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Open Access】探索构建乡村“画意”审美空间

【文章编号】1002-1329(2019)11-0120-08
【中图分类号】TU982.29;J2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819/cpr20191114a
【作者简介】
姚亦锋,男,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园林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委员。
* 2016教育部社科基金:基于山水画视角的乡村景观格局构建(16YJA760047)。

精彩导读


【摘要】乡村景观审美的深层次观念是人地关系,而非表层的“好看”,深刻地联系着人类可持续发展方向。中国传统乡村与山水画意境同脉同源,乡村审美空间有对应山水画的特质、结构和哲学目标,具有含蓄淡雅的美学风格,历史源远流长。本文以山水画作为基点审视乡村景观的诗意栖居结构体系,分析乡村审美多尺度空间的关系以及脉络过程。现代中国大规模快速城市化发展,许多乡村传统的审美空间面临解构和重构,传统人文理念丧失。中国山水画是探索乡村审美传统以及现代空间构建的重要途径,希望以艺术的视角规划实现地区人类与自然景观的和谐,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深远运行。
【关键词】传统乡村;山水画;审美空间;景观格局;人地关系

EXPLOR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AESTHETIC SPACE WITH “ARTISTIC CONCEPTION” IN RURAL AREAS


ABSTRACT:Rural landscape aesthetics is the spatial manifest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concept of man-land relationship, which is deeply related to the direc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ountryside and landscape painting are homologous, and the aesthetic space of countrysid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structure and philosophical origin of corresponding landscape painting.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ural aesthetic space structure system from a perspective composed of the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multi-level, multi-perspective, and multi-source collection; it uses landscape painting as the basis to examine the poetic habitation of rural landscape,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aesthetic space at different scales and the context formation process. The aesthetic realm of the traditional rural reserved and elegant charm reflects the humanistic spirit, ethics and aesthetic value formed in Chinese history. This style has a long history of stability and continuity in the Han cultural region. Along with modern China’s large-scale rapi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chaos appear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rural aesthetic space. In addition, due to the impact of wester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and the loss of traditional humanistic concept, the local symbols and the traditional meaning contained in rural aesthetic space are constantly deconstructed and reconstructed.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ethod of constructing rural aesthetic space, realizing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al landscape, and maintaining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traditional villages; landscape painting; aesthetic space; landscape pattern; man-land relationship

现代“美丽乡村”理想目标和实现途径是什么?本文探索基于山水画空间分析,构建反映乡村景观审美目标的图像,试图作为标定乡村景观规划以及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指标,进而探索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中国乡村含蓄淡雅的审美风格,在汉族文化区域内传承有数千年[1],显现出儒家和道家哲学的人地关系文化理念。近几十年中国乡村面临着西方化和全球化的多元文化思潮冲击[2],现代中国乡村空间大范围的传统景观褪化以至消逝。乡村民宅大量运用的彩色马赛克贴墙、现代建筑玻璃幕墙、甚至还有古希腊爱奥尼克柱子、古地中海风格楼台等,景观审美肤浅而缺少传统根基。同时乡镇建设开山填河,多强调空间的实用经济效益。

海德格尔言:“只有理解了人类的生存本质,才能理解人类的生存空间”[3]。人类生存的本质在于深度把握人地关系矛盾,乡村审美空间是整体的表层感觉,映射出人地关系本质的取向价值。笔者在此尝试提出山水画对映乡村空间构成的研究,是对于乡村审美目标和评价体系建设有益的探索。


1

 乡村审美空间与山水画本质认识

现代大规模乡村改造建设,为的是现代人的使用功能,但是这只是表层显现,持续“生存”是深层问题。中国山水画追寻的“天人合一”境界,正是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永久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乡村人地关系最深刻的生存本质。

西方景观绘画称作“风景画(landscape painting)”,中国景观绘画称作“山水画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虽然都是对于地理景观审美的艺术描绘,但是各自哲理立意以及风格却迥然不同。西方风景画追求华丽绚烂,崇高凝重,把自然风景理解成科学的透视空间。而中国山水画追求平淡素雅,意蕴隽永,画面写意,意境无限,就像是山间清风。

