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深圳市第19届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2021年度)”评选中,深规院喜获一项“金牛奖”,9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项表扬奖。其中二等奖项目如下:
作为深圳市深汕合作区挂牌后首个获批控规,规划立足全域要素统筹、结合营城谋划与城市设计,探索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中的详细规划编制方法。规划范围2.5平方公里,以“山水林田湖草海与城乡生命共同体”为理念将周边涉及要素整体纳入,拓展至13.5平方公里进行全域要素配置与陆海统筹。

上下传导总控联动,探索全域覆盖资源保护利用的单元机制。规划传导反馈国土空间规划定性、定界、定量等管控要求,开发边界内落实城镇开发单元管控要求,优化用地布局、增补公服设施;开发边界外衔接生态单元管控要求,落实对公益林、海岸带等特殊区域的指引。
资源导入与合理布局、引导实现飞地到目的地一体化发展。规划依托高铁、城际,便捷连接深圳都市核心区,加速交通一体化,强化与深圳的产业互联、功能互动。积极引入深圳优质公共服务、产业、保障性住房等资源,实现片区从飞地到目的地的跨越发展。轨道站点周边布局生产、研发平台,以深圳创新产业资源推动片区产业发展。
依托公园环、生活圈建设,塑造公园里的山海品质科技城区。规划建构蓝绿空间格局促进片区内外山水林海乡等资源与产业的互动融合,外围建设游憩公园环,植入登山径、观景台等功能,内部建设滨水公园环,布置文体、博览等功能。基于广义公共空间理念依托蓝绿空间基底,鼓励公共配套设施集中组合设置打造邻里中心,建构15分钟工作生活圈。

▲ 编制单位: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清平古墟和观澜古墟同属深圳四大古墟,是深圳文化谱系的重要组成。作为深圳首批有机更新试点中最先推动的两处,本次实践体现了深圳新的城市更新价值观。
本次有机更新主要工作包括建筑分级保育与修缮、公共空间体系重构、重点场所营造及游览路径策划等,同时结合两个项目各自的条件与特征差异化发展。

本项目是历史文化遗存有机更新在深圳本土化的一次重要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机更新模式和实施机制。探索增加辅助性公共设施、功能改变、原址复建等六种改造方式,明确不同权属的建筑与公共空间的实施路径。组织策划推动,建立古墟超级IP树。从民俗、产业、学术三个方向组织策划一系列城市事件,扩大文化影响力。规划引领,激活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构建“策划、规划、运营和管理”综合实施运营方案,保障规划意图和社会利益有效落实。多维度、多尺度对历史风貌区及周边进行设计导控。

规划引领下,两个古墟项目均以物理空间提升为支撑,带动文化、产业、社会激活。其中清平古墟的新桥粮仓、广安当铺活化后作为影视文化主题展览馆、广府文化博物馆投入运营。清平古墟影视小镇已入驻影视文化企业37家,拍摄了多部电影电视剧。古墟已承办两届宝安民俗文化节,开展了电影音乐会、文化游学等城市事件。

▲ 编制单位: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寨里组团是雄安新区五个外围组团之一,承担支撑起步区建设,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使命。规划在营城模式、城淀关系、统筹设计等方面积极探索,力求建立新型城市发展模式,建设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创造“雄安质量”。

淀显城隐、蓝绿交织的空间布局。规划利用临淀滨河的自然优势,挖掘历史人文特色,构建“鸟进人退、淀显城隐;聚河营城、古今辉映;水林连淀、城野交融”的总体格局。临淀地区低强度开发,水系绿廊连接外围森林和田园,实现城绿相融。以蓝绿空间为骨架,随形就势布局生态、生产、生活功能,形成“一心、两带、三区”的空间结构和层次清晰、产城融合的功能布局。
营城模式的探索示范。基于人的尺度和需求,以绿色生活、幸福宜居、韧性安全等理念为导向建立城市目标规则。空间与社会治理对接,以适度的人口密度和服务半径建立城市结构层次,整体形成“城市系统+街坊单元”有机生长的空间模式。通过对街坊空间环境的整体设计,促进城市街区化发展。

