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规划小课|“千年瓷都”:将文化传承创新贯穿始终

规划小课|“千年瓷都”:将文化传承创新贯穿始终

江西省景德镇在城市体检评估中积极对接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发展要求,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坚实基础——

“千年瓷都”:将文化传承创新贯穿始终

景德镇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作为享誉世界的瓷都,江西省景德镇市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以产业入选的孤例。2019年,景德镇获批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城市发展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
在城市体检评估中,景德镇坚定文化自信,对接试验区发展要求,将文化传承创新主题贯穿于城市评估全过程,利用多源数据进行多维比对分析,对景德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情况进行客观评估,为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了坚实基础。

贯穿传承创新主题,
创新实现精准评估

聚焦国家使命,构建特色评估指标体系。景德镇对标试验区实施方案提出的三大定位(建设国家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基地、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陶瓷文化交流合作交易中心),以及建设世界陶瓷文化中心城市和新型人文城市两大目标,在评估指南的基本评估指标基础上,将文化与安全、创新、开放、共享等评估维度相融合,围绕“文化保护—文化创新—文化交流—文化设施”增设监测评估指标,构建文化空间的全要素调查监测体系。
多维比对分析,综合判断开发保护水平。城市体检评估避免就景德镇谈景德镇,设置多维比对对象。横向考虑景德镇地处长江中游丘陵地区,在生态环境、土地利用等指标方面重点对比周边自然地理环境相近的四省九市;在社会经济、文化交往、城市品质等指标方面,重点对比欧洲文化之都、国际旅游度假城市。纵向尽可能收集分析历年连续数据,分析各指标的变化趋势;评估规划目标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和原因,为后续规划编制提供依据和借鉴。
多源数据校核,精准刻画城市画像。基于“三调”初步成果、各职能部门统计数据和居民问卷调查,景德镇城市体检评估整合手机信令、POI、夜间灯光等多源数据,精准刻画城市对外联系特征、居民通勤行为及职住空间分布特征,识别需要进行开发强度控制、优化功能布局的地区,精准测度教育、医疗、体育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空间服务能力,为后续织补完善相关设施提供参考依据。
此外,景德镇城市体检评估基于GIS平台,对部分指标计算过程进行编程,提高运算效率,为后续的年度评估提供自动化和标准化基础。

生态本底持续优化,
“瓷都”发展空间巨大

景德镇位于赣东北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属于典型的河谷丘陵地区。近年来,景德镇生态本底持续优化,全市森林覆盖率呈持续增长态势,2018年达65.39%,高出江西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陆地水域和湿地面积增加5.84平方千米,Ⅰ~Ⅲ类水质断面和饮用水水源地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空气质量指数(AQI)居全省首位。
以“千年瓷都”闻名于世的景德镇, 2018年入境旅游人次占旅游总人次比例在省内仅次于九江(庐山),但国际交流平台数量少、影响力低,不利于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
景德镇城区老旧陶瓷厂厂房遗存较多,工业文化保护也是景德镇文化遗存保护的重要特色,目前有国家工业遗产3处。文化资源总体分布呈现全域广布、局部集中的特征,保护相对较好,但在活化利用方面则存在重城区,轻市域等问题,浮梁北部村落、东河流域资源活化利用程度较低。
目前,景德镇科学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和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均为全省第二。全市共拥有普通高等学校5所(均集中在陶瓷工程和设计领域),陶瓷领域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以上众创空间4处。陶瓷相关创新空间丰富多元,形成了“设计-原料-制胚-烧制-绘制”完整的细分环节和市场,功能混合特点明显,陶瓷生产与展示、销售、生产、教育空间高度融合,陶溪川、三宝村等已经成为景德镇“地标”空间。但是创新转化能力有限,陶瓷企业占全市高新企业相关总数的22%,而且以小微企业为主,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不足10%,利润占比不足8%。
城乡发展方面,景德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6.94%,长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10个百分点。城镇、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居全省第3位和第4位。2014年~2018年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差值不断减少,表明景德镇已经进入了人口回流期,城市具备较强吸引力。与此同时,景德镇城市公共服务和公园绿地建设存在短板,宜居水平有待提升。

聚焦文化保护创新,
建设新型人文城市

探索划定文化保护控制线。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将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控制范围纳入控制线内。根据文化发展要求,逐步增补保护对象,拓展文化保护范围。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在市域规划分区中增设文化分区,有序引导市域文化资源活化利用。
探索陶瓷文化创新空间利用模式。顺应陶瓷创新链条及其相应空间需求规律,合理优化陶瓷文化创新空间资源配置,探索与城市密切结合、无边界、功能高度复合、以存量空间为主的陶瓷空间布局模式和土地利用政策。
衔接试验区国际陶瓷文化交流合作交易中心建设。在国土空间规划中为机场、高铁等重大区域交通设施和交通廊道、国际交流平台以及国际贸易平台预留空间保障。
提升城区文化特色和宜居品质。以试验区2035年建设新型人文城市为目标,面向本地居民、“景漂”、游客的需求,补足城市公共服务短板,优化文化休闲、体育健身等空间布局。
完善文化设施分类体系。探索具有景德镇特色、覆盖全市范围的市-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升城乡文化活力。
为多场景自然资源应用提供智能决策支撑。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等对接,为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等提供数据支撑和技术保障。


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在看”

规划小课|“千年瓷都”:将文化传承创新贯穿始终


本文由中国自然资源报社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独家编辑。未经授权,谢绝媒体(包括公众号)转载。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i自然投稿邮箱:izrqmt@126.com。电话:010-68024627。

i自然全媒体



编辑:吴琼

审核:兰圣伟

审签:赵晓涛

规划小课|“千年瓷都”:将文化传承创新贯穿始终
规划小课|“千年瓷都”:将文化传承创新贯穿始终
规划小课|“千年瓷都”:将文化传承创新贯穿始终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规划小课|“千年瓷都”:将文化传承创新贯穿始终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