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城市设计口述史】城市设计的教与思——金广君教授访谈

编者按

中国现代城市设计的发展源于本土需求,引于欧美学界,融汇建筑、规划、景观等多学科,已经成为中央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学科领域。回顾并记录中国现代城市设计发展的历程,不仅是学科发展的一项重要且紧迫的基础性工作,也能为当下中国城市设计的发展提供借鉴。为此,东南大学杨俊宴教授等历时四年,访谈了八位中国现代城市设计的典型亲历者——清华大学朱自煊教授,东南大学齐康院士、王建国院士、段进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郭恩章教授、金广君教授,同济大学郑正教授、卢济威教授。他们的忆述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全面回溯了中国现代城市设计的缘起、发展与演变脉络,是一部鲜活的中国城市设计口述史。

【文章编号】1002-1329(2021)10-0110-05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C

【doi】10.11819/cpr20211022a

【作者简介】

杨俊宴,男,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建筑学会高层建筑与人居环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

秦诗文,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城市规划师。

张方圆,女,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城市设计口述史】城市设计的教与思——金广君教授访谈

金广君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深圳市城市设计功勋大师




杨俊宴:您是1986年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派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学习城市设计的五个人之一,请您讲一下当时外派的背景,以及您选择研究城市设计方向的原因。

金广君:当时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封闭的国门一打开,西方各种各样的思潮、信息和技术陆续被引进中国。就高等学校而言,陆续引进了各种学术思想和新学科领域为我所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科技和教育的发展。我们赴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城市设计的项目,是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和国外相关机构商谈的“引入国外先进学科和技术”的一系列计划之一。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哈建工)作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所属重点高校的“老大”,这个项目自然落到了我所供职的哈建工的建筑系。按照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设计司和人教司领导的指示精神,我们一行学习结束回国以后,一是要建立城市设计人才培养计划,二是要创立“城市设计培训基地”,面向全国培训城市设计专门人才。  

我是中国实行学位制以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第一个硕士学位研究生。虽然我留校后是在“民用建筑教研室”工作,仍被学校选派作为访问小组成员之一。访问小组一共五人,由郭恩章教授率领,有林京(非哈建工教师)、李绍刚、刘德明和我,学习所在机构是凯文·林奇当年工作过的“环境设计中心”(Environment Design Center,ED),现在的名称是“城市设计与开发中心”(City Design and Development,CDD)。“环境设计中心”隶属于建筑学院,却跨越了建筑学院中的建筑系和规划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机构。 

我本科是建筑学专业,硕士是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本来对建筑学十分喜欢,可当时由于城市设计被划归为“城市规划与设计”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因此学习结束回国以后就到“城市规划教研室”成了“规划人”。我当时也不了解城市设计,是机遇选择了我,让我遇到了城市设计。我当时只能喜欢城市设计,后来也真的热爱了城市设计。


杨俊宴:您在MIT访学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经历,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

金广君:下面是我们在MIT访问学习的几件事儿:

其一,“学”:一个专门的学习计划。

按照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与MIT商定的计划,“环境设计中心”的朱利安·贝纳特(Julian Beinart)教授负责为我们制定了一个专门的学习计划,除了听城市设计硕士生教学计划中的几个主要课程之外,还为我们安排了一些座谈交流,请学校内外的专家教授就一些城市设计专题做详细介绍和讨论。我们共同选修的课程有:城市设计与开发、城市形态理论、环境设计政策与实施、城市设计技巧。此外,我们每个人还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精力,分别选修了一些课程。我本人选修的是城市设计讨论、城市住宅、城市设计案例研究等课程。“环境设计中心”几乎每个周末都举办各种主题的学术论坛,这些论坛形式多种多样、形象生动,参与其中能得到许多意外收获。

【城市设计口述史】城市设计的教与思——金广君教授访谈
▲ 1987年与访问MIT的时任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合影(左一为金广君)
资料来源:金广君教授提供。

其二,“看”:一系列“分散式考察”。

考察城市是访问学习不能或缺的环节。由于经费紧张,我们决定对城市设计项目的考察采取分散式,这样避免重复又能够获取更多第一手资料。我选择的交通方式是购买火车月票,这样可以白天考察城市,晚上睡在火车上,既有效率又省旅馆费,年轻人“不怕折腾”。我第一次考察集中在美国东北部地区,去了14个城市;第二次考察集中在加拿大东北部地区,去了6个城市。每次考察之前都精心准备有关资料,了解城市背景信息,带着问题去考察城市和城市设计项目。我一个人的旅行,选择住的是最廉价的美国青年招待所(American Youth Hostel),那时候身体好,每天都是徒步考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很新鲜、有刺激性,到现在我还庆幸自己有这样“穷游”的经历。  

【城市设计口述史】城市设计的教与思——金广君教授访谈

▲ 赴美团队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调研之明尼阿波利斯市尼克雷特步行街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1]。

【城市设计口述史】城市设计的教与思——金广君教授访谈

▲ 赴美团队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调研之波士顿基督教科学教会中心广场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1]。

