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公共艺术作品全球征集活动于2021年10月14日,在首钢三高炉举行最佳作品揭幕仪式。至此,历时一年多的征集活动画上了圆满句号。在揭幕仪式上,北京冬奥组委专职副主席、秘书长韩子荣高度评价了本次征集活动,她说本次征集活动充分体现了北京冬奥会“共享、开放”的办奥理念,诠释了团结、和平与友谊的现代奥林匹克精神;艺术语言多元、表现形式多样的作品,极大丰富了北京城市文化语境,这些作品也必将成为北京市标志性城市景观和亮丽的城市名片,助力北京城市建设和城市文明新提升。
1
以匠心凝铸北京冬奥 用精品为时代画像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公共艺术作品全球征集活动自筹办伊始,就深入贯彻了“努力为北京长远发展留下宝贵财富,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奥林匹克运动与城市发展的双赢”冬奥遗产战略计划,明确了“促进城市人文建设,为北京冬奥会留下重要文化遗产”的目标和使命。

《雪舞·2022》
为完成既定目标,征集活动组建了阵容强大的公共艺术委员会保驾护航,以保证活动实现宏观视野上的广度,和微观作品上的精度。由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挂帅,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任学术总监、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任艺术总监,权威艺术家、技术专家、学者组成专家委员会;由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挂帅,中外权威艺术家、建筑设计师、体育艺术专家等组成评审委员会;由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挂帅,知名策展人、学者、评论人组成策划委员会。

《NO.3 来自另一个平行宇宙的单板滑雪运动员》
为激发艺术家创作灵感,让公共艺术作品与冬奥会和城市空间更完美的契合,公共艺术委员会确定了“突出重点、力促精品、引领未来”的筹备思路,并克服疫情影响通过多次实地考察和研讨论证,对北京冬奥会相关活动场地与城市空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预选选定13个核心节点位置以供艺术家有针对性创作。
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征集活动充分贯彻了“绿色、开放、共享、廉洁”的办奥理念,制定了科学严谨的工作机制和评审流程。评审委员会在实地踏勘预选点位,了解现场空间环境之后,在公证人员的全程公证下,完成机选、票选、讨论和查重等评审工作;随后专家委员会又结合点位进行评审。最终,从1600余件作品中,评选出44件入围奖方案和20件提名奖方案。而最佳方案则把选择权交给了公众,由公众通过人民网投票选出。

《新ET》
为实现文化表现力、艺术创造力和技术创新力的完美结合,最佳方案评出之后,活动主办方多次组织权威艺术家、技术专家与作者沟通,从雕塑语言、艺术表现力、技术实现等各个方面对设计方案进行了优化。
而在最佳方案的放大制作过程中更是精益求精。活动主办方聘请了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艺担任监制,全程监督制作过程,确保作品艺术品质和安全性。制作单位专业的施工设计团队及结构工程师对艺术品原设计方案的材质、动力、结构等方面又进行了深度优化,其中部分工艺水平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同时,为保证作品长时间良好运转,个别作品内部系统还留存5年内雕塑动力系统所需润滑材料及相关可替换件。

《张灯结彩》
也正是秉承这样专业专注的匠心精神,通过严谨而细致的工作,一件件展现冬奥文化和北京时代精神的融合艺术佳品才能诞生,才能矗立在冬奥梦与中国梦交汇的地方,才能成为北京冬奥会留给北京这座“双奥之城”长久的奥运印记。
2
以行动践行文化自信 借冬奥讲好中国故事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征集活动也是北京冬奥会贯彻文化强国战略、践行文化自信的一项实际举措。
征集活动汇聚了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用公共艺术搭建了与世界交流的桥梁,既充分诠释了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语言文化,团结、和平与友谊的现代奥林匹克精神,也体现了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并与世界共享文化创新成果的开放胸怀。
应征方案中涌现了大批“传统文化当代表达”的优秀作品,任哲的《赤韧》、张冕和郅敏的《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作品既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和历史文脉的传承,也通过创新,使传统文化充满时代的活力和魅力。

《赤韧》

《舟》
本次提名奖作者中,有近一半为80后,年纪最小的是95年的大学生,这也充分展现当年青年艺术家的力量。在践行文化自信的进程中,青年艺术家也是一股重要的力量。活动主办方在征集过程中,通过艺术家交流会、高校宣讲等多种方式,号召并引导年轻人参与重要历史节点重大历史事件的艺术创作,积极为青年力量创造展示的舞台。这既体现了北京冬奥会“让奥林匹克点亮青年梦想”的愿景,展现了征集活动强烈的文化担当和历史使命感。
人民群众是文化的主体,实现文化强国的建设目标要坚持以人为中心。最佳作品安装地点,既有按计划的冬奥场馆,也有新增设的城市公园等广泛公共空间,既实现了征集成果的良性转化,让冬季运动融入亿万民众,也真正做到让文化艺术走入并服务于人民,让人民群众成为文化艺术的参与者和共享者。北京市将以本次冬奥会公共艺术征集与建设为契机,加强公共艺术发展的顶层设计,让冬奥艺术精品引领城市未来,为首都打造更多艺术精品,不断满足首都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的需求。

《一路风景·生命的律动》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公共艺术作品全球征集活动圆满落幕了,但是一件件优秀的公共艺术精品才刚刚揭幕,就如一颗颗珍珠散落于北京城的多个角落,熠熠生辉。这些“珍珠”镌刻着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史诗、伟大进程的新时代精神、人类同舟共济的团结力量。它们是文明与文明对话的语言,命运与命运连结的纽带,薪火与薪火相传的火种。它们是北京冬奥会留给北京的奥运印记,更是这个时代留给未来的文脉坐标。它们将永久镌刻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守望着我们步履不停,一起向未来(Together for a Shared Future)!
内容来源: 北京规划自然资源
相关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
“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民国词中的圆明园镜像
隆福寺街区打造首都文化消费新地标
十月这些展览,带您在北京看遍中国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以匠心凝铸北京冬奥 以行动践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