乡村空间是由人类社会农业生产活动构成,其中有使用功能、文化内涵和美学表征,其审美空间的显现虽然是非实用功能,但实质上是人与自然多方面和谐统一的显现,是人地关系的伦理观表示。这是现代人地关系研究中的重要部分。

中国许多村镇具有数千年的历史传统以及深厚的人地关系文化积淀,按特有的发展模式形成村镇建筑、农业田园与自然山水有机融合的乡村景观。古代乡村淡雅含蓄的审美风格与山水画同源同脉[4],空间品质“气韵生动”。曾经因而被誉为中华最具有魅力价值的独特景观区域之一。例如,苏南乡村就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清新素雅风格。

国内有学者提出现代乡村景观可居度、可达度、相容度、敏感度、美景度的评价指标体系[5],还有探讨识别传统乡村文化基因进而开展景观传承保护的[6]。现代景观研究关于城镇和乡村注重的是“格局、过程与尺度”[7],从而更深刻地把控景观肌理,优化区域内各要素组合的景观格局。在文化地理学语境里,乡村审美空间是人地关系作用的文化积淀表现。在哲学认识论看来,乡村审美空间是通过人类的社会实践的景观总体感受[8]。

绘画艺术描写地理景观是人类另外一种认识自然界的方式,是以直觉审美和悟性体验而抽象写意创作在图幅内。这不同于地理科学研究,需要科学的现场数据,缜密的逻辑推理;也不同于工程规划设计,需要严格的制图规范。绘画思维对于地理景观的美学认识和艺术创造,是现代计算机无法取代的工作,也是现代景观规划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乡村景观规划工作中,思维最初的原点是“图像式”构思,而不是数据定位。深层次审美理念,是创作者对于美学印象体验而进行的最初写意景观,审美品位高雅或者庸俗低下,在此确定,并会在以后表层面显示出来;继而有场地文化和科学的分析,再有地理科学技术地域数据分析研究,最直接表面层显示是国家设计规范的应用。

中国传统山水画理论及其方法实践,曾经运用于古代私人庭院设计[9],从而创造出优美的“园林”景观。基本手法是:以建筑庭院为框架,以山石、植物为建构素材,以绘画艺术为构图手法,以文化“写意”其空间景观,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庭院景观。显示出“写意自然”的艺术风格。但这些都是小范围和小规模的。如何探究扩展其审美理念和手法,创造新的规划设计理论,在更广大尺度范围内实现“诗情画意”,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现代中国正在经历大规模的快速城市化发展,大量传统乡村空间形态正在迅速解构和重构[10]。在此探索乡村“画意”空间的源流过程,研究其内涵、品质、特色结构特征,具有迫切而又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传统乡村“画意”空间特质

中国传统审美价值观的哲学源头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道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逐渐有“画意”乡村韵味。其审美风格是:建筑以黑白颜色为基调,青砖粉墙灰瓦;优雅平缓的构图,素雅淡泊的形态,含蓄隐约,不求花哨艳丽。树木景观保持自然姿态,周围山河保持环境的自然本色。

中国这种传统乡村的审美空间具有3种境界:第一是“生境”,建立生活的空间,具有遮风挡雨的人类生存生活环境,而且还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第二是“画境”,构建如画的空间,这里是指中国式的山水画构图,追求素雅、隐逸和含蓄的画面风格;第三是“意境”,产生诗意感情的空间,以艺术手法表达对于社会和自然的理想境界。乡村多是以儒道哲学为基础的含蓄淡泊趣味,建设人地关系永续和谐的景观,儒雅形态的“意义延伸”指向“天人合一”的目标。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直观形象表现。追求淡泊优雅而又意远深幽的风景画面,景观的意境表现有“听雨”、“暗香”、“微花”、“空旷”、“冷月”、“和风”、“枯树”、“扁舟”等等[11],而境界最深处是“道”,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画家以笔触达到“道法自然”的境界,进入永恒的人与自然的融合统一,画面写意无限“意境”。