生态文明的韧性城市。平原建城,理水为先。结合北方水情特征形成可自持的水生态并实现水量平衡,堤防建设统筹城、水、林、田、淀等要素,与生态治理结合,构建生态韧性城市。
水城共融的空间特色。城市空间从中心向郊野梯级过渡,与自然融为一体。利用连续的滨水空间组织城市公共活力体系,形成疏密有度、灵动自然的城市形态和亲切宜人的空间肌理。

▲ 编制单位: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龙岗区平湖街道平湖旧墟镇片区GX04重点城市更新单元规划》,作为深圳市首个列入计划的重点更新单元,首例通过更新途径破解枢纽用地供应难题的项目,针对空间建设条件摸底、政府部门政策管控、规划技术体系搭建均呈现复杂的多方协作、动态协调实施难题,因此区政府与项目组采取了突破常规重点更新单元的工作思路,探索更综合更多元化动态协调的实施路径。

1、路径创新:协同市区两级推动枢纽预可研及线网稳定
通过对五线交汇的轨道建设范围边界、线路位置、枢纽各层标高及流线组织等内容同步研究、即时协调,共同推动线网方案的稳定,加快枢纽科学合理建设。
2、规划创新:探索“刚性+弹性”导则动态多元控制空间开发的新模式
针对空间边界复杂的变动问题,项目提出“刚性+弹性”多元动态管控模式,最终形成具体的导控内容,并明确为有法律效应的图则文件,适应土地灵活分层出让的要求。

3、设计创新:枢纽功能融入城市,建设片区活力之心
为打造“去站融城”一体化的轨道站点4.0,将枢纽功能有机融合于城市的复合功能,整合枢纽核心区公共资源,以人流容量大数据为基础,重构复合多维的慢行体系,构建多元开放的高品质活力街区。
4、实施创新:探索多元联合开发利益共享的新思路
项目初期已统筹平衡项目开发运营和公共利益,综合解决平湖枢纽站的供地问题,确保规划一体化设计及后续的分项目建设运营无缝衔接。

▲ 编制单位:
深圳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深圳市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AECOM艾奕康设计与咨询(深圳)有限公司
坪山老城是深圳东部地区最具客家文化特色的老墟镇之一,其发展面临文化消隐、生态侵蚀等诸多挑战,亟需新思路、新模型、新路径。同时,为破解高度城市化地区的高品质开发难题,坪山开展了以老城为首个连片城区标杆的“片区统筹”模式探索,实现利益、空间、实施三重统筹,推动老城片区的品质开发和有效实施。

规划从项目背景及工作任务判别入手,通过条件认知,明确目标愿景,聚焦关键事项,有针对性地提出设计策略与内容,并通过设计导则进行精细化传导实施。
· 多方参与的协作式统筹组织平台
构建协作式组织平台,以政府强力统筹为前提,与潜在市场主体深度绑定,契合原住民核心诉求,统筹多阶段、多层次、多专业工作并行开展、互为调校,保证多方共赢下的项目落地。
· 面向实施的拉通式编制传导机制
应对城市设计传导实施效力低下问题,全过程跟进服务,全链条沟通整合,多轨并进、层层接力,拉通从法定图则、更新专规、概念方案到建筑设计的规划编制体系。同时,构建全要素、多维度、精细化导则控制体系,实现设计意图精准传导。
· 回应核心价值的承继式设计塑造手法
面对城市更新语境下城区文脉割裂和高容积小地块极限条件的双重桎梏,梳理了片区核心价值代表,串联点状地标,塑造街区式公共文化和全域步行社区场景,传承在地公共生活场景,展现独具魅力的城区风貌和人文精神尺度的价值追求。

▲ 编制单位:
深圳市坪山规划和自然资源研究中心 /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快速城市化后,曾位于边缘地带的灰色基础设施被纳入了城市中心。新区位价值格局中,与城市、自然为邻,蕴含巨大空间潜力的基础设施聚集区迎来了改造契机,而设施保留设定的建设限制,则凸显了设施公共化改造的价值释放方向。

