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2019-2020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获奖项目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19-2020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获奖项目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1年12月4日,2019-2020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获奖项目学术研讨会在线下、线上同步召开,并成功举办。“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是建筑学会首次在建筑设计奖中设置这一专项,凸显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在城乡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会议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主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文化中心承办,中国城乡建设与文化传承研究院协办。


会议特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汪科、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庄惟敏、秘书长李存东出席,上、下午分别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赵中枢和副主任委员陈同滨主持,主任委员吕舟宣读了获奖项目名单,委员鞠德东介绍了评审过程和获奖项目,10位获奖项目代表进行了主题报告,9位专家进行了深入和细致点评。会议共吸引了一万六千余人次通过线上观看,反响热烈。


2019-2020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获奖项目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特邀嘉宾:庄惟敏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9-2020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获奖项目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19-2020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获奖项目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主持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赵中枢、副主任委员陈同滨



2019-2020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获奖项目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会议致辞


2019-2020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获奖项目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汪  科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


研讨会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汪科首先致辞。他在致辞中强调,感谢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各位专家长期以来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支持,祝贺54个项目的获奖者贡献的样板作品。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高点站位,要有保护的责任感使命感。二是开放思维,要有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三是坚守底线,要把反映重要记忆、重要成就的遗存、载体保护下来,应保尽保,要注重做好保护利用传承的统筹,既要保护好,也要利用好遗产。最后,他预祝交流会圆满成功。


2019-2020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获奖项目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李存东 
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


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李存东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建筑学会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奖。这个奖项的设立,既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坚定文化自信、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的精神,同时也落实了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的要求。把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奖作为一个专项奖放在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的奖项中,是住建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委会以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的各位专家精心组织和不懈努力的结果,旨在鼓励和促进在现实城乡建设中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鼓励尊重历史环境,促进“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建筑设计和创新。期待通过获奖项目分享,共同传承我们的历史文化。


2019-2020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获奖项目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王  凯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在致辞中谈到:十八大以来,各方力量在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历史环境的保护工作中不断探索方法、积累经验,形成了一批优秀的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作品,因此在建筑设计领域中设立专门奖项表彰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作出突出贡献的团队,是非常必要的。在此次参评过程中,评委们重点围绕着整体保护、改善人居环境、实现活化利用、创新技术方法、注重公众参与五个导向进行评选。获奖案例从不同层面体现了这五个标准特点。期待接下来的专家们做出精彩的分享。


2019-2020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获奖项目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宣读获奖名单


2019-2020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获奖项目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吕  舟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吕舟宣读了2019-2020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共54个获奖项目名单,其中历史街区类: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0项;历史建筑类: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历史环境类: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

2019-2020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获奖项目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19-2020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获奖项目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19-2020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获奖项目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19-2020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获奖项目获奖证书(历史街区类、历史建筑类、历史环境类);右滑查看更多>>>



2019-2020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获奖项目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学术研讨(历史街区类)


《渐进式、微更新  做好古城的“里子”工程——扬州市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的实践体会》

2019-2020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获奖项目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李建芳  
扬州市广陵区政府副区长


报告谈到,扬州市仁丰里整治改造前街区存在建筑老化,居住条件差、设施陈旧,配套标准低、功能单一,街区活力弱等一系列问题。街区按照小规模、渐进式、微更新、强文化、可持续的思路进行更新,探索以政府引导、公众积极自主参与,采用“租用收储的房源”的方式活化街区,充分发挥了居民、投资人的一些主观能动性,也形成了自下而上的街区保护利用机制。从2013年开始,通过整治街区环境、修缮一些传统民居建筑,提升了市政风貌、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优化了街区功能。随着多年来对小地块进行逐步提升的积累,形成街区自主更新的连锁效应,创造出有影响力、归属感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及空间形态。


《探寻与世界遗产共生的实践——以泉州金鱼巷微改造项目为例》


2019-2020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获奖项目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李伯群 
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


报告汇报了泉州金鱼巷的更新理念与做法,坚持了“微更新、低冲击”的原则,严格遵守“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保护理念以及世界遗产的保护要求。同时,在维护原住民生活形态和对社区文化低冲击的前提下,以政府为主导,对金鱼巷开展了立面提升、关系下地、地面铺装、夜景优化、绿化小品、城市家具布置等一些列微改造工程。其中借恢复街巷传统风貌的机会,挽救、重现“出砖入石”、“楔形垫石”等多种闽南建造工艺。以“微创手术”的形式进行街区改造,既满足了街区的整体保护,又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改善了人居环境,营造了工艺美术的古今对话。目前。街区内引入了与古城相符的文创业态,与老业态和谐发展,居民与商铺共处,一起继续编制更多人的金鱼记忆。


