绍了学派的奠基者康泽恩其他其创建过程,他强调康泽恩形态学中最独特的视角是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对城市解读。“通过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解读,审视理解城市当下的现状”是该学派最大的特点。在三维视角中通过构建时间、空间和人物的框架,对城市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以及如何达到目前的状态进行全面的理解,来讲述整个城市发展过程。此外,康泽恩学派还建立了五大核心概念“形态区域、边迹(缘)带、形态时期、地块循环、作用者”来支撑整个理论体系。
第二部分,田银生指出城市形态学自诞生起就致力应用于历史文化保护,并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城市是复杂的巨系统,它的复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形态复杂。二是产权复杂。按照康泽恩先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即将一个复杂的城市有机体如庖丁解牛一般,进行板块的解析,化整为零,分而治之,化繁为简。
在此背景下,他的团队结合中国城市的实际情况,提出“管理单元”的概念方法。把城市分成一块块区别对待,从而解决形态和产权的复杂性,分别用形态区域和产权区域的方法,把两个要素解析出来后叠加形成管理单元。再根据价值判断对不同管理单元进行保护、保值、整治、更迭等类型上的划分,并制定出相应不同形态区域技术上的导则。随后用“管理单元”对城市进行全覆盖,就能够形成管理单元的体系,继而形成一个秩序,之后可以分类分级,可以做到精细管理、和而不同,可以对城市的文化进行整体上的继承,并且以单元为基础进行有机更新、新陈代谢、持久发展,形成在空间上,形态秩序一目了然的单元上的城市。
最后,田银生以广州崇化的温泉镇和广州越秀区的状元坊、云南布依族的村寨为例,简要介绍了该研究理论在老城保护更新与村落保护中的融合应用。
专题报告
《城市文化遗产活化中的空间、活动与社会价值》
罗洁梅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香港理工大学建筑与房地产学系
报告以上海上生新所和香港大馆为例,分析两个案例的管治背景、空间功能、举办的文化活动,探索促进遗产社会价值发挥的策略。提出城市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值得借鉴的若干方式:平衡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空间配比,为青年草根艺术家提供创作空间;开展小规模的参与性活动,构建新的社会网络;保障开放空间及其中的免费公共文化活动等。同时还强调,城市中文化活动的举办需要更多地与社区组织合作,而不仅是精英文化部门或商业品牌,警惕文化品味的单一化对遗产社会价值的侵蚀。
《文化遗产保护中权利博弈问题的研究》
王格琳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报告从公权与私权视角下的文化遗产保护展开,从公权与私权冲突的模式出发,探究文化遗产保护中造成权利博弈的原因,即公私权作用范围的重叠、公权的强势、公共利益界定的模糊以及补偿机制的不足,并且分析了四类典型的公权与私权的冲突事件,总结出公权与私权博弈中公权逐利、私权失语、私权逐利以及私权反噬这四种冲突形式。最后,报告提出应明确权力边界、明确公共利益边界、完善补偿机制及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以此来平衡文化遗产保护中公权与私权的矛盾。
《基于活态传承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以泉州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庄凯月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报告指出,城市的发展转型使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面临着多重矛盾,亟需研究与之相适应的模式与方法,以平衡保护与发展、近期与长远和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报告倡导活态传承的保护与更新理念引入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中,分析动态传承、渐进更新模式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应用,并以此为背景分析研究了泉州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通过整体统筹、触媒辐射、多方联动的模式,传承街区活态遗产,提升街区人居环境,最终实现动态传承、渐进更新的有机更新。
《触媒视角下历史街区渐进式文化产业集群模式初探》
练东鑫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作为城市文脉传承与记忆汇聚的历史街区,大多在上一轮城市化进程中丧失了原有的文化原真性,出现诸如街区品质降低、绅士化程度严重、人居环境环境退化等现实困境。报告以此为背景,对国内现有历史街区渐进式文化产业集群模式进行分析,结合逢源大街-荔湾湖历史街区的业态发展情况,立足街区文化触媒效应,发现渐进式文化产业集群的业态优化模式有利于历史街区的业态发展,从而促使街区的活力与品质提升,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相关的制度供给保障机制,进一步构建历史街区业态开发的新模式。
《历史街区日常生活空间的转向研究》
倪烨昭
苏州科技大学
