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关宏志,1959年9月生,1982年毕业于西安公路学院(现长安大学),1997年于日本京都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交通运输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交通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公安部、中央文明办、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全国城市交通文明畅通提升行动计划”专家组专家;WTC(世界交通运输大会)执委会委员和运输规划学部主席等社会工作。
本书简介

《路上的远影》
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2021年10月
本书收录了关宏志教授于2019年写就的随笔、游记共计22万字。全书分为四个部分,记录了作者对人才教育的思考、对学界行业的见解、生活中的观察分析及旅行时的体验感悟。本书适合大众阅读品味,大学师生、交通行业的从业者将更易产生共鸣。
本书是“路上”系列随笔的第十部(最终部),题曰“远影”,在北京的金秋十月呈现给广大读者,似是偶然,实则是某种恰如其分的必然。关教授是教育、科研和人生赤诚的追寻者,一路走来,逐渐成了能够看明白别人看不明白的地方和敢于说出别人自以为明白或者不明白装明白之处的人。一直以为,“路上”系列随笔集真正的出版意义在于激励更多人特别是交通和教育领域中的人不断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掩卷定会不舍,但一场结束也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远影悠长,怀着新的期盼,期待着关教授与我们的新的约定。
序
殷亚峰
2021年8月30日
于美国安娜堡
关宏志老师是我尊重的留日学长。虽然我与关老师在日本留学的经历并没有任何重叠,我俩之间却因为这个相同的经历在中国交通学者圈的同仁中有一种自然的亲近感。我近年来由于参与海外华人交通学会(Chinese Overseas Transportation Association)的活动与关老师有了更多的接触,切身体会到了关老师待人接物温文尔雅、中正平和的风格。然而,几乎每次见面,我们都只是在会议间隙匆匆一晤,少有深层次交流。这次很荣幸应关老师的邀请给他出版的这本随笔集写序,让我有机会从关老师的文字和作品中了解学长,这也是一种别样的体验和乐趣。
关老师的这些随笔皆成文于2019年,涵盖了他对工作生活方方面面的所思所想。在书中,关老师分享了他对人生、社会、专业的思考与感想,其中不乏他的生活故事及旅行见闻。文字流利、细腻和感性,行文舒畅、平和,读来仿佛与关老师闲坐交谈,令人忍不住想一直读下去。关老师能在当今喧嚣纷扰的世界中保留一份独立而宁静的心,真是难能可贵。作为一个圈内人,书中提及的不少人我都认识,甚至有些事件我也在场,有很多一致的感悟,读起来常常让我会心一笑。当我读到他对王炜老师在网名中用到“边城”二字的误会时,不禁大笑,因为我也一直误以为王老师是因为喜欢沈从文的《边城》或者古龙的《边城浪子》才选用了这个名字。关老师还记述了他2019年到美国开会期间连轴参加招待会的故事,经历了这一年半的居家生活、工作后,读起来恍如隔世。
想到本书的读者可能大多是交通学术圈的同行,我在此想分享对以下几篇文章的读后感。首先,我特别欣赏和赞同关老师在《不知和无知》中关于知、不知、无知的讨论。“有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知,看到他人的不知后想到、承认自己的不知,则是另外一个层面的知;不具备某种经验,是一种不知;发现他人不知而斥之者应为不知;只看到了他人的不知,不知甚至无视自己的不知,便是一种无知了。”我在工作中接触过很多博士生,他们的专业背景往往很不一样。刚入校时,一部分人因为早前本科或硕士的专业学习经历,常自认已经具备了不少相关专业知识;同时,也有不少人对交通专业所知有限,只是对这个方向有些感性认识。在我看来,有些人的知其实经常是不知,有时候甚至是无知;而因为缺乏接触的不知,也能很快通过学习而转变为知。知有不同的层次,即“Know What(知道是什么)”“Know How(知道怎么做)”“Know Why(知道为什么)”。对于学术研究来讲,只是停留在Know What和Know How层次的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因为这样的知在研究中很难解决新问题。如果仅满足于Know What和Know How而止步不前,不知道需要Know Why或者没有动力去Know Why,于我看来,这便是在研究上的无知。