《三坊七巷历史建筑及街区整体保护与活化利用》


2019-2020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获奖项目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张  飏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报告对福州三坊七巷从“拆”到“保”理念的转变进行了详细说明,并介绍了项目的经验做法,一是对历史建筑、文物等古建筑科学严谨的保护修缮的同时,积极探索其作为文化场所的活化利用方式;二是以非标准化设计思路,完善传统街区的小尺度空间市政基础设施的,三是街区通过道路步行化、改造滨河环境等公共环境、提升街区活力等做法,复兴历史建筑所处的整体街区环境,将其成为具有城市活力的精神中心。目前,街区每年举行传统文化和非遗展示、节庆仪式、民俗活动、文创主题集会、文化交流等文化活动110多次,三坊七巷被市民评为“福州十大名片”之首,并成为福州重要文化象征之一。


《整旧如故,与古为新——海口骑楼老街再生探索》


2019-2020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获奖项目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常  青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同济大学城乡历史环境再生研究中心主任


报告强调,海口骑楼是受20世纪初南洋风影响形成的历史文化街区,是中国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骑楼街区。街区在整饬再生前,外表保持着浓厚的市井生活气息,但是街区内危房累累,卫生条件差,呈现破败景象。街区整治采用“修旧如旧”和“整旧如故”的修复理念和技术手段,“修旧如旧”即保留时间所造就的客观状态,把岁月痕迹保留下来。如街区将“文革”时期留下的典型痕迹也予以保留和维修。“整旧如故”则是通过研究建筑的典型色彩与技艺,还原主人建房时的愿景和工匠技艺。此外,团队还为海口骑楼保护做了长效的管理工作,如团队配合海口市政府和骑楼公司,制定《海口历史骑楼建筑外立面修复技术导则》等。


专家点评

2019-2020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获奖项目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19-2020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获奖项目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19-2020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获奖项目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点评专家:张广汉、柳肃、陈同滨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在点评中对以上四个案例给与高度肯定。其中,扬州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和泉州金鱼巷历史文化街区是政府投资带动私人投资,然后采取微更新的方式,留住原居民,“见人、见物、见生活”,给人印象非常深刻;另外,福州三坊七巷和海口骑楼两个老街则介绍了很多实施经验和方法,在修缮方面采取了非常严谨的做法,同时结合修缮在合理的活化利用方面做了很多好的探索,都值得大家学习和广泛宣传。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柳肃教授在点评中指出,四个街区各有长处:仁丰里街区突出“渐进性、微更新”,不急于求成,多年来慢慢的一点点更新;泉州金鱼巷微改造做的很好,保留原居民,使得市井生活和传统生活方式都得到很好的延续;福州三坊七巷项目修护过程中保留传统工艺的做法,以及以美术馆样式保护和活化历史建筑的方法;常青院长团队以“修旧如故”的理念解决了全国最大骑楼建筑街区“外观美、质量差、难使用”的难题。另外,每个街区都注重公共参与,是非常好的经验。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同滨在点评中肯定了上述四个街区的探索精神,提出目前中国现在处于历史罕见、世界罕见的高速城镇化进程中,看到大家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面的努力,十分令人欣喜感动。她认为在价值层面,四个街区都代表了近现代中国不同地区的一种文化特征,应该在好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提升,以“历史文化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为命题,制定一套研究体系。



2019-2020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获奖项目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学术研讨(历史建筑类)


《文化与产业更新下的老旧工厂改造——平遥电影宫》


2019-2020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获奖项目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廉毅锐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产业园区研究中心主任


报告分享了平遥电影宫的设计过程。规划设计方案重点围绕尊重环境、改造环境展开。在尊重环境方面,设计保留了原有场地肌理和建筑形式,保留场地高差,依据原有门窗位置建立流线,设计中对传统材料、结构构件、建筑原有的传统工业风格调进行了保留。在改造环境方面规划确立了核心区域意向和核心建筑意向,仅仅改变局部建筑立面语言,整顿个别门窗形式。方案设计以克制性干预为原则,建筑立面的干预从繁复走回简单,从加法走回到“减法。新建筑的融入与场所氛围和谐统一,保留原有建筑的结构和风格进行整顿加固以满足使用需求。平遥电影宫后期使用情况,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反馈,也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新旧相生——“仓阁”首钢老工业区西十冬奥广场倒班公寓》


