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空间规划背景下传统聚落生态规划建设智慧与启示——以桃坪羌寨为例
















































空间规划背景下传统聚落生态规划建设智慧与启示——以桃坪羌寨为例
引 言

目前,全球50%以上的人口聚居在城市地区1。根据预测,到2050年接近70%的全球人口将居住在城市,“地球已经成为城市星球”2。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将直接影响城市居民乃至全人类的人居环境和幸福指数3。近三四十年来,快速城市化进程和大规模城市建设带来了诸多城市生态问题,如城市空气污染、城市内涝、城市热岛等4,城市生态环境正在恶化,城市人居环境面临挑战5。在此背景下,我国探索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框架已基本成熟,正在逐层“落地”推进。其中,生态化、绿色化、宜居化的空间规划和建设是重点研究领域和实践方向,尤其以城乡生态规划的相关理论、方法与实践至为关键6-9。在已有研究和实践中,向传统人居环境汲取生态规划智慧是近年来的关注焦点10-13。笔者认为,在社会经济大规模转型发展的大环境下回溯历史、向传统学习、汲取营养十分必要且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我国传统人居环境的规划与建设不乏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经典案例。安徽宏村的整体规划建设与自然环境取得和谐统一、村落形态有机协调14。云南丽江古城对于水系的保护与设计,成就了当地独具魅力的水文化15。西南地区吊脚楼临山而建,规划与建设中蕴含海绵城市的理念16。河北井陉于家古村能够通过自身排蓄体系实现对旱涝气候的中和,实现生态治水17。贵州石桥村传统土楼御用传统生土材料与独特的结构,营造了良好生态型人居环境18。江西渼陂古村形成外围水系的整体布局、村落内部的排蓄系统和建筑庭院内部的排水系统,妥善处理防洪排涝、生态环境修复19


中华传统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是人类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智慧既是生态科学与生态实践有机融合而产生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念的集合,又是人类在其与自然互惠共生关系深刻感悟的基础上成功进行生态实践的能力11。本文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桃坪羌寨古村落为例,着重探讨传统人居环境的规划建设特点及其生态智慧,探讨其对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尤其是生态规划、历史文化传承等的启发,为缓解当代城乡人居环境的生态问题,建设绿色生态城市提供可能的思路和经验借鉴。




01
研究区概况


桃坪羌寨位于四川省中南部(103°27′E,31°33′N),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图1)。据史载,西汉元鼎六年在距桃坪近3公里的古城设广柔县,当时桃坪作为广柔县的隘口和郊区的防御要点或已存在。桃坪羌寨具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尚有人类居住的碉楼与民居融为一体的古村落人居环境,享有“天然空调”的美誉。整个村落于2007年被评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预备名录,2012年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并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20,2016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其完善的地下水网、四通八达的通道和碉楼合一的迷宫式建筑艺术,被中外学者誉为“羌族建筑艺术活化石”和“神性的东方古堡”21


空间规划背景下传统聚落生态规划建设智慧与启示——以桃坪羌寨为例

图1 桃坪羌寨影像图


桃坪羌寨村落集中建设区面积约4公顷,现居住人口500余人、100余户,现存约115处建筑,其中包括77个保存完好的古建筑、4个水磨和3个碉楼(表1)。桃坪羌寨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经过一定人工干预与设计的古村落典范之一,并一直保存至今,仍有原住民在村里居住生活生产。


表1 桃坪羌寨规划建设主要指标

空间规划背景下传统聚落生态规划建设智慧与启示——以桃坪羌寨为例



02
研究区规划建设特点分析


空间选址



早期由于姜寨地处杂谷脑河官道要隘,故住户毗连成片,形成完整的建筑群,人居聚落布局紧凑。姜寨四面环山,村落旁有一条贯穿南北的河流,寨前是杂谷脑河,这也是中国风水学中“背山面水、左右环抱”的最好选址意向(图2)。其实践意义主要有:临水与耕地满足羌人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源,背山与陡地满足羌人对于战争防御和建筑营建的需求。