“穷游”不仅让我深入考察了城市设计案例,也让我从另一个侧面认识了美国和加拿大的社会及风土人情。比如在渥太华,我住的是一座由监狱改造成的大众旅馆;在多伦多,住的是在学校放假时由教室变成的“暑期临时旅馆”;在巴尔的摩住的则是家庭旅馆,住宿很便宜,但是要为旅馆干点活。

其三,“获”:一大堆图书资料。 

在改革开放初期信息渠道单一的年代,如果能获得一批经典的城市设计理论图书,对我们来说是宝贵的资源。我们借打折的机会在MIT出版社购买了大批专业图书,对于一些经典的城市设计理论书籍,我们精挑细选又买了一些。此外,我们还购买和复印了“环境设计中心”城市设计培养计划中大部分课程的“阅读资料”;到波士顿城市再开发局收集了许多波士顿城市设计的项目资料;还与美国几个大设计公司座谈,收集了一些成功的城市设计项目的资料。来自中国台湾的建筑与城市设计界同行又赠给我们许多建筑学及城市设计方面的专业书籍。访问学习期间,在修课、读书、座谈和考察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积累了一本本的学习笔记。  

【城市设计口述史】城市设计的教与思——金广君教授访谈

▲ 赴美团队城市设计政策调研之西雅图部分城区建筑高度限制(左)及长滩市街道界面设计指引(中、右)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1]。

【城市设计口述史】城市设计的教与思——金广君教授访谈

▲ 金广君在波士顿访学时期

资料来源:金广君教授提供。

杨俊宴:您回国以后,1996年编著出版了《国外现代城市设计精选》,在当时影响很大,能不能谈一下您回国以后在推进城市设计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金广君:回国以后,郭恩章教授执笔很快完成了一篇题为《美国现代城市设计考察》[1]的论文发表在《城市规划》杂志1989年第1期,在国内影响很大。在我们学习体会美国城市设计的基础上,在郭恩章教授的主持和不懈努力下,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很快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计划中同时开设了城市设计课程,开展城市设计课题研究,并在哈尔滨等城市开始城市设计实践。

我本人回国后,结合教学和科研需要,先是阅读和翻译了几乎所有城市设计相关的图书资料,然后制定了一个个人持续地倡导和宣传城市设计的计划。首当其冲是编一本以图片为主的“城市设计案例集”(《国外现代城市设计精选》[2]),其后在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陆续发表了一些城市设计的专题论文。1998年,我用城市设计方法主持创作的“大庆市萨尔图火车站广场及周边环境改造方案”一举中标,并很快实施,在中国首次城市设计成果交流会上交流发表,算是我城市设计作品的处女作[3]。

【城市设计口述史】城市设计的教与思——金广君教授访谈

▲ 大庆市商务核心区城市设计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3]。

此后,我还主持设计了“长春净月潭一期工程城市设计”,并积极推动其城市设计导则获得长春市人大批准立法,对净月潭风景区整体风貌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MIT访问学习以后,我一直梦想着创办一个中国的“环境设计中心”,开展城市设计的探索和人才培养,但苦于传统高等学校学科界限壁垒森严,行政机构条块清晰,因而难以实现。200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到深圳创办“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我看准了这一机遇,决定离开哈尔滨来到深圳,按照凯文·林奇创办MIT“环境设计中心”的办学模式,创办了哈工大“城市与环境设计研究中心”,依托深圳开放的环境,开展了一系列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探索[4-5]。这期间发表了几十篇学术论文,多次在城市设计国际咨询项目中获第一名,又出版了《当代城市设计探索》[6]、《当代城市设计创作指南》[7]两部书,加上《图解城市设计》(第2版)[8],一共出版了三部城市设计个人专著。

【城市设计口述史】城市设计的教与思——金广君教授访谈

▲ 哈工大城市与环境设计研究中心工作室(2002年)

资料来源:金广君教授提供。

【城市设计口述史】城市设计的教与思——金广君教授访谈

▲ 金广君回国后出版的《国外现代城市设计精选》与《图解城市设计》

资料来源:金广君教授提供。

杨俊宴:中国现代城市设计是如何起源的,请谈谈您的看法。

金广君:这个问题比较大,几句话很难说清楚。理论上讲,城市设计学科在中国的兴起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城市化进程加速,人们对城市空间质量的要求提高,需要环境质量提升;二是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下,城市建设多方投资的制度环境趋于成熟;三是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脱节,出现“空隙”。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具备了产生和发展城市设计的第一和第二个客观条件,城市建设对城市设计有强烈的需求,所以城市设计思想在中国兴起并发展得非常迅速。但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形成的计划经济下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使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控制比较具体,特别是1990年以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出现,使得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一直没有实质性“空隙”存在,虽然控制性详细规划在促进中国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又重要的作用,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设计学科在中国的发展。

杨俊宴:您认为有哪些事件对中国现代城市设计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金广君:我认为对中国现代城市设计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有两个:一是改革开放,让城市设计思想和理论作为一个学科进入到了中国,让中国的同行开始学习和了解这个学科;二是《城市规划法》(1989年颁布,1990年开始实施)、《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颁布并实施,2005年修订颁布、2006年开始实施)以及《城乡规划法》(2007年颁布、2008年开始实施、2015年修正)对城市设计在中国的定位,造成了中国的城市设计的处境“一会儿春天,一会儿冬天”的不稳定状况,造成城市设计“不好用”、实施落地成了大问题[9]。