报告指出,近年来消费文化的浪潮、传统生产模式与消费意识的转变以及新经济、新功能、新空间的介入对其日常生活空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使其发生转变。报告通过空间句法和典型年份POI数据分析了平江历史街区日常生活空间所发生的转变,并讨论了其对居民现实生活的影响。研究表明外部资本和客体的大量涌入,使居民让渡着自身生活的场所。相较于集聚性和可达性而言,历史街区内业态布局的宏观选择更倾向于高穿行性的场所范围,进而导致了居民日常生活空间与景区舞台表征空间的品质差异;商业化、符号化的景区运营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对居民生活的忽视,历史街区中居民们现实的生活问题极易被掩盖于繁华、精致、典雅的舞台表征之下。
《非典型历史风貌区的保护困境与对策研究》
周湘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报告指出,非典型历史风貌区在我国城镇中广泛存在。这类风貌区的历史遗存在数量和质量上不及历史文化街区,但对于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存城市历史记忆仍有重大意义。报告首先辨析了非典型历史风貌区的定义,并归纳了当前这类风貌区普遍面临的保护范围难界定、历史要素难明晰、管控政策不精准、实施机制不完善的保护困境。在此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提出具体对策,分别是:明确保护范围,聚焦重点风貌区;梳理历史要素,“背景”要素实现自然保护,“表层”要素实现文化延续,“内部”要素实现有机生长;分区分类管控,划定核心保护区、控制发展区及环境协调区,实行三级保护与控制;健全实施机制。
《冲突化解:北京雨儿胡同传统居住院落更新方法》
吴灈杭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报告以北京雨儿胡同传统居住院落为例,通过该项目反思总结北京老城传统居住院落的保护更新路径。报告从多元主体冲突与协调的创新性视角切入,建立冲突的主体维度、领域维度、过程维度分析模型,通过访谈、观察等田野调查方法分析雨儿胡同项目中各利益相关方(主体维度)的诉求(领域维度)、行动 (过程维度)、冲突与结果,展示了项目中各阶段、各主体、各领域的冲突与调解过程,并从项目运行机制与冲突化解方式两个角度总结该项目的经验与不足,提出全过程跨领域多方参与、精细化分类别规则制定、多元冲突化解能力培养的北京老城传统居住院落保护更新思路。
《黄泛平原传统城镇文化景观的续存方法探索——以河南鹿邑为例》
胡贝贝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湖北省城镇化工程技术研究院
报告强调,黄泛平原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区域环境,呈现出独特的“水城”风貌为表征的地域文化价值和地理空间格局,而河南鹿邑作为黄泛地区传统城镇的代表,既有适应区域地理的集体表征,又禀赋了历史文化景观的独特价值,在历史延续性正在快速消失的黄泛平原传统城镇中极具代表性。基于此,胡贝贝以鹿邑为例,以城市历史景观的空间范围和时间维度为线索,运用景观层积的研究方法对该城市历史景观的类型进行解读,进而识别当代景观隐藏下的历史秩序,提出构建城市景观结构的指导策略,旨在实现城市文化景观的续存,并为该地区传统城镇的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提供新的方法。
《基于历史叙事的乡村遗产关联性保护与发展研究——以山西省吕梁市岚县为例》
刘娇旸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湖北省城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报告强调,乡村聚落和村落承载的历史故事共同构成乡村遗产,其中村落物质空间在长时间的城乡二元对立中逐渐衰退,而乡村遗产中的历史故事却鲜活地存在。历史事件的群发性又将邻近的村落关联为一个整体,并通过口口相传形成一个地方的集体记忆,其群体价值成为乡村遗产中最突出的部分。报告以山西岚县为例,通过分析乡村遗产的群体价值,从“事件、时间、空间”三个维度分析乡村遗产的关联性,从而建立点、线、面三个层级的关联性保护体系。并以关联的群体价值为基础,提出多种资源联动的乡村遗产发展路径,为乡村振兴探索新的实践思路。
《多方参与、协同治理原则下传统村落保护研究——以福建莆禧古城为例》
刘玥
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报告结合当前乡村振兴政策背景——乡村发展呈现新趋势,但传统村落的保护机制还存在规划主体单一、治理路径混乱、村民基本生活问题得不到有效关注等情况,以福建省莆田市莆禧古城保护规划为例,通过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多方参与、协同治理”原则在历史文化空间的保护、公共基础设施的提升、 村庄文化旅游产业的建立、民居所有权的分配等方面中的应用,探索此原则中的规划编制主体、实施主体以及具体建设路径。

合影
会议点评环节,邵甬、霍晓卫、田银生、沈旸四位专家对每位同学的报告进行一一点评,对报告选题给予充分肯定,并具体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对后续如何继续深入研究做出细致指导。鞠德东最后强调,希望广大青年在未来的历史保护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继续研究、思考和探索,以达到“青年托举”的目的和愿景。
供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青年专场——保护传承、创新治理”圆满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