空间规划背景下传统聚落生态规划建设智慧与启示——以桃坪羌寨为例

图2 桃坪羌寨村落选址分析图


总体布局



桃坪羌寨整体顺应山势与地形,围绕贯穿村落中间的一条溪流有机布局。建筑由中部较为平坦的地势开始建造,随着时间推移沿着溪流展开,逐渐形成整个村落(图3)。村落街巷则顺应山势,巧妙地设计在建筑群与自然景观中,将自然景观引入整个村落的同时保持了整体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空间规划背景下传统聚落生态规划建设智慧与启示——以桃坪羌寨为例

图3 桃坪羌寨村落建筑布局与建成年代分析图


水网系统



桃坪羌寨的供水系统由明沟与暗渠连接而成。古人在寨子上游设置引水口,将高山融水引入寨内,通过杨家大院分水口水闸控制流入村落,形成一条贯穿的主溪流途经四个水磨坊的水网系统(图4)。其磨坊可根据季节降水和整体环境来调节水流大小,在山洪暴发时可以有效泄洪,避免寨子被水淹。且每户人家房内都筑有暗水道,随处可以取水。四通八达的地上地下相结合的水网系统与建筑、街巷、景观、广场相结合,便捷地将水分配到村寨中的每户人家,保持每栋民居的近水性。水网总长度约1500米,连接周围果园灌溉和汇入西侧山溪与杂谷脑河,由于高差作用,水流较为湍急,能很好地将自然风引入村落之中。


空间规划背景下传统聚落生态规划建设智慧与启示——以桃坪羌寨为例

图4 桃坪羌寨水系统分析图与磨坊照片



03
研究区生态规划与生态建设智慧及其生态效应分析


研究发现桃坪羌寨采用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生态规划建设方法,包括水网系统、空中交通与公共空间系统、生长式村落与绿色生态建筑模式三个方面。这些生态规划建设方法提供了较好的径流调节、自然通风、温度调节、防洪调蓄和景观游憩等生态服务功能。


水网系统提供径流调节、自然通风、防洪调蓄、景观游憩等生态功能



桃坪羌寨修建在半山腰处,地势落差较大,羌人根据地势排布村落里的明沟与暗渠,不需要人工压力设施就可以将清澈的高山融水送达每家每户。水网系统在寨子中形成了一套合理的分流方式,将村民的饮水、污水、灌溉等三个主要功能合理分配。其中污渠有特定地点进行排污。据载,羌人还用自己的宗教制度来防止饮水与污水的交叉污染,如早晨取水、不允许直接在水里洗涤等。


构成水网的明沟与暗渠分布在整个村落内,对整体人居环境的温度与湿度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由于寨子常年天气较为炎热干燥,地下水网可增加室内的空气湿度,还能调节温度。即使炎热的夏季,走在村落里,仍可以感受到阵阵凉意。甚至暗渠也可以掀开隔音的石板成为明渠(图5),以增大水的蒸发量。


空间规划背景下传统聚落生态规划建设智慧与启示——以桃坪羌寨为例

图5 桃坪羌寨水网系统现状照片


桃坪羌寨村落整体呈现内聚性的建筑布局,水系沿着错综复杂的街巷空间而呈网状交织形态。水网与街巷道路、公共空间、庭院相结合,形成独特的生态景观,构成不同类型的景观游憩空间。一是与道路相结合,在每家门口附近设有取水口,并配有上盖石板形成门前空间。二是与广场等公共空间结合,多在路口设置开放式水渠以方便使用,旁边砌成石阶或平台供游憩使用。三是与庭院结合,多与自然植物构成景观生态空间(图6)。如此,便形成了水系与村落公共空间的完美结合,而且具有多样性和趣味性。


