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空间的认识永无止境。“一种空间多大程度上可以被解读和解码?”这是列斐伏尔在本书的第一章提出的问题。列斐伏尔通过复杂的哲学思辨提出空间的三元辩证法,即“空间实践”“空间表象”与“表征性空间”,三位一体。跳出其深刻的哲学语境,针对规划工作所面对的空间,我有三方面深切的体会。
-
第一,空间是“存在”,“哪里有空间哪里就有存在”(尼采)。它具有不可穷尽性,无论我们的感知手段多么充分,都不足以“真实地”认识它、阐述它。我们通常对空间的描述,不过是“空间符码”,是理解空间、生产空间的方式。 -
第二,空间包含了各种社会关系,是“活生生的”。“每一个社会都生产出一个空间”,空间就是社会,并在社会的“世世代代地延续”中起到决定的作用,要通过“生命的再生产(家庭)”“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生产的社会关系的再生产”考察空间的作用,了解社会关系。适宜的社会空间不是瞬间就能完成的,空间既是社会的摇篮,也是社会的坟墓。 -
第三,空间“是一种支配手段、一种权力方式”,“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居于重要的支配地位”。“权力”出于各种理由将空间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抽象出来,赋予其“符码”,空间因此“充当了思想与行动的工具”,最终“符码”成为“制度”。有意思的是,空间里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各种社会关系并不一定(常常如此)按照“符码”而“存在”,甚至造成“空间混乱”。列斐伏尔认为,“从实践的观点看,空间‘符码’——也即一种实践和理论共用的语言,也是居住者、建筑师与科学家们共用的语言——的再造应被看作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作为规划从业者,必须始终保持对空间的敬畏之心,更加努力地去了解和理解空间,尤其要充分听取社会各方面对空间的理解和诉求,不能满足用既有的空间“符码”去解读空间、支配空间,避免无意或有意的“以偏概全”。
作者:张勤,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国际城市规划》杂志编委
延伸阅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际城市规划):编委直通车 | 探知空间生息的脉搏——读《空间的生产》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