关老师在《大数据驱动的科学研究?》《关于交通工程若干问题的谈话纪要》二文中分享了他对大数据与交通研究的思考。他主要讨论的是科学方法论的问题,即科学研究应该以问题去找数据,还是以已有的数据来确定研究的题目。相关主要论点我是赞同的,“以手上持有的数据来确定科研题目和研究内容,则难以确保其问题导向的科研的出发点”。我在这里想要补充的一点是,虽然科研是问题导向,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却经常是由数据及其分析手段来决定的。对于一个交通问题,前人在当时的数据、计算能力条件下提出了他们的理论和方法,其中某些理论和方法虽然会有种种不足,但因为逻辑合理且自洽,逐渐形成了一个范式(Paradigm),在今天被我们学习并应用到实际工程当中。但是,随着数据的不断丰富和计算能力的持续提高,这个范式是有可能被改变的。以交通网络均衡分配为例,目前的范式是自下而上的:首先基于行为实验去刻画交通路径选择行为,导出网络均衡条件,然后建模去描述这个网络均衡。在这种范式下,路径选择行为的考虑必须简化,否则网络模型就无法大规模求解。但是,由于车辆轨迹、交通流量数据的普及,一个基于神经元网络的End-to-end Learning(端到端学习)的模型框架是可以构建起来的。该模型框架不仅可以表征更复杂的出行行为,而且可以从数据中直接学习这些出行行为,并能直接估计或预测网络上的均衡交通流分布。这个模型框架从根本上改变了目前的网络分析范式。至于这种框架是否能成为新的范式,需要交通学者的进一步研究和推广。我相信,大数据和机器学习会给我们今天的交通规划和管理理论、方法带来一些根本性的变革。这些变革需要由交通行业内部来推动,而不可能依靠研究数据科学的人。这些变革的实现要求我们交通学者向外不断虚心学习数据科学的研究进展,向内勇于审视我们的理论范式,追本溯源,深刻理解现有范式为什么是这样的架构以及它们的优缺点,并积极探索新的架构。这是我们这一代交通学者的机遇,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王婕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第一次读本书的部分章节,是在“交通文化与艺术”的微信群里,那时已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关宏志教授寓思想教育于师生交往之中的良苦用心。本以为这些内容只是关宏志教授写给自己、流传在少数朋友及学生间的私人分享,今日即将成书出版,实乃读者幸事。受关教授之邀为书写序,先睹为快之后,深信本书将对国内高等教育如何更好地培养国之栋梁产生广泛的影响。
交通规划、交通工程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机会较多,在交流设计方案的同时,也能进行思想的沟通。师生间通过社交软件、当面谈心交流思想观点,交换对事物的看法,可以增进师生感情,促进相互信任,达到课堂上难以实现的良好效果。教师对学生关心的就业、考研等大的选择问题给予指导与帮助,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身教重于言教。作为交通领域的教授,要带领学生不断参与实践项目,丰富实际工作经验和提高专业水平。从书中可以读出关宏志教授的职业特点、专业态度:就是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典范性。这种影响将贯穿于学生整个受教育的过程,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这一点,在本书中的《和学生的对话》《科学研究成果为什么会“太散”?》等文章里随处可见。
加拿大著名学者斯蒂芬·利考克曾经说过:“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和环境。”通过读这本书,可以品出关宏志教授在诸多方面的哲学思考,如创建研究性学习氛围,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强调教学内容更新,平衡课程体系,注重本、硕、博团队的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精神家园等。鉴于此,我向广大的读者推荐《路上的远影》一书,希望该书对关心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人士有所启发,同时也相信该书会对交通领域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裨益!
自序
关宏志
2021年7月27日
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
——曹雪芹《红楼梦》
(一)带有约定的告别
人世间有多少种告别?其中有一种是这样的……
一个叫埃莲诺的贫穷女大学生,为了生计,去给富人家的一名十二岁的男孩雷吉当保姆。埃莲诺有一定的音乐专长,会吹一种特别的小号——科尔内管(Cornett)。而雷吉则算得上是神童了,他不仅聪明早熟、喜欢读书,还有着极高的音乐天赋。雇佣和被雇佣关系中的接触,让二人结下了跨越年龄的友谊。一天,埃莲诺终于要离开雷吉了,告别时,二人约定继续坚持各自的音乐专长。故事影片最后的镜头中,二人跨越时空的“音乐合奏”感人至深,也告诉人们,他们都忠实地履行了自己的约定。这是美国影片《Like Sunday, Like Rain》讲述的一个故事。
《Like Sunday, Like Rain》的结尾告诉人们,告别不都等于结束,有些时候,告别是一个带着某个约定的开始。告别,给了人们一个约定的机会、一个如约的机会,也给了一个人新生开始的机会。
那是一个优美的告别和约定。
(二)告别“路上”系列
“你怎么还在这里?”