关于中国绘画“意境”其起源和发展,以及其美学内涵,概括分析如下:魏晋六朝时期形成“清新”风格,此非宇宙生成的角度,乃为本体追求的一种表现,自然平淡、超逸旷远、简约通达,不求造作华丽。晚唐时期形成“意境”风格,内涵乃专指一种意在言外之美,形态属于优美淡雅。其表现曲折含蓄,就其同哲学认识关系而言,与老庄的有与无、虚与实有关系,与儒家的易之象、意有关。宋朝时期形成“韵味”风格,它的色味为淡泊含蓄,寓意深长,是一种超然自得,高风绝尘的含蓄之美,笔简而意足,韵贵隽永。

中国这种审美风格其内涵的形成,从表层到深层,是经历了多样性矛盾碰撞之后,汇集、沉淀、积累、演化等等数千年的探索过程。这种淡泊韵味的美学文化模式反映出区域人地关系的伦理观,也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

虽然在中国辽阔的地域范围内,地理景观差异多样,社会经历多次改朝换代,但是数千年来在汉民族文化范围内的乡村,都保持着稳定的“中国式”审美模式(图1)。

【Open Access】探索构建乡村“画意”审美空间

▲ 图1  中国传统哲学、乡村美学风格和山水画意境关系示意

Fig.1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rural aesthetic style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of landscape paintings

古希腊自然审美观与此相反,亚里士多德有言:“美的主要是形式秩序、匀称与明确”[12]。景观设计追求中轴对称,以人造几何形态的严谨秩序作为审美标准,绿化树木修剪为几何形态,景观建筑大多色彩斑斓。


3

 乡村“画意”空间结构以及营建理念

人类文明出现之前,地理原初空间本性是自然界原生景观。后来由于人类活动以及文明痕迹叠加,地理空间逐渐演绎构成人类文化寓意概念:故乡、家园、风景、遗址、故居等文化景观,也构成了乡村空间的地理生存和文化生活的属性。这些表现在多空间“模式”演替历史过程中,逐渐在人的认知观念里积淀形成“景观”多维视角、多元价值和多层次的深度结构空间。

以地理空间视角分析,乡村景观空间的形成不仅是单体本身。基于地理区域地带,乡村审美风格是“群体”发生的,有成片的地带特征。这里从区域、镇域、乡镇区3个尺度空间认识乡村的审美空间结构。

(1) 区域空间。是指跨越多个城镇的大尺度地理范围,语汇有“村镇群”、“村镇带”、“片区”、“城镇体系”。例如江苏省历史上沿太湖、淮河、大运河形成城镇带,各有其传统景观风格。

区域自然景观形态延伸在大尺度范围内,应该保持山脉水系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老子哲学有:“道法自然”。郭熙《林泉高致》山水画构图:“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13]”。

现代科技手段探测景观空间,是在大尺度地理区域内,以航拍和遥感图像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式识别区域范围内城镇、森林、道路和农田的景观空间结构。探求定性定量的景观生态结构和最佳空间韵律,应对于人们的感知形成景观审美空间评价。强调景观规划尊重大自然的原生面貌和自然生命形式的基本特征,这点与中国传统有共识之处。

(2) 镇域空间。在此理解为景观中尺度空间,语汇有“家园”、“乡村”、“田园”。江苏省乡镇域面积大约100km2。在此范围空间内,有成片农田、水塘和自然林地。以山水画构图原则,应该保持连续乡间农田景观,乡舍建筑体雅半隐,点缀景中。元朝白朴《天净沙·秋》中有诗句,描绘乡村田野:“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3) 乡镇区空间。在此理解为小尺度空间,语汇有“街巷”、“场所”、“民居”。江苏省一般镇区面积大约2~3km2,乡村面积0.2~0.5km2。在此范围内是成片集中的住宅,传统乡村建筑以封闭空间居住,另外设计庭院或者天井沟通外部自然风景,而建筑门和窗也能够成为融合自然风景的通道,甚至成为表达风景画的画框。远处“青山隐隐水迢迢”,而近处窗前三五枝竹竿,清风雅韵,进而有“松竹梅岁寒三友”的文化寓意。

