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牛年
“i自然全媒体”喜摘两个国家级“硕果”
“i自然全媒体”作品《潜海巡航一万米》
入选2021中国正能量
“五个一百”网络精品评选
百篇精品网络正能量文字
“i自然全媒体”
入选2021年中国报业
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
对于正在媒体深度融合创新道路上
奋力探索的中国自然资源报社来说
这两份殊荣的获得
是肯定,是鼓舞
更是继续前行的动力
时间指针回拨到
2020年1月1日
这一天
作为中国自然资源报社重点建设的
媒体融合品牌“i自然全媒体”
以全新姿态亮相
两年来
“i自然全媒体”
面向全社会传递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在融合发展中不断探索突破创新
如今
“i自然全媒体”平台
总用户超过130万人
全网阅读量突破16亿次
推出了一大批形式多样
丰富多彩的新媒体原创产品
走出了一条行业类媒体的融合转型之路
创新+深度
坚持内容为王
推动融合发展,必须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面对媒体融合的发展大势,中国自然资源报社自我革命,积极推动媒体融合创新。
2020年伊始,中国自然资源报社着力打造“i自然”品牌,将旗下已有的公众号、网站、微博、百家号、抖音号等统一更名“i自然全媒体”,同时又注册强国号、B站、快手等多家新媒体账号,构建起内外融合、覆盖全网的“i自然全媒体”矩阵。

“八不准”宣传海报

“八不准”系列动画
“自然资源百年印记”作品在“i自然全媒体”微信公众号上首推后,学习强国平台、自然资源部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客户端等媒体迅速转载,并以专栏形式对系列报道予以连载,网络平台总阅读量超600万次。
《生生不息》及《生生“碳”息》系列作品