空间规划背景下传统聚落生态规划建设智慧与启示——以桃坪羌寨为例

图6 桃坪羌寨水网生态空间类型分析图


此外,姜寨建筑内由于火塘的存在以及常年制作腊肉等,室内常有明火,对于建筑内部的黄泥和木头有很大的影响,黄泥会因此干燥易酥,失去粘性,木头也会因此缺乏水分而失去对于建筑的抗震效果并且容易引发火灾22。地下水网的存在恰恰能给建筑增加保护功能,维持建筑内部材料不易变形,同时也给村民提供防火的消防水源。


空中交通与公共空间系统提供交流、疏散和游憩等生态功能



桃坪羌寨的屋顶被称为“空中交通”,早期由于地势与防御性的原因,形成了较为内向团状及带状的指状聚落23。户户相连的建筑模式,形成了独特的空中交通系统,通过屋顶便可以连接村落核心区近100户人家(图7)。


空间规划背景下传统聚落生态规划建设智慧与启示——以桃坪羌寨为例

图7 无人机航拍屋顶图


羌寨建筑一般为2-5层不等(图8)。底层用来圈养牲畜或作为地窖。二层为火塘、堂屋和起居室。三层用来存放和熏制腊肉。四层多为客房和储藏空间。五层称“罩楼”,是歇息、乘凉、女人刺绣的好地方。五层之上就是屋顶,用来晾晒谷物。有些屋顶下罩楼用来储存杂物或粮食。每户在最高处祭祀白石神,也多设在罩房屋顶。一般四层与五层屋顶即为各户相连接的平台。


空间规划背景下传统聚落生态规划建设智慧与启示——以桃坪羌寨为例

图8 桃坪羌寨129号房屋剖面示意图


占地约4公顷的桃坪羌寨,其屋顶就为整个村落提供了约1万平方米的公共活动空间,在高密度建筑布局之中,提供了难得的开敞空间(表2、图9)。屋顶平台不仅可作为休息使用的生活平台,同时还是村民的疏散及逃生通道。当发生紧急事件时,整个屋子可以上下逃生,上面则是通过屋顶平台连接到附近的住户和开敞空间进行疏散,附近的住户也能方便地进行救援。共享的屋顶平台不仅仅满足过去对于战争防御的需求,如今也为羌人提供了很好的具备交流与使用功能的公共空间,村落空间更丰富多变和富有趣味。


表2 屋顶公共空间数据表

空间规划背景下传统聚落生态规划建设智慧与启示——以桃坪羌寨为例


空间规划背景下传统聚落生态规划建设智慧与启示——以桃坪羌寨为例

图9 桃坪羌寨屋顶公共空间分布图


自然生长式村落与生态建筑模式促进节能、安全和自然体验



羌寨建筑是一种生长的建筑,在设计之处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空间,在建造的时候特意留下几个孔洞,等到另一户修建房屋时,也会在相同的高度和位置留下几个孔洞,随后将几根木棍插入这些孔洞形成梁,上搭木望板,再封闭两侧与头顶并修建一道门,这样两座房屋之间的空间就被充分利用起来(图10)。整个村落也逐渐由几个建筑慢慢生长为独具特色的建筑群落,形成了一种自然生长式、可持续的人居建设模式。


空间规划背景下传统聚落生态规划建设智慧与启示——以桃坪羌寨为例

图10 桃坪羌寨生长式建筑营建模式


桃坪羌寨的建筑在选材用材、营建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生态建筑的理念。首先,在选材与用材上遵循因地制宜的生态原则,片石、木材、黄泥是羌寨建筑的主要材料,整体的质地、肌理、色彩作为一种特有的装饰表现了羌族的民族风情(图11),就地取材、合理运用当地资源也是当地居民文化的主基调。其次,本土材料已经过长时间的磨合与适应,不掺杂任何化学成分,对自然环境没有损害,极具健康性。


