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城市联系测度: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联系

城市联系测度: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联系


小编:城市联系度表现为城市间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联系的强弱,可分为有形的交通流联系和无形的经济流联系,在都市圈区域内城市交通流联系与经济流联系相互匹配并共同作用,对于构建都市圈优势互补的网络结构,促进各城市均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关于城市联系度的测度多以城市的经济、人口、外向型产业数据及客货运数据多项指标构建不同种类的引力模型来完成。


本周城市规划学社的专题为“城市间联系测度”。


今日为大家推荐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联系相关内容:方煜: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巨型都市网络


粤港澳大湾区呈现一种全新的地理现象,主要特征如下:

1、高密度、强流动。大湾区的跨界地区居住、生产、服务等功能高度融合。从大湾区通勤指数报告中可以看出,深莞惠和广佛的流动已经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大都市圈的通勤的方式,具有不同于城市群或者都市圈的单一特征。

2、多样化、市场化。大湾区的上市公司、企业数量、民营企业占比,都占到主导地位。

3、三引擎、混沌态。大湾区的职能中心分布在广州、深圳、香港三个城市,无法互相替代。各个中间城市如中山、东莞,呈现出一种混沌的状态。总体而言,大湾区是一种高密度、强流动下的空间高度连绵、多个能级相当的中心共同作用下的都市圈相互叠加、城市群与都市圈处于混沌状态的巨型区域。


推荐论文: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特征及经济联系


运用城市首位度,位序—规模法则,核密度估计,基尼指数等实证研究方法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规模特征,同时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经济联系关联网络。


研究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首位城市并未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呈现广州深圳双核心的发展态势;人口聚集趋势较为明显,首位城市与中小城市的人口规模存在较大的差距;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吸引力较强,未来城市规模转型不易;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及协作能力不强;城市间经济联系的等级特征明显。未来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间的经济协作能力以及经济联系强度,进一步提升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


来自:刘真真, 马远.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特征及经济联系[J]. 城市学刊, 2020, 41(4):7.


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城市群空间协同研究——以珠海与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城市已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发展系统,而是通过各种网络与区域内其城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城市群和都市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众多学者、规划师开始探讨如何利用大数据的手段和方法,来更加理性、更加科学地进行研究城市群内部的空间协同关系。


本文以珠海与粤港澳大湾区空间协同为例,构建了基于遥感影像、高德地图POI、手机信令、Open Street Map、工商企业数据、气象数据、统计年鉴等多源大数据的城市群空间协同分析框架,从布局、功能、产业、交通、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剖析珠海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珠海在生产、生活、生态等三大空间方面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策略。


由此思考建立一种可推广、可复制的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城市群空间协同分析研究方法,以期为更多城市群空间协同研究提供参考。


来自:姚月, 崔梦馨. 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城市群空间协同研究——以珠海与粤港澳大湾区为例[C]// 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 2018.


注:本文为国匠城编辑、排版,转载请在明显位置标明来源


城市联系测度: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联系


1、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

2、在各大应用商店可下载知识星球APP

3、在知识星球APP中搜索规划相关内容

4、进入知识星球填写置顶帖加入交流群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匠城):城市联系测度: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联系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