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年前的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了举世瞩目的长征,历时两年,纵横十余省,行程两万五千里。近年来,随着红色旅游不断升温,江西于都、贵州黎平、四川古蔺等红军长征沿线举行了形式多样的“重走长征路”活动。参观者走红军路、听长征故事,红色教育入情入境、入脑入心。
长征沿线掀起红色旅游热的同时,也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现存长征文物多数分布零散。如何做好对它们的保护与管理,同时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增强它们的吸引力,让游客更加全面、深入了解每个长征遗址背后的故事?中国地图出版社上线一个月便实现近万浏览量的“长征文物地图”小程序给出了答案。
“长征文物地图”小程序码
数字地图传播长征文化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发展,“云旅游”“云看展”“云赏剧”等线上模式逐渐被大众接受,为长征文物的展示传播和红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保护革命文物、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由国家文物局主导,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联通、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地图出版社共同实施了“互联网+长征”示范项目。自今年8月1日上线以来,该项目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其中,由中国地图出版社主持开发的“长征文物地图”线上应用以时空地图的方式全面呈现了长征文物资源,为科技赋能红色遗产保护利用和文化传播起到了示范作用。
“长征文物地图”小程序的建设经过了前期规划、数据收集整理、原型设计、系统开发测试、试运行、上线发布等阶段。数据收集整理阶段通过向长征沿线各省收取文物四有档案、博物馆及纪念馆清单、资料、相关资源清单,再结合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查询,梳理出长征文物清单,并邀请党史、军史专家进行论证,最终完成了长征沿线文物点的数据调查收集工作。开发测试阶段经过多轮测试,根据各方相关意见,逐步对数据内容、产品功能、产品界面进行不断修改完善,使其更符合用户体验需求。
“时空地图”云游长征全线
打开手机微信小程序“长征文物地图”轻轻一点,映入眼帘的中国地图上,标记着无数星罗棋布的彩色小点。每一个小点代表着一个文物点和纪念馆,这1600多处不可移动的文物点连接起来,就是当年的红军长征线路。使用者能够瞬间跨越时空,在“时空地图”中开始一场美妙的“重走长征路”云游。
在界面最上端输入关键词“大渡河”,搜索后显示查询到一个文物点——泸定桥:红军强渡大渡河遗址。除了该文物点的分类、级别、开放情况和地址等情况简介,还有与其相关的历史事件详情和图库,部分文物点甚至可以进行AR体验。点开纪念馆网页,还能线上为烈士送花……
小小一张电子地图,记录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一次次战役战斗、跨越的一条条江河、攀越的一座座高山险峰;一处处分布在广袤中华大地、绵延于岁月长河的珍贵遗存,串联汇聚成一条鲜艳的红飘带,鼓舞着更多人在新长征路上续写新篇章。
“长征文物地图”线上应用正是以全国基础地图数据为基础,整合专家论证的全国1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长征文物、长征路线及长征沿线发生的历史事件等,以动态专题地图的形式展示长征要素的分布和内容等信息,并实现了基于地图的长征文物、事件等要素的可视化展示、查询、定位、搜索、上报等功能,特别是小程序中设置的“文物信息上报”等用户互动功能,以及长征文物保护相关知识科普专栏,能够引导更多人参与到长征文物的发掘保护监管中来。
科技助力文化遗产保护
近年来,文化遗产领域新技术应用发展极为迅速。尤其是文物数字化保护、展示理念的普及和以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为特征的大量“文化遗产IP”的形成,极大地增强了文化遗产展示的表现能力和交互能力。
长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率先展开了文物数字化的探索之路:2016年,国家文物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印发,将“长征文化线路整体保护工程”列为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六大重点项目之一;2019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
“长征文物地图”小程序是全国首个长征文物线上应用产品,实现了长征沿线“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头故事”的时空展示,以及长征疑似文物、长征文物险情的规范化上报和管理,帮助管理者更好地掌握长征资源信息和进行全方位的战略部署,让用户能够在“时空地图”中更清晰全面的了解长征文物、学习长征文化。既实现了长征文化的传播,又能辅助管理者对长征文物的保护开发和统一管理。
“互联网+长征”项目的成功实施,是地图赋能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示范工程,也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数字再现工程”的初步探索。中国地图出版社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图社将继续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光荣传统,推进改革创新,谱写发展新篇,做到“用科技讲好地图故事,用地图呈现中国文化”。

i自然全媒体
记者:王诒卿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地图科技赋能红色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