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为北京城市更新“深耕细作”,“京华耕新谈”系列沙龙首次亮相

为北京城市更新“深耕细作”,“京华耕新谈”系列沙龙首次亮相

10月20日北京城市规划学会主办的“京华耕新谈”系列沙龙活动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举办,第一期沙龙的主题为“京华耕新谈⸺城市更新之北京行动”。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准确研判我国城市发展形势,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21年8月21日,《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1-2025年)》正式印发,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对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0月20日,“京华耕新谈”系列沙龙活动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举办,首场活动聚焦“城市更新之北京行动”主题,邀请关注北京城市更新领域的学者专家共同探讨北京城市更新实践中的不足与应对、遗憾与愿景,在“深耕”中剖析城市更新的热点话题,力求进一步深化推进学术思考与实践成果。


活动由北京城市规划学会主办,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与规划实施专业委员会和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承办,北京市规划展览馆给予了大力支持。


本次沙龙分为“亮剑耕新”主旨报告“观点碰撞”嘉宾对话两个环节,吸引了近百位业内人士参加。


开幕致辞


为北京城市更新“深耕细作”,“京华耕新谈”系列沙龙首次亮相

邱  跃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邱跃在致辞中指出,城市更新是当前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举措,全国各方面都在对城市更新进行探讨、实践,提供了多方面经验。北京市同时具有特大城市和首都定位的特点,如何推进城市更新、推进好城市更新是所有规划人、建设人、城市公众十分关心的问题。


主旨报告:亮剑“耕新”


主持人

为北京城市更新“深耕细作”,“京华耕新谈”系列沙龙首次亮相

于化云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

本次沙龙活动由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于化云主持,他表示很荣幸邀请到业内的大咖们,倾听他们从规划研究的理论、实践、应用等不同方面表达心声。


主旨报告


恽  爽:城市更新的初心与坚持

为北京城市更新“深耕细作”,“京华耕新谈”系列沙龙首次亮相

恽  爽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与规划实施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详细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恽爽作了题为《城市更新的初心与坚持》的主旨报告。报告介绍了城市更新的供给起步、增量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三个发展阶段,结合北京城市副中心等地区的更新实践工作,总结出新形势下城市更新工作的三大特色,即“全过程、全维度”的更新模式、“跨学科、多专业”支撑模式和“协作式、陪伴式”服务模式。重点阐述了在城市更新工作中建立社会信任是基础,要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群众导向、结果导向”。指出城市更新需要持续探索可推广的政策机制保证、可复制的市场参与经验、可持续的社区自治模式,并且抱有永远的初心与坚持。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实现地区价值的提升;在空间资源再分配的过程中保障人民权益,实现空间正义。


杨  军:老旧厂房保护利用的历史与模式

为北京城市更新“深耕细作”,“京华耕新谈”系列沙龙首次亮相

杨  军

北京市朝阳规划艺术馆馆长


北京市朝阳规划艺术馆馆长,全国老旧厂房协同发展联盟秘书长单位负责人,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研究中心负责人、理学博士杨军作了题为《老旧厂房保护利用的历史与模式》的主旨报告。报告指出随着城市的退二进三、粗放型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模式向存量挖掘的新型城镇化模式转变,老旧厂房在城市中逐渐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重要空间载体,常见的功能转变包括工业文化游览区、公共服务设施、办公园区或文化创意区、景观公园以及居住、商业等其他功能,并提出基于老旧厂房的新型园区已经成为城市吸引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实现存量空间提质增效的城市更新模式。总结了北京的典型改造案例六种类型,分别为文化要素的自发集聚、国企的自我转型、产业集聚区的外溢效应、产业链的主动建立、园区引领产业升级和区域的城市复兴。指出利用老旧厂房发展文创产业面临的根本冲突在于产业属性与商品经济在价值追求中的潜在矛盾,可经由土地财政的困境演变为规划管理中的棘手难题。