另外对中国城市设计影响非常大的两件事,一是王建国院士的学术著作《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出版,奠定了中国城市设计理论的基础,也引起广大同行对城市设计的关注和研究;二是深圳市积极开展城市设计的单独编制、城市设计编制体系的探索和城市设计国际咨询活动,推动了中国城市设计的实践。

【城市设计口述史】城市设计的教与思——金广君教授访谈
▲ 深圳市宝安新中心区城市设计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4]。

所以,亟需在国家层面给予“城市设计”一个准确清晰的“定位”,这对未来中国城市设计管理和设计策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广大建筑师没有很多参与城市设计实践的机会,造成城市设计创作与实施过程中“设计含量”的缺失,也影响了城市设计作用在中国的发挥。

【城市设计口述史】城市设计的教与思——金广君教授访谈

▲ 青岛市崂山区政府中轴线及周边地区城市设计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5]。

杨俊宴:我们这一代城市设计人都是看您的书成长起来的,比如《图解城市设计》,请结合您的实践和研究,谈一谈您对城市设计的理解。

金广君:我的城市设计概念建立于在美国MIT学习城市设计的时候,在MIT的城市设计硕士培养计划里,城市设计主干课程分两个部分,一是城市设计导论,二是城市设计实施策略,这两部分都是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城市设计导论课程的授课共有一个任课老师和三个助教,任课老师的专业背景是建筑设计,三个助教的专业背景也以设计为主。课程内容是通过介绍城市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会受到哪些利益的影响等,最后落在空间形态上。

城市设计实施策略课任课老师共三位,分别是法律、经济和规划的专业背景,上课通常是由其中一位主讲,另两位轮流补充,介绍实施策略与法律和政策之间的关系,例如容积率增加或减少对整个城市的社会影响等,较为偏重政策、法律和房地产。

以上是影响我理解城市设计的理论背景。

到目前为止,我一直认为给城市设计下一个定义非常难,纠缠这个问题也没有必要,但是我认为城市设计有以下特征:

(1) 研究对象:城市设计是对城市规划思想的具体落实,它以城市物质空间为研究对象,目的是让城市空间好用好看。

(2) 社会条件:城市设计是在实行市场经济体系和依法行政制度的社会环境下产生并发展的学科,这是城市设计学科生存的基本条件。

(3) 设计成果:城市设计是一个对城市空间形态导控的过程,其成果具有“设计”和“管理”的双重属性,包含设计研究和实施策略两部分。

(4) 城市设计师:一个城市设计项目不是由一个专业或几个专业的人员能够完成的,它是技术、艺术,也是政治,是在一个综合平台上,由城市设计师领衔的一个团队共同完成的。


杨俊宴:在当今信息化、数字化的背景下,您对于中国未来本土的城市设计有哪些展望?

金广君: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认真思考过,王建国院士在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所做的“城市设计发展的四代范型”的报告中提出的观点非常好。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速猛发展的今天,数字技术会促进城市设计学科迅速发展,走向科学化、普及化。一个学科包括城市设计学科,如果能够用数据说话,将是这个学科走向成熟的标志,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可贵的探索。

【城市设计口述史】城市设计的教与思——金广君教授访谈

▲ 哈工大城市与环境设计研究中心博士生活动(2003年)

资料来源:金广君教授提供。

( 非常感谢金广君教授接受笔者的采访!)


采访时间:2019年5月

杨俊宴、秦诗文、张方圆采访并整理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郭恩章,林京,刘德明,等.美国现代城市设计考察[J].城市规划,1989,13(1):13-17.

[2] 金广君. 国外现代城市设计精选[M].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3] 金广君,林姚宇. 论城市设计创作的主体、过程和方法——以大庆市商务核心区城市设计概念研究为例[J]. 城市建筑,2004(3):73-78.

[4] 金广君,刘代云,邱志勇. 论城市触媒的内涵与作用——深圳市宝安新中心区城市设计方案解析[J]. 城市建筑,2004(1):79-83.

[5] 金广君,董慰,曹丽辉. “MICE”理念与地方资源的契合——青岛市崂山区政府中轴线及周边地区城市设计[J].建筑学报,2008(8):49-52.

[6] 金广君. 当代城市设计探索[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7] 金广君. 当代城市设计创作指南[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8] 金广君. 图解城市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9] 金广君. 城市设计:如何在中国落地?[J]. 城市规划,2018,42(3):41-49.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微信改版后
好多人说不能很方便找到我了
其实把咱们“城市规划”置顶就可以啦
只需要5秒钟哟~

【城市设计口述史】城市设计的教与思——金广君教授访谈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
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城市设计口述史】城市设计的教与思——金广君教授访谈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城市设计口述史】城市设计的教与思——金广君教授访谈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口述史】城市设计的教与思——金广君教授访谈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