空间规划背景下传统聚落生态规划建设智慧与启示——以桃坪羌寨为例

图11 桃坪羌寨整体风貌


羌寨建筑在经历的几次地震中都表现出极强的稳定性与抗震能力,这得益于其独特的建筑结构。建筑的整体结构体系以石砌墙承重体系为主,空间跨度较大者往往在平面纵中线上立柱,辅以中心柱和梁结合的局部木梁柱构造。其中,木梁起到将屋面和楼层荷载传式至石持体的作用,并成为重要的模向拉结构件;木柱用以支撑梁,弥补其承重楼层荷载之不足。内部穿斗式木梁柱结构保证了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加强了四面墙的相互支撑作用。由于木结构的抗震性能较好,所以内部的木结构增加了整个结构的柔性,加强了石砌体的抗震性能。相邻石片间相互错缝、内外搭接以保证砌体的整体性,墙转角用厚重又硕长的过江石安放,以充分保证墙体石块之间的咬合与叠压程度,同时墙体在建造的时候略有收分,呈金字塔形。碉楼的建造也是如此,为了更好地抗震,在碉楼的背面砌筑了一个梁,当地人称之为鱼脊背。鱼脊背向两侧展开,形成一个柔和的内弯,与碉楼融为一体,分散受力,增强稳定性(图12)。


空间规划背景下传统聚落生态规划建设智慧与启示——以桃坪羌寨为例

图12 墙体构造图



04
总结与启示


本文以国家级文保单位四川桃坪羌寨古村落为例,分析了传统人居环境规划所蕴含的生态理念及其独特的生态建设方法。首先,在思想理念上尊崇“自然优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及以人为本,人居建设遵从的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融合自然的人类栖息与自然环境共生的理想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对自然的不利影响。其次,在规划建设实践上尊崇“生态营城”理念,通过巧妙的选址、合理的布局、科学的水网、协调的街巷空间等来体现人居与自然和谐共生。如村落选址北靠山丘、南面水系,夏季空气凉爽,冬季又能屏蔽寒风,调节村落的局部气候。尤其是其水网系统有效地将饮水、洗涤、灌溉、消防、景观等功能相结合,在将自然元素引入村落的同时,又提供径流调节、自然通风、温度调节和景观游憩等生态功能。桃坪羌寨的生态规划建设


中所展现的智慧值得后人学习与借鉴,其对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与建设的启示主要有如下几点。

01



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国土空间规划与建设应合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合理使用自然资源,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自然的破坏,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

  

02



二是合理的空间选址,保障生态安全和可持续性。空间规划选址应充分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格局进行分析,选择适宜的建设用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与生态功能免遭破坏,保障人居安全和可持续性,避免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生态空间消亡及“先规划后治理”的困境。

  

03



三是巧妙利用自然条件,优先合理布置生态空间。对于城乡空间规划与布局,不应大面积、机械粗暴地占用自然空间,应巧妙地拟合当地自然地势,尽可能保留生态空间,并将人居空间格局与生态空间格局相协调,将生态空间与建筑、街巷相结合,促进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

  

04



四是充分利用立体空间,拓展共享公共空间。立体空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对缓解城市土地紧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有特殊作用。应有效利用地下、屋顶等立体空间,尤其是公共建筑的立体空间,从而增加多元的公共空间供给,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亦有助于恢复城市压力下日益被侵蚀的亲密感和归属感,保持城市活力。

  

05



五是秉持地域化适应性设计理念,提倡生态建筑、生态建设。目前我国建筑材料污染较为严重,破坏臭氧层的化学原料中50%与建筑有关24。当代城乡建设应秉持可持续的地域化设计理念,使用地域化建筑材料和建造方法,不仅符合当地文化基调,亦具有较强的经济性。此外,桃坪姜寨的生长式建设启发我们当代空间规划与建设在设计建造之初还应为后续使用和发展留有余地,预留弹性,以在未来的空间规划和建设中做出适宜的韧性应对。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号:5190800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号:2018M641136)


参考文献

1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 Population Division. 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 the 2011 Revision. New York: UN,2012.