2019-2020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获奖项目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郑旭航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报告指出场地具有二元并置的特征,一方面有壮观的工业遗存,如高炉、筒仓料等,另一方面又有石景山、秀池等山水景观元素,是由自然环境、人工历史文脉共同构成的“文化地景”。在如何沿用工业厂房历史方面,设计采取了保留原建筑的基本格局、保留有历史感的外立面、保留有特色的厂房空间、保留真实的工业遗存。“仓” 与“阁”新旧对比又相生融,创造出极具特色的内部空间。设计尊重工业遗存的历史原真性,延续首钢老工业区的历史文脉,通过新与旧的碰撞、功能与形式的互动,使场所蕴含诗意和张力得以呈现。它曾经是首钢生产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个工艺节点,今天则是城市更新与老工业区复兴的一次生动实践 。


《景德镇“陶溪川”工业遗产展示区博物馆、美术馆保护改造设计》


2019-2020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获奖项目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张  杰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


报告强调工业遗产改造既要保护有形要素、又要保护无形要素。在陶溪川博物馆、美术馆改造设计中有形要素为两栋不同年代建造的烧炼厂房、一处漏斗塔、与烧炼相关的独特历史记忆载体。美术馆是80年代烧炼厂房,博物馆是50年代烧炼厂房,厂房本身有独特的外形、坡屋顶形式以及屋架、牛腿柱、红砖外墙、烟道等。无形要素为长时间段瓷业与人的密切关系、工业技术流程、工厂办社会、市民的身份认同感等。对旧厂房的设计措施包括保护结构加固,外观修缮和性能提升,美术馆的立面将白瓷砖更新为唤起市民记忆的窑砖材质,利用地下空间和夹层空间增加面积等。


专家点评

2019-2020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获奖项目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19-2020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获奖项目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19-2020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获奖项目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点评专家:王凯、杭侃、陈薇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认为无论是理念还是设计手法,上述三个项目都是成功案例,有几个共同特点:均是对历史与历史环境的尊重以及历史元素和现代功能相融合的设计。具体来说,第一个案例平遥电影宫虽然是建筑单体设计改造,但是历史环境场地条件分析全面系统,从设计上提出的克制性的干预在做法方面相当出色,是平遥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产业的一个触媒,促进了整个平遥老城文化产业的发展。第二个案例 “仓阁”的设计体现了对工业历史的尊重和新旧共生。第三个案例“陶溪川”项目更加全面和系统,他谈到三点深刻的印象,一是项目对陶瓷文化历史的系统梳理和展示,对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不同时期的陶瓷的生产进行了完整系统的展示;二是历史建筑改造和城市生活的结合,设计中一些公共场所的文化演艺活动,不仅体现了工业遗产改造,更重要的是与城市生活相结合,是历史文化激活现代城市生活的很好示范;三是建筑本身的改造也有很多创新。


北京大学考古与文博学院杭侃教授认为三个工业遗产案例的分享对大同废弃厂矿的利用起到积极的启示。三个项目体现出的微改造、有序改造代替了过去大拆大建的手段是社会和技术的进步。很多项目都体现了思想和做法上的创新创造,如何把大量案例上升到学理层面,需要进一步探讨。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陈薇教授认为,以上三个项目体现了以工业建筑为代表的既有建筑改造,做得非常出色。她用“转型”、“难度”、“共存”三个关键词对项目进行评价。第一个关键词“转型”,三个项目都应对了国家在深度发展转型阶段带来的城市工业建筑遗产利用的转型,建筑功能的转型将影响未来的社会发展。第二个关健词“难度”,三个项目不仅仅涉及到历史建筑的改造设计难度,还涉及到街区、社会的营难度。在改造过程中如何保持建筑结构原有的属性和品位特色并满足安全加固需求之间也存在难度。第三个关健词“共存”,三个项目都体现了多方面共存,平遥电影项目中提到的平战结合,景德镇项目中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共存等。


2019-2020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获奖项目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学术研讨(历史环境类)


《历史的敬畏,复兴的起点》


2019-2020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获奖项目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薄宏涛  

杭州中联筑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报告基于首钢西十冬奥广场项目展开,报告指出首钢是一家百年企业,那个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就意味着民族重工业的崛起。随着北京市版图不断发展扩张,首钢与北京市原本较为疏远的空间关系逐渐变得“暧昧”,而首钢老厂区也随着北京市产业转型而衰败。此时原本城市边缘地带的首钢厂区就会直面一个崭新的城市发展机遇,作为一种“时代召唤”下推动的城市更新探索,展现了首钢这样一家百年企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扮演的不同的城市角色。薄宏涛及其团队希望用一种“敬畏”历史的方式,忠实保留、谨慎加建,梳理和顺应原有厂区的样貌,通过更新的方式来呈现出首钢产业功能和城市职能的转换,表达了一种对于工业文化有机传承的责任和意识。