黄  鹤:北京老旧小区更新研究

为北京城市更新“深耕细作”,“京华耕新谈”系列沙龙首次亮相

黄  鹤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与规划实施专业委员会主任专家,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黄鹤作了题为《北京老旧小区更新研究》的主题报告。报告指出老旧小区更新整治已成为当前城市工作的热点,并正面临高峰期的到来。北京住区住宅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存量住宅的供给已成为居住功能的绝对主体,对于老旧小区工作的探索也成为当前城市工作非常重要的领域。报告介绍了老旧小区的界定标准,以及当前老旧小区更新中面临的物质环境逐渐衰败、物业管理制度有待完善、房屋产权关系复杂、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尚需探索等四个关键问题。同时还提出:应从建筑生命周期和与当前需求差距的角度识别老旧小区更新需求,可采用保护修缮、拆除重建、综合整治以及日常维护的方式。最后指出,建立老旧小区更新机制,逐步实现老旧小区更新由政府为主向社会多方参与转变是当前北京老旧小区更新的关键问题之一,值得更深层次的探索。


嘉宾对话:观点碰撞


为北京城市更新“深耕细作”,“京华耕新谈”系列沙龙首次亮相

对话嘉宾从左至右:

恽   爽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杨   军  北京市朝阳规划艺术馆馆长

黄   鹤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许   槟  北规院弘都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徐咏梅  北京市规划展览馆馆长


在恽爽的主持下,杨军、黄鹤、许槟、徐咏梅四位嘉宾围绕“北京城市更新的遗憾与愿景”“北京城市更新里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展开主题对话。


主题对话:北京城市更新的遗憾与愿景

徐咏梅以“首开经验”、“劲松模式”为例,提出在面临复杂多元化的城市更新的工作中应该形成可持续的、良性的、居民都乐于参与的更新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由政府主导,社区党建引领、群众自发参与,规划设计人员倾听群众意见,上上下下拧成统一合力共同达成。同时,希望未来可以有合法路径解决在老旧小区更新中,对必要的服务性设施的建设规划指标问题。


许槟表示城市更新需要我们长期的陪伴和深耕,并对如何避免遗憾的再次产生提出三点建议:①坚持愿景目标的刚性传导,让规划的顶层设计能落地;②关注发展指标的分解反馈,让建设的实施过程能评估;③重视空间坐标的约束管控,让管理的决策结果有效能。


黄鹤认为城市更新面临着新的需求和挑战,北京的城市更新行动更是应当具有示范作用,在相关制度进行探索的同时,对规划设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的拓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杨军追溯老旧厂房改造的历史,提出城市更新的内在需求应该和城市发展不同阶段性的目标体系以及百姓追求的美好生活重新匹配。


主题对话:北京城市更新里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杨军用“文脉”强调区域文化的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提出更新阶段是在已有的城市格局里选择性实现城市的“新陈代谢”,针对不再适合当下生活的部分功能空间协调多元主体精耕细作予以提升,形成物质空间和场所精神的共同记忆,从而实现城市文脉的代际传承。


黄鹤谈到城市文化作为基因和资源的两重属性。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动态的、活化的,对于认定遗产之外的城市要素的价值判断是一个体系性工作,需要多方参与共同探讨、不断完善。


许槟认为规划师既要打开文化传承发展的视野,敬畏所有人类创造的文化财富,要培育文化交融创新的场景,以人的需求为导向,契合时代发展。


徐咏梅同样认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应该能够体现现代人的气息,这样才可让新的生活注入到历史文化的空间里而得以延续。

为北京城市更新“深耕细作”,“京华耕新谈”系列沙龙首次亮相

活动现场


活动结束后,与会人员仍不愿离去,同专家深入交流技术问题、互留联系方式。现场充满了浓烈的学术氛围,感染了每一位参会人员。



编辑/排版 | 孙青

为北京城市更新“深耕细作”,“京华耕新谈”系列沙龙首次亮相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清华同衡规划播报):为北京城市更新“深耕细作”,“京华耕新谈”系列沙龙首次亮相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