小切口、具象化、多角度、立体化的融媒体时代,“i自然全媒体”深入浅出讲故事,意味深长。
创新+速度
彰显新闻价值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而时效性则是新闻的价值所在,提高新闻传播的时效性,方可最大限度彰显新闻的传播价值。从清晨《每天一分钟,早知自然事》到深夜的时政要闻,从重大事件全方位实时报道到节庆日的创新创作,中国自然资源报社全体采编人员立足传统媒体根基,向全媒体转型,实施“先网后报”的全流程改造和7*24小时的传播体系,迅速发布全国自然资源领域新闻,努力做“了解自然资源”的主流新媒体平台。
2020年4月30日,自然资源部会同外交部、国家体育总局和西藏自治区政府组织的2020珠峰高程测量启动,“i自然全媒体”在微博、微信、网站第一时间开设话题、专栏,及时报道前方最新进展;微博与前线直播联动,与网友同步在线,微信当天推送回放,为错过的读者“订制服务”;《珠峰大本营早餐吃什么?》等短视频让人身临其境;三维视频、海报等多种产品回答了“为什么再测珠峰”“如何测量珠峰”等网友关心的热点问题;连载的《珠峰日记》,呈现了珠峰高程测量过程,让人们看到了测量队员和测量背后的故事……
2020珠峰高程测量作品
特别是在测量关键节点,“i自然全媒体”团队提前谋划,让内容“看上去就很新媒体”。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上珠峰峰顶仅几分钟后,“i自然全媒体”全平台便以“功成凌绝顶”的手绘+一句话新闻海报+三维回顾视频的形式发布了该消息,全网领先。从凌晨5点多持续到中午的7小时直播活动——“一起来见证登顶时刻!”更是引发强烈反响。
2020珠峰测量期间,“i自然全媒体”推出有影响力的直播
珠峰测量期间,“i自然全媒体”推出了14场直播、60个短视频、53篇日记以及数十篇有影响力的原创作品、现场图片等,仅微博单场直播观看量就超1700万人次,开设的微博话题#2020珠峰高程测量#阅读量超3亿。
创新+温度
走心引发共鸣
如何做出人民喜欢的作品?要靠“新意”,更靠“走心”。
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i自然全媒体”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策划了一场“走心”的跨越万里的直播连线活动。
2021年10月1日,“i自然全媒体”记者在位于北京的直播间里,与屏幕外的观众,一起遥望万里之外的南极,看中山站越冬队员在一片白色冰雪世界里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短短几十秒的升旗画面,让人热泪盈眶、热血沸腾。
2021年10月1日,“i自然全媒体”连线中国南极中山站,直播队员升国旗
2022年1月31日(除夕),i自然全媒体平台与央视频联合策划“南”得一见 “极”致年味——春节首次独家连线南极中山站融媒体直播
不仅直播。在中国人首次登顶珠峰60周年这天,“i自然全媒体”推出 MV《珠峰老视频,震撼心灵》。当历史画面配上韩红演唱的歌曲《祖国不会忘记》,对登峰勇士的致敬之心油然而生。此外,在2020年国庆节推出的 MV《美丽中国,锦绣江山!祖国生日快乐!》,带领读者纵览祖国万里河山、锦绣焕然,配上经典之声《我的祖国》,瞬间点燃读者爱国自豪感……
2020年,新冠肺炎暴发,举国震惊。2020年1月23日凌晨,武汉宣布“封城”。
“封城”的一个月里,自然资源工作者是怎么度过的?“i自然全媒体”策划了“‘封城’一月”。系列报道通过通讯、视频、手绘,层层递进,全面展示了自然资源领域疫情发生后的主要行动:他们或坚守岗位解群众之急,或下沉至街道社区宣传抗“疫”,或连夜赶制“疫情地图”……报道真实记录了自然资源人的“光与热”。
武汉“解封”后,“i自然全媒体”又推出特稿《武汉:“解封”第一天》,记录“重启”的武汉和充满战“疫”信心的自然资源人。报道刊发后,引起网友共鸣,人们再度感受到人间之大爱、不朽之精神。
“i自然全媒体”是一个“有温度”的平台,她坚持用“新”和“心”创作,让爱国热情在你我内心涌动,让时代温情随“指尖”传播,也让新闻有直击人心的力量。
创新+广度
打造跨界体验
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i自然全媒体”积极拥抱新技术,在形式上做“增量”,在表达上找“变量”,最终是为了守住价值的“常量”。
2021年自然资源月历
2020年5月20日,“i自然全媒体”微信公众号刊发了一组手绘《我爱你,大自然》,倾心手绘的太行山、长白山天池等山川湖海,既震撼又亲切,带给读者全新体验。手绘作品也由此成为“i自然全媒体”的一大创新特色。
在手绘的基础上,团队又进一步融入思想、结合时事,推出了“手绘+动画”“手绘+H5”等作品,带给读者许多震撼和欣喜。如,结合“全国土地日”主题发布的中国自然资源报社首个“手绘+动画”作品《哪样的土地最美丽》,成为全媒体的代表;2021年,结合自然资源部公开补充耕地项目与地块信息,制作《什么是耕地占补平衡?看完这个动画全明白了!》,为公众答疑解惑。再如,2020年“世界海洋日”宣传期间,创新推出 H5互动小游戏《海洋日,亲手“种下”红树林吧!》,以红树林和博士的卡通形象,邀请大家在线“修复”红树林、共建“海上森林”……这些尝试,让自然资源新闻宣传“个性”了起来,也“好玩”了起来。
不仅如此。“i自然全媒体”让海报也有了多种“形状”,比如九宫格。在2020年第51个“世界地球日”当天,创新尝试九宫格图在微博发布:将一个完整的地球平均分成9份,每份分别添加山、水、林、田、湖、草、海、动物、城市等元素,传递“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主题。作品在微博发布后还“火”到了朋友圈。此后,“i自然全媒体”还创作了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五一劳动节等多个主题的“刷屏”九宫格。
“i自然全媒体”为2020年世界地球日推出的九宫格海报
媒体在融合,记者也在转型。“i自然全媒体”采编团队变身“提笔能写、对筒能讲、举机能拍”的全媒体记者,走入自然资源一线,以 Vlog第一视角记录绿水青山,讲述自然资源故事,以更大的创新热情生产出更多契合用户需求的新闻产品。比如,参与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采访活动,推出《VLOG|跟着记者打卡洱海生态廊道》等独家作品;又或是美女记者“上线”,带你一秒“穿越”到中国测绘学会2021学术年会现场……
勇立潮头迎风起,守正创新“融”自然。
如今,媒体深度融合的大幕已经开启。“i自然全媒体”将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牢牢抓住内容创新这个根本,在移动互联新时代开疆拓土,奋力书写媒体融合发展的自然答卷。
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在看”

i自然全媒体
记者:郑雅楠
文字编辑:宁晶
新媒体编辑:郑雅楠 刘斐
题图设计:陈野
审核:兰圣伟
审签:赵晓涛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这篇推送,我们耗时整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