乡村这种审美景观影响是在多尺度空间内进行的。笔者在此提炼出区域、镇域、乡镇区3个尺度空间的联系嵌套式的结构,构建乡村相对完整的审美空间体系。

再来看看山水画画幅空间分析。

金陵八家之一的吴宏(1615-1680),他的绘画作品“拓溪草堂图(160.5cm×79.9cm)(图2)”,其场景地位于江苏省苏中宝应县范集镇区域,白马湖东岸。

【Open Access】探索构建乡村“画意”审美空间

▲ 图2  “拓溪草堂图”以及画意空间分析

Fig.2 The painting titled “A Grass Hall beside Tuo Stream” and spatial analysis of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the painting

分析这幅画的“画意”空间生成结构如下:

(1) 一条蜿蜒伸展的河流通往远方,看起来似乎源远流长,意犹未尽。形成水流灵动空间;

(2) 画幅内留有较大面积的虚空,是连接水域或者连接云雾。此为留白空间;

(3) 山峦、乡村、树林等等,多层叠嶂形成前景、中景和远景,空间有连绵不绝之感觉。此为连续空间;

(4) 远处有两三人,在画中占很小比例,完全融合在风景之中。自然景观与人居融合,而非杳无人烟的景观。形成人居空间;

(5) 点题诗句喻示出文化“意境”,景观在画幅之外似乎继续在延伸。形成了“意境”伸展空间。


4

 探索山水画映射乡村景观空间的途径

通过分析、提炼、对比乡村实体景观与山水画创作尺幅空间,探究其关于人地关系的意识、理念,以及景观审美认识各层次结构的逻辑关系,各自空间组成动因有相互对应关系,在此形成乡村景观格局空间与山水画“境界”问题对比的辩证观(表1)。

【Open Access】探索构建乡村“画意”审美空间

表1  乡村景观空间与山水画景观对比

Tab.1 Comparison of rural landscape space and landscape painting

在表现手法方面,规划从场地数据收集,研究分析,再到四维科学布局;山水画在二维画面内构图写意,创建“生境”和“画境”的图面效应,引申“意境”诗情的美学境界。二者各自表层显现有差异,但是相互内在元素有映射,构成命题的绘画符号与构成现实景观的要素具有同样的逻辑结构。

在景观空间结构方面,乡村景观元素以农田、村镇斑块以及河流廊道等,构建景观网络和格局环境;山水画以笔墨点线,写意创造虚实气韵,显现具有自然审美趣味的、体现人地和谐关系的空间布局。

在景观效应方面,地理学研究乡村景观关注“斑块、廊道、基质、格局”,城市规划研究景观关注“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皆在于强调人居环境的生态效应;而山水画追寻的“画境”、“意境”是乡村景观规划时应该考虑的高雅审美理想。

在哲学目标方面,乡村景观规划以自然唯物辩证法观念,注重人类实用功能;山水画以儒家和道家的哲学观描绘景观,而现代乡村景观追求的是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目标。


5

 山水画构建乡村审美空间方法探索

艺术家创造的绘画空间、意境空间与乡村现实空间相对映,显然有差异之处。可是,山水画元素形态映射着乡村景观的特征机理,山水画以描绘、写意、表现和隐喻暗示空间里的人类社会意义,形成“意境”和“韵味”,这也是美丽乡村需要构建的最高境界。

以现代社会地理学和空间哲学出发,把乡村生活的物理空间关系投射在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中,在空间中固化,形成特定的审美空间特征。通过抽象推理过程建立的理论来研究空间表象之下的隐喻、象征、寓意。绘画通过自己的假设和语汇改变和创造世界,理解支撑的话语是“文化的分析”,解析产生“意境”的空间结构。

现实的乡村景观形态纷繁多样,是不可能用尺幅山水画简单直接进行精确拟合的。本文探究山水画元素结构、空间构图和意向肌理,相映于乡村景观格局要素的“图式联系”。深入分析山水画“意境空间”与乡村景观区域差异性,挖掘美学意义以及可能的映射景观效应(图3)。

【Open Access】探索构建乡村“画意”审美空间

▲ 图3  “画意”乡村景观构建思路

Fig.3 Thoughts of construction of rural landscape with “artistic conception”