这是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质问一位他认为很平庸的下属的一句话。潜台词是“你怎么还没有走人?”
这句话可以用于很多场景下,其意思都带有对不称职、不进步的人的批评。那时候的潜台词就成了“你怎么还不进步?”“你怎么还没有被淘汰?”
在哲学家的眼里,老子的重要贡献之一,是他提出了“反者道之动”的思想。按照老子所阐明的这个道理来看,一个事物发展久了,就会不知不觉地走到事物的反面,所以才需要“变则通,通则久”。比方说,自己在专业上对某些观念“对”的坚持,慢慢就会沦为“错”的坚持,和对“对”的反动。在中华文化里,有“舍得”这个概念,意为“有舍才有得,要想得,必须舍弃”。舍,放弃也。要变、要通、要久,就必须舍得。
拙作“路上”系列随笔集从首集出版以来,到本集为止,陆陆续续出了共计十部。这其中记录了我从2011年到2019年期间主要的生活和心路轨迹。九年的时间不长不短,但它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九年。况且,一个人的人生中,哪个九年不重要呢?
人生免不了有起起伏伏,生活总有快乐和顺利,也免不了曲折和艰辛,最终收获的是酸甜苦辣。人生的起起伏伏、生活的酸甜苦辣给了我思考的契机,也给了我把它们记录下来的动力,这个过程让我收获了一个新的自我。
年轻的时候,总是祈祷人生平稳顺利,经历了一些大大小小的事情之后才认识到:生活本来就是那个样子。
“年年岁岁花相似”,可“岁岁年年人不同”,尤其是人的内心在不停地变化。记录自己的心路,就像修剪那些野蛮生长的枝叶,呵护那些脆弱的嫩芽和小花,是在小心翼翼地打理自己的内心。
回想起来,如盘点一下得失的话,那就是一个交换,用自在换走了烦恼,用从容换走了焦虑。通过和人们的用心交流,我收获了一片宽广、坚实的大地。我庆幸自己做了这种选择,庆幸在这段时间里有了这种交换。
经过了这段时间的跋涉,今天,“路上”系列随笔集终于到了该和我自己、和读者说“再见”的时候了。
(三)践约
告别“路上”系列,并不意味着思考和记录这些思考的终止,我的思考和梳理依旧会按照我自己的节拍继续下去。事实上,即使是本集《路上的远影》成稿之后,我对内心的呵护也从未停止。尽管我还没有想好未来的那个自己是以怎样的面貌出现,但是,要超越某个自己,首先要结束某个自己。没有勇气结束,自然就不会有一个新生。
因此,在“路上”系列第十部《路上的远影》出版之际,给前面的自己做一个告别,给后面的自己做一个约定。
这个约定就是写下去。
其实,人生的每一刻都是在和从前的那个自己道别,每一次道别,都应该是一次蜕变的开始,每一次道别,都隐含着一个约定。每践行一个约定,就会完成一次蜕变,就会有一次成长。不知道和自己的约定、不履行和自己的约定,就无法完成这样的一场蜕变,也就无法实现一次次的成长。
再见了,“路上”系列!