本次工作的目标是:以城市设计赋能灰色基础设施的公共化改造,实现生态修复与活力激发;利用博物馆的触媒效应,在城市中心营造物种公平,开放共享的生态型城市客厅。
设计采用了针灸式缝合,垂直生境叠加、自然修复引导、植入人与自然对话的新公共场所等手段,创造了新的点-线-面结合的公共空间骨架,形成了自然与城市的融合关系。

设计采用“规划-建筑-景观”一体化的手法,深化设计了山海连廊上基础设施造成的若干堵点,对于通过基础设施上盖共建、道路上跨连接点建立了详细的指引。
项目在常规城市设计的工作界面上,融合工程安全、展陈策划、鸟类行为研究等专业研究,回应了在基础设施保留的叠加公共场所,造成的工程基础挑战与利益协调难题。城市设计与博物馆国际竞赛与设计深化等公共项目同步推进,有力地对博物馆及竹子林山海连廊地区的提升发展提供了支撑。
▲ 编制单位: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南京阿黛尔桑托斯与尧建筑师事务所
光明区目标“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随着轨道建设进程加速,其交通由以“车”为主向以“人”为本转变。同时,光明区拥有全市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基底。作为科学城发展背景下的新一轮慢行系统规划,本课题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高品质、网络化的慢行系统,将生态本底与城市发展更好的有机相融,适应并促进光明区城市功能的转型,彰显光明特质。

规划打破传统慢行系统边界,以“慢行活动”为主线,统筹融合光明区自然、道路、建筑等多类型、多形式的空间载体,共同规划连续慢行活动基底,以更高品质的空间环境,实现不同活动场景、场所的自由连接。

规划通过慢行系统充分探寻、挖掘、串联光明区独特景观资源,有限制地改造与整合山野小径、巡河道、公园道路、城市道路等,布局功能完善的绿道网络,并策划多样的特色主题和游径,以“慢行”促进蓝绿基因与科学城市共生发展,为“科学城”注入更活力宜居的竞争力。
规划创新构建行道级、多目的、精细化的慢行预测模型,精准识别出自行车“走廊型”、步行“片区+廊道”的需求特征,有效指导相应慢行系统布局方案和设计标准的制定。同时,规划提取科学城不同片区的差异特色,开展详细规划设计研究,建立起针对性的多元精细管控体系。

▲ 编制单位: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深汕生态环境科技产业园(环卫设施综合基地)系列规划研究》是在国家提出生态文明和“无废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结合“双区”发展对保障城市基本功能、促进城市资源循环提出的新需求,系统形成的环卫设施综合基地规划方法体系。

园区位于深汕特别合作区西南部,规划总面积为5.9平方公里。《规划》基于国际典范,以产城融合理念为内核,创新提出建设全球首座第四代环境科技产业园的目标。
基于“山野相间、河湖相连、绿带成网”的EOD(Ecology-Oriented Development)规划理念,勾勒了以“一带、两谷、两廊、五区”为核心特征的空间组织方案。按照物质流与能量流协同利用的规律,形成固废全流程资源循环的设施集群与产业生态。并参考欧盟BAT2019,设立国际最新最严标准,为园区高标准建设和降低“邻避效应”提供重要保障。

此外,《规划》从城市设计出发,构建开放共荣的“大公园系统”;设置10公里趣味“立体参观径”,强化园区参观便利性与可达性;通过对标香港T·Park、丹麦滑雪焚烧厂(CopenHill)等国际标杆性设施,力求塑造“风景化环卫设施”;植入垃圾分类宣传展厅、环保手工坊等,强化科普教育与公益回馈功能。
《规划》首次探索了以环卫设施为核心的规划统筹机制,我院工作团队协调和指导了园区的项建、可研、初设各阶段工作,将建筑布局、高度形态等要素主动落实园区空间设计指引,助力构建全球标杆的湾区“环保绿谷”。

▲ 编制单位: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小梅沙作为深圳东部旅游门户,将在五年内整体拆除改造、蝶变升级为国际化旅游度假圣地。市政系统如何保障旅游片区供应安全、体现片区市政系统先进性、协调多种建设制约条件、确保规划落地实施是我们面对的三大挑战。