(1) 静态小尺度空间

山水画显示的是二维尺幅空间,是有边界的风景构图;人静态站立观赏,而且保持一定距离察看。现实乡村景观是无限延伸的三维空间,游人可以步行进入。单个绘画构图空间对映营造单个小尺度场地。这是点状景观构建。

例如(清)龚贤《画诀》关于小尺度范围内园林树从设计:“一株独立者,其树必作态,下覆式居多。二株一丛,必一俯一仰,一欹一直。三树一丛,第一株为主树,第二树三树为客树。…… 三株或四株一丛,一树二树相近,则三树四树必稍远,谓之破式。……六树一丛,大丛九树,小丛三树,六树中丛也。六树六色叶子,不可雷同。无叶谓之寒林,数点谓之初冬,叶稀谓之深秋,一遍点谓之秋林,积墨谓之茂林,小点著于树杪谓之春林[14]”。

(2) 延伸的空间“维度”

山水画以艺术表达显示“画外音”的“境界”,这第三维空间是感受的空间。现实场地景观由时间轴线形成第四维空间,人动态游历进入其间,感受而观赏。

选择单一游行线路或者组群空间,以多个场地可以营造多个连续递进的绘画构图空间。从而在现实景观形成序列“画意”。从场地纵向深度轴线和时间维度轴线的游历,可以获得绘画艺术表达的隐喻文化“境界”。这是线状景观构建。

(3) 景观多功能层面解析与审美空间模型模拟建构

现实乡村整体景观空间具有多功能的格局,建立直观空间模型模拟多种尺度地理范围内乡村景观。山脉河流地理景观,农田生态景观,历史遗址景观,建筑村落景观等等,还有交通体系,生产体系,生活体系等等。解析每层可能建立的美术构图、文化寓意和艺术境界,特别是探讨审美与实用格局的矛盾冲突之处,探求解决途径和模式。保持交通、生产、生活等多功能格局特征,形成整体景观面状的审美空间配置。

(4) 规划图对映山水画的模拟建构

航拍图、遥感图或者地图,由此基础制成的规划图,对比对照山水画图之间关系,各自有着不同的符号属性,存在“非对称性”联系态势。规划图是“实指”符号,绘画是“虚指”符号,二者共享“乡村景观”实体文本。规划制图以明确空间的实用格局,而绘画以示空间的审美“境界”目标。在“图与画对映”的情势下,画超越了图的局限,绘画藉此可以得到更高层次运用。就像山水画中的题诗那样,诗句文字往往是对画意的引申升华。

以绘画理论视角,使得绘画图像“意境”作为审美理想景观,模拟多层次优化规划图的空间。

(5) 多尺度的时间与空间嵌套结构整体

时空变化是景观变化的内部最基本驱动力,是连续性的社会创造。空间与时间的尺度属性在一定范围内相互联系,成为一个嵌套式的结构整体。用时间映射或者时刻函数描述景观空间运动,勾画出时空应对景观的格局和过程特性,可以对景观空间作触及核心的研究。在时间多尺度延伸过程中,多尺度乡村空间对映山水画空间,各自内在结构元素与关系相互转换。探究乡村画意空间的格局、过程和构成韵律。在深化抽象解析之后,研究多尺度嵌套结构的纯粹体建构。

如此,以抽象空间结构体的美学意境,建构运用于千姿百态的乡村实体景观之中。 


6

 乡村景观规划案例

6.1  东山镇现状

太湖流域历史源远流长,有一系列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数千年来以儒道哲学为基础建设的“画意”乡村群,形成了淡雅秀丽的风景。

苏州吴中区东山镇,位于太湖东部,呈半岛形状凸入太湖中央,古称该镇为“洞庭东山”。全镇总面积96.6km2,地表起伏成“一”字型连绵丘陵山岗,三面环绕湖水。山岗种植大面积自然混交林,其中多为经济果林。山下地形平缓,含许多大小形态各异的水库和水塘,培育有千年的水稻田。

大约在公元前500多年,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征服越国之后,在此建立“宫苑”,曾携带美女西施一起赏月、赏太湖风景。这里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早期园林萌芽地。