我愿你渐渐地消失在我的身后。当我回首再看到你时,留下的是一个会心的微笑。
书评
赵胜川 | 大连理工大学
每次拜读宏志兄的文章,都会引起我的共鸣。《路上的远影》也不例外。书中题材来源于作者的生活体验与深思,从教书育人的点点滴滴到科学研究的发展之路,从昆明、罗马、北海道的随感随想到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洋洋洒洒廿万字,朴实的语言飘逸着迷人的书香,读后余味无穷。作者用“自由和自律”“科学本无心”“寻找那个自我”和“物是,物非”四个章节来归纳,用心良苦,有助于读者阅读与思考。在物欲横流的年代,本书无疑是一股清流,在激励我们奔向远方的同时,不忘回忆一下我们走过的路。
张瑜 | 南佛罗里达大学
认识关宏志教授很多年了,时常在国际交通会议上碰到他,聆听他在交通工程研究领域的创新成果。关教授的文学写作和他的交通科研一样,硕果累累。这本《路上的远影》是关教授第十本文集,分四章,收录了近八十篇文章,其中有对社会现象的剖析,有关于交通工程学科发展的真知灼见,有对日常琐事的描述和引申的思考,有和学生的书信对话,有去世界各地的游记,还有影视剧作品的观后感。关教授通过敏锐的观察力、严谨的逻辑思考和细腻的文笔将这些丰富的内容娓娓道来,让这些文章读起来妙趣横生,并发人深省深思。
我于今年暑假的一周内读完这本四百页的文集,然后对其中很多文章觉得意犹未尽,又复习了几遍。比如在《2019年兰州交大校院即景》中,关教授把从早上出门到在教室授课的所见所想都记录了下来,从欣赏凌晨美景,观察校园内学子的行为,到在教室里和学生交谈,最后讲述了中国学生留美学习的发端。关教授流畅的运笔让我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地为学生们自律的学习习惯、胸怀大志和努力追求理想的行为点赞,和关教授一样殷切希望中国的莘莘学子能像詹天佑等前辈那样,献力中国科技的蓬勃发展。
关教授的有些文章具有科普意义,能够帮助普通读者了解交通工程专业发展的历史和交通工程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在中国科技快速前行时遇到的机遇和挑战,还有关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概念,等等。在《请给我们留一点空间》这篇文章中,关教授描述了他如何据理力争,为交通工程在工程和材料这个大学部里求得一席之位。所有的交通学者都明白,关教授的这一力争是为整个学科的研究者们赢得资源和支持。
关教授不仅是国际知名的交通专家,他也是一位严谨的教育专家。这本文集里收录了一些他和学生的书信往来,可以看出除了在课堂里,关教授还通过不同的方式给予学生指导,而且不限制于专业知识的传授,真正展示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初心。在另外一些文章里,关教授宣传了传统文化的谦卑、内敛、自律,对一些社会乱象、学术界某些不着边际的自夸自擂提出了质疑,并探讨了造成这些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关教授在《那高高的地中海松——2019 年罗马印象》中描述了他罗马之行的所见所闻所想。其实那次会议我也在,也参观了几乎同样的景点,唯一不同的是,我比较幸运,去梵蒂冈参观的时候没有遇上圣彼得大教堂的活动,从而得以顺利参观了梵蒂冈的各个景点。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我又一次随着关教授的文笔重游了罗马。曾经我也是一名文艺爱好者,在大学里加入了新闻社并成了学生院报的主编。但之后很多年,除了学术论文,没有好好写点其他什么文章了。很荣幸被关教授邀。
靳文舟 | 华南理工大学
对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有的人会留心观察,偶尔也会发些感慨,但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不多,能够经过深入思考并给出分析评价的就更少了。在《路上的远影》中,作者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透过简洁的情景描述,自然而然地引出现象背后的深刻内涵和需要思考的问题,给出了科学的评价和结论,对于喜欢通过现象看本质,乐于总结人生道理的人来说,本书是非常难得的读物。作者的工作环境和本人多有相似,书中所描述的“自由和自律”“科学本无心”“寻找那个自我”“物是,物非”等几个主题中的人和事就好像发生在我身边一样,读起来颇为亲切,能够引起高度共鸣。作者以正确的三观来观察社会万象,体会百面人生,评价周边事物,用浅显易懂的文学随笔来弘扬正能量;严守立德树人的宗旨,斧正学子成长,不曾忘记初心;通过分析科学道理,敢于挑战世俗,理清事物的本源,读起来让人耳目一新;通过文化传承的深思,分析来龙去脉,弘扬民族瑰宝,探讨文化价值,陶冶个人情操,处处体现着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科学的崇尚、对文化的偏爱、对自然的眷恋,颇有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情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作者对待本质问题的态度、正义的评价、哲理的溯源、情怀的抒发,都彰显了作者诚意正心的高尚品格、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雄厚深邃的文化功底。本书看似一本散文随笔,实则是作者思想的凝集升华。
“路上”系列随笔
《路上的萌动》
《路上的夜行(上)》
《路上的夜行(下)》
《路上的彷徨》
《路上的追寻》
《路上的沉思》
《路上的守望》
《路上的轻歌》
《路上的约定》
《路上的远影》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带你读书”栏目更多内容
关注解锁更多精彩
2021180
审校 | 张宇
排版 | 耿雪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交通):新书推介:关宏志丨《路上的远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