2 Wigginton N S,Fahrenkamp-Uppenbrink J,Wible B,Malakoff D. Cities are the future. Science,2016,352( 6288) : 904-905.

3 沈清基.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基本理论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3(05):14-22.

4 杨琰瑛,郑善文,逯非,欧阳志云.国内外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比较研究[J].生态学报,2018,38(22):8247-8255.

5 郑善文,何永,欧阳志云.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生态考量的不足及对策探讨[J].规划师,2017,33(5):39-46.

6 吕斌,佘高红.城市规划生态化探讨——论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J].城市规划学刊,2006,(4):15-19.

7 沈清基.城市生态规划若干重要议题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9,(2):23-30.

8 高娟,吕斌.“生态规划”理论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实践应用——以唐山市新城城市总体规划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9,(2):127-131.

9 郑善文,何永,韩宝龙,等.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生态专项规划思路与方法[J].规划师,2018,34(3):52-58.

10 颜文涛,象伟宁,袁琳.探索传统人类聚居的生态智慧——以世界文化遗产区都江堰灌区为例[J].国际城市规划,2017,(4):1-9.

11 沈清基,象伟宁,程相占,等.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之同济宣言[J].城市规划学刊,2016,(5):127-129.

12 王昕晧.以生态智慧引导构建韧性城市[J].国际城市规划,2017,(4):10-15.

13 陈利顶.城市雨洪管控需要生态智慧的引领[J].生态学报,2016,(16):4932-4934.

14 吴晓勤,陈安生,万国庆.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特色探讨[J].建筑学报,2001(08):59-61.

15 刘国栋,田昆,袁兴中,孙晋芳.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及其现实意义——以丽江古城水系为例[J].生态学报,2016,36(02):472-479.

16 聂君.传统民居“吊脚楼”的生态理念给山地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J].中外建筑,2018(05):44-46.

17 赵宏宇,陈勇越,解文龙,邱微,张成龙.于家古村生态治水智慧的探究及其当代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18(02):40-44+52.

18 袁炯炯,黄汉民,冉茂宇.石桥村传统土楼民居聚落生态适应性[J].建筑科学,2008(04):5-8+28.

19 许冬梅,王忙忙,王云才.人工与自然系统的有机统一——江西渼陂古村的生态实践智慧启示[J].南方建筑,2017(06):111-115.

20 王海燕.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体——以桃坪羌寨为例[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19,36(01):72-78

21 高禹诗,周佳,施媛,张帆.少数民族地区地域文化景观构成体系初探——以四川理县桃坪羌寨为例[J].建筑与文

化,2014(06):180-183.

22 黄洪波,吴小萱.论桃坪羌寨的水系统之适应性[J].装饰,2014(07):101-102.

23 赖彦君,杨美玉,李源,熊颖,彭洋.羌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演变的量化研究——以桃坪羌寨为例[J].四川建筑,2019,39(04):63-67.

24 吴良镛.中国人居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文章作者:尤国豪、郑善文、陈喆、汪坚强、李紫微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空间规划背景下传统聚落生态规划建设智慧与启示——以桃坪羌寨为例

文章来源:《北京规划建设》“空间规划专栏”,王伟,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城市管理系


跨行政国土空间治理现状、困境与出路:以首都新机场临空经济区为例

市级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探索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通知,规范和统一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现状基数

国务院: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落实保护不可移动文物的空间管制措施


空间规划背景下传统聚落生态规划建设智慧与启示——以桃坪羌寨为例

空间规划背景下传统聚落生态规划建设智慧与启示——以桃坪羌寨为例
在看点这里
空间规划背景下传统聚落生态规划建设智慧与启示——以桃坪羌寨为例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国土空间规划):空间规划背景下传统聚落生态规划建设智慧与启示——以桃坪羌寨为例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