根据地方志记载,该镇有新石器村落考古遗址,具有4千年人地关系的积淀传统。此地在唐朝开始有集镇建制,现在还保存有较为完整的明清建筑群街区。是太湖风景名胜区十三大景区之一,也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6.2 “画意”空间规划探索

以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布局思维试探规划建设这一带的画意空间。以明朝画家王翚《杏花村雨》为蓝本,分析其空间构图,并运用于乡村景观规划(图4)。这幅画原本就是描绘的太湖流域的乡村风景,湖岸线蜿蜒通往远方,中景是人居乡村,周围是树林,有林间小路和小桥,远处山峦,更远处是虚空天际。整体画面氛围安详宁静。

【Open Access】探索构建乡村“画意”审美空间

▲ 图4  乡村实体空间、山水画以及规划图对映的模拟建构

Fig.4 Simulation of spatial correspondence between rural physical space, landscape painting, and planning graph

 (1) 生境规划

以山脉线、湖岸线为两条主要构图脉络,人居城镇为文化核心空间,远处山峦水面为眺望“意境”。

在区域大尺度空间范围内,保持地理原属性很重要,地理空间留存的传统基本要素是重要的景观解读文本,识别并且理解这一带地理景观是规划先期重要工作。尽可能地保存这一带的连绵山岗,保存太湖自然岸线,保存原有地貌连绵起伏的轮廓线,这是景观文化传承的空间基础,从而保存城镇群的文化生态景观(图5)。

【Open Access】探索构建乡村“画意”审美空间

▲ 图5  东山镇“画意”景观规划示意

Fig.5 Landscape planning with “artistic conception” in Dongshan Town

林地、养殖业水塘和千年农田,构建形成农业品质的景观生态格局,这既是农业经济生产网络,也是生命生存的景观纽带。现代城市化建设活动的肆意挖掘山体以及断绝山脉行为,是对于地理“风水”格局的严重毁灭。

(2) 画境规划

在山岗、水湾凸出部、田园端顶等开阔空间处设立景观眺望点,建立大尺度空间的视觉观赏区域(图5)。在大尺度区域空间内建立“眺望”、“远望”视域认知体系,观赏自然蜿蜒岸线和连绵起伏山峦形成的多重空间。绿化顺延山脉水系布局,采用自然群落式,切忌几何网络形式,也不宜建设横平竖直的道路网。

此地村镇历史景观,是数千年长期积累形成的,具有文物价值。辨析城乡起源之初的本色格局,在乡村建筑小尺度范围内,设计应该蕴含自然审美观念,回归传承中国民居的素雅含蓄特色。

保护镇区内明清建筑历史形态,探明乡镇历史文化空间。保存狭窄街道和青石板路面,还有村外弯曲的小路,掩映在树林和岩石之间,延伸构成画意景观图。

(3) 意境规划

以古镇为物质文化核心,文物古迹为历史显现,以悠久的吴越文化,特别是吴王夫差和西施传说为故事线索,营造意蕴深长的文化氛围,碑刻、题字、还有隐喻的符号,无一不叙述着这一带千年的历史故事。

在镇域范围内,保持地方生态原属性。在特色农田、水库、风景林地设立观赏区,建立中尺度空间的风景,构建农作物和生态农业特色的“诗情画意”的景观体系。在村入口处、山顶、水口、古迹点等景观节点,以绘画“构图”、“造型”、“图像”等手法设计景观。植物以“岁寒三友”松竹梅和“四君子”梅兰竹菊,形成诗意“韵味”的景观境界。

社会空间由各类人群组成,无尺度边界,具有更广阔更深刻的内涵,重要的是保持社会空间相互关系的和谐,以此确定乡村的发展规模和建设布局(图6~图7)。
【Open Access】探索构建乡村“画意”审美空间
【Open Access】探索构建乡村“画意”审美空间
▲ 图6  东山镇古街巷