本项目在常规市政专业基础上开展新能源汽车、智慧社区、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等新型专业的布局规划,并做好与周边区域市政系统衔接。项目融入多种新规划理念,提高城市风险应对能力,多专业应用模型提高规划可行性,重点考虑设施集约化和生态化,从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方面全流程跟踪服务,做到动态管控,落实市政先行理念,满足城市高质量建设发展要求。

本项目探索实践了面向实施、面向未来的新型市政详规编制方法与路径,打造安全韧性、绿色生态、智慧集约、优质高效的市政系统,助力实现小梅沙华丽蝶变。

▲ 编制单位: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泉州枕山面海水网密布,历史文化景点掩映其中。发达的乡镇经济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加速,但牺牲了原有的生态格局,建设空间高度连绵、生态资源破碎。在此背景下泉州市政府提出全域建设“生态连绵带”,泉州生态空间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发展意义。如何通过对自然生态空间的治理创新,将生态价值转换为发展动能,是“生态连绵带”建设工作应解答的题。

本项目是对全市“生态连绵带”规划建设的总体统筹。首先解构了 “生态连绵带”的目标价值内涵;第二是制定了泉州“生态连绵带”总体建设方案,包括以生态屏障保育重要自然资源,以生态廊道联通山海、区隔组团,以生态体验区串联社区活力要素;第三是形成了生态连绵带统筹实施的组织框架与保障机制。
“生态连绵带”作为新时期新使命下的新概念,积极探索自然生态空间的精细化治理,在自然生态空间的“评价标准、用途分区、管控形式、管理流程”上均做出了创新性研究,致力于推动城市发展模式转型、人民生活方式转变、 城市治理方式改革。项目推动了泉州市各县(市、区)启动生态连绵带的下层次规划编制工作,一系列近期建设项目的建设成果受到人民的喜爱及业内关注。

▲ 编制单位: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深圳媚道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位于城市中心地带的连片工业区改造由于地理位置优越,难免陷入“工改地产化”的窘境。即便按照上层次规划推动产业升级改造,仍存在产业配套设施难以落实、产业空间与产业升级导向不适应等问题。高新区北区是深圳高新区开发最早的片区,片区面积约2.58平方公里,具备一定的产业升级基础,但与中区、南区相比,在地均产值、产业配套、影响力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未来随着西丽高铁站的落地,片区升级将迎来强劲动能。

· 探索立体产权分割的统筹模式
转变产权划分思路,从土地权属平面分宗转变为建筑产权竖向分割,明确更新为新型产业功能的新建项目,将裙房三四层空间移交政府,作为支撑片区产业发展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平台向下联系公共配套设施,向上衔接创新型产业用房,实现政府物业的集中。平台成为政府主动“参与、引领、支撑”产业升级的重要媒介,实现了创业孵化服务等功能从“被动应对”到“主动供给”的转变。
· 提供多样而低成本的产业服务
构建适应新产业发展的空间格局,规划以产业社区为单元建立科创生态圈,社区设置公共服务中心,布置产业服务、生活服务、科技展览等功能。政府持有32万㎡的创新型产业用房及36万㎡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可为定向企业培育提供充足的低成本空间。依托平台建构二层连廊系统,强化产业配套的便捷共享,并计划引入品牌运营机构作为“产业大管家”,提供高质量服务。
· 营造面向产业社区的优质空间
将高新北三道设计为片区的“中央大街”,为园区高科技人才提供全天候、多元化的生活配套服务。依托平台设置开敞空间作为地面公共空间的补充,并通过“城市核”与地铁站点进行立体联系,实现轨道、商业、慢行的融合。随着产业迭代周期的缩短,平台为产业升级的不确定性预留了充足的弹性配套空间,可作为其他城市公共设施的“接线板”,成为促进产城融合的重要载体。

▲ 编制单位: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采编 | 何瑜 连炜婷
排版 丨何瑜
校对 丨连炜婷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UPDIS共同城市):深圳市第19届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2021年度)—深规院二等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