《根源与创造》

2019-2020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获奖项目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朱  锫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


报告基于景德镇御窑博物馆项目展开,指出御窑博物馆项目的核心思想是根源与创造,意指景德镇城市中的一种血缘关系:在窑炉、做瓷和当地人之间,因建窑做瓷而产生的一种紧密关系。其中文化根源就是你如何去抽象一个陶瓷的博物馆,要问陶瓷从哪儿来,从窑炉里来,他就这么多,他永远不会太大当然也永远不会太小,这种形式、这种劳作、这种形式,以及陶瓷还有人,就变的很重要,所以说最初的想法就试图把窑的原形变成建筑的形式,当然也是结构的形式。当地传统院落的空间格局像一个烟囱,起到很好的通风作用,像风的隧道。御窑博物馆空间塑造也深深受到了这样的启发,南北向的拱形结构使得夏季主导风一贯而入,尊重场所肌理与气候环境的关系,将空间与人、风和阳光带入到御窑博物馆内部。御窑博物馆通过传统技艺延续了建筑与环境、与城市,窑炉与历史、与人之间的一种根源上的血缘关系。


《锚固与游离——杨树浦电厂遗迹公园》


2019-2020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获奖项目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章  明  

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景观系主任


报告强调,杨树浦电厂遗迹公园的核心营造理念是“向史而新”。所谓的“向史而新”是既能眷顾历史又能映射当下,展望未来。杨树浦电厂在停产后走向生态化改造和艺术化改造的历程,在项目构思时提出了“叠合原真”的理念,保留肉眼所见不同时期的空间特征,同时塑造开敞的公共活动空间。将原有重污染的燃煤电厂空间变成可持续发展、生态友好的公共空间。将工业遗存改造再利用,挖掘场地的要素,挖掘新的功能和意义,通过“有限介入,低冲击”的景观适应性的营造,从“重污染”到生态共享的升华转变。向史而新、眷顾过去、映射当下、展望未来,把旧工厂变成一个时空叠合、环境友好、功能现代化的开放共享滨水区。


专家点评

2019-2020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获奖项目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19-2020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获奖项目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19-2020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获奖项目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点评专家:伍江、刘松茯、鞠德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伍江认为,把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工业空间、工业设施功能重组结合起来,是我们中国建筑界的一个大好机遇,也是一个挑战。通过将工业厂区这样一个城市消极空间进行改造,在新的环境、新的功能下展现其价值,更好地保护利用工业遗产,意义重大。同时,工业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不仅仅是将其富有特色的空间特征加以展示,更应着重展现出工业生产中精密复杂的生产工艺和流程,凸显工业遗产原有的功能属性。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刘松茯教授认为将大型工业的厂房、遗址塑造成为城市的生活单位,是非常有价值的。对历史的敬畏,对历史元素保留传承,对工艺流程的保护,以新的元素进行叠加升华,解决保护与传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也非常有价值的。他也希望未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有更好的作品。对历史遗迹、工业遗产或是街道景观,在充分保护的前提下,选取更适宜、富有创新想法的传承与展示手段。


中国城市规和设计研究院名城所所长鞠德东指出,要从态度、手法和实施三个层面区理解历史环境类的项目。对此类项目要怀有敬畏的工作态度,不仅仅是“贴标签”,而是要将历史展示出的文化内涵进行充分表达。通过创新性的技艺和手法表达历史,处理好历史文化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在实施层面,激活空间与城市、与居民之间的关系。上述三个项目中都充分展现了对历史的敬畏,对空间塑造的技巧和手法,以及营造居民与城市和谐关系的实施手段。



2019-2020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获奖项目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会议总结


2019-2020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获奖项目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吕  舟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研讨会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吕舟总结。


他指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奖奖项的公布和这次学术研讨传达了一个清晰的信息,那就是在面临新的高质量发展和新型城市化建设过程当中,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的方向到底是什么,哪些是值得推广的实践,怎样在我们今天的历史环境当中创造出联系历史、面向未来的新的建筑作品。今天研讨会上介绍项目的既有当地的政府、业主,也有设计单位,这是我们系列推广活动的开始,也希望将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结合这些优秀的案例开展一些现场的推广活动和讨论。


最后,希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能够得到个更多设计单位的响应,得到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和理解,促进更多这样的优秀项目落地。


至此,会议圆满结束。



丨撰稿:中规院名城所兰伟杰、张子涵、闫江东、王丽、杨宇豪、韩晓璐.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2019-2020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获奖项目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