Fig.6 Ancient streets and alleys in Dongshan Town

【Open Access】探索构建乡村“画意”审美空间
▲ 图7  山顶眺望东山镇村和太湖风景

Fig.7 Viewing Dongshan Town and Taihu Lake from the top of a mountain


7

 研究结论

乡村审美是对于人居环境以文化寓意的理解,其深层折射的是人与自然的本质关系。一个地区景观审美理念变迁深刻显示出人地关系结构的发展轨迹。现代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表层是现实的使用功能,深层本质是要解决永久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国山水画对于探索乡村景观审美经验是重要途径。

景观审美内涵的形成,存在有多方面的矛盾运动。在历史发展中,各个阶段空间特质留下印痕,历史上西方景观演变过程比较激烈,而中国历史上文化多源流发展汇集,形成的是一个静态稳定的审美现象,表现在绘画,也表现在传统乡村景观空间。

中国古代乡村传统审美风格是素雅淡泊,具有诗意的优雅,追求在地老天荒的岁月里人地永远和谐的内涵。这种审美空间有3个叠加层次:“生境、画境、意境”,有个人艺术感情,更多内容是人、社会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哲学诗意,常用“隐喻”、“借喻”艺术方式表达景观形体以外寓意。

乡村地方、生态文化和人地关系,是以时间空间构成的基本坐标,相互作用成形。乡村是由文化长期作用于自然空间而来的,人对于乡村的自然和地理空间,产生出深切敬重之情。现实中,这种感觉和意义在空间往往是一种“隐喻”,文学词汇里有“家乡”、“乡村”、“田园”。人类发展各种类型和模式文化以适应自然环境,乡村审美空间就是在各种环境背景和文化模式里滋生形成的。

山水画空间“意境”是乡村审美空间再生产与景观意义的延伸,对于现代城镇发展有重要的研究参考价值。山水画从构图到意境,对于乡村空间形成地方文化寓意,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局面有重要影响作用。

乡村是区域景观的基本单元,是历史上的“画”与“景”的渗透与融合。现代乡村演替与进化,面临建构与重构的关键时刻。本文以山水画“意境”视角探寻现代乡村审美的空间形态和结构,意在探索现代“画境”的美丽乡村景观格局。

参考文献

[1] 于民.中国美学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YU Min. History of Chinese Aesthetic Thought[M]. Shanghai: Fudan University Press,2010.

[2] 龙花楼. 论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J]. 地理学报,2013,68(8):1019-1028.

LONG Hualou.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ural Space Restructuring[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3,68(8): 1019-1028.

[3]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M]. 陈嘉映,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HEIDEGGER M. Being and Time[M]. CHEN Jiaying,trans.Beijing: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2012.

[4]  李泽厚.美的历程[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LI Zehou,The History of Beauty[M]. Beijing: Cultural Relics Publishing House,1981.

[5] 王云才,刘滨谊. 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 中国园林,2003(1):55-58.

WANG Yuncai,LIU Binyi. On Rural Landscape and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in China[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03(1):55-58.

[6] 刘沛林.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景观基因识别要素研究[J]. 地理学报,2010,65(12):1496-1506.

LIU Peilin. Study on Landscape Regionalization and Landscape Gene Identification Elements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in Chin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0,65(12): 1496-1506.

[7] FORMAN R T. Land Mosaics:The Ecology of Landscapes and Region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8] 童强. 空间哲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TONG Qiang. Philosophy of Space[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11.

[9] 计成. 园冶[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JI Cheng. On Garden[M].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1984.

[10] 何依. 四维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HE Yi. Four-Dimensional City[M].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2016.

[11] 宗白华. 意境[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Zong Baihua. Artistic Conception[M]. Beijing: Commercial Press,2011.

[12]  周宪. 20世纪西方美学[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ZHOU Xian. Western Aesthetics in the 20th Century[M]. 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1999.

[13] 郭煕. 林泉高致[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GUO Xi. Poem on Forest and Spring[M]. Shanghai:Shanghai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2010.

[14] 傅抱石. 中国绘画理论[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FU Baoshi. Chinese Painting Theory[M]. Nanjing: Jiangsu Education Press,2011.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Open Access】探索构建乡村“画意”审美空间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
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Open Access】探索构建乡村“画意”审美空间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Open Access】探索构建乡村“画意”审美空间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Open Access】探索构建乡村“画意”审美空间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