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城市规划和建设时指出,要注重人居环境改善,要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到加强老城区改造和社区建设,一系列多元探索持续推进,以改革强保护促改造,努力让城市“有里有面”,让文化遗产与美好生活更好融合。
走进北京市东城区雨儿胡同,让人很难想象曾经的大杂院会变成今天这样,院里干净整洁,铺着一水的青砖,私搭乱建没有了,木制的门窗都换成了断桥铝的。而让居民们更高兴的,是困扰他们几十年的如厕难、洗澡难这些老问题,现在再也不是问题。

雨儿胡同大变身的背后,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高度重视,他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37年后再度召开,从中央层面为城市建设搭建顶层设计,对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一一作了明确。

随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首次写入我国“五年规划”,城市更新升级为国家战略。2021年,《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印发,这是我国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以来,第一次以中央名义出台关于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文件。
13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超过1200片历史文化街区的划定,让“修旧如旧”成为许多地方城市建设的共识。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尝试让规划师走进街道,听居民意见,邀请居民共同参与改造,仅在北京300多个街乡地区都有了自己的规划师。

城市生活越来越便利,文化味也越来越足。如今的北京,正在着力打造“博物馆之城”,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已达近百家;中轴线申遗实现新突破,进入了冲刺阶段;三千多条背街小巷旧貌换新颜,着力补齐公共服务短板;一批老建筑得到了活化利用,成了网红打卡地;老舍笔下的“龙须沟”现在成了美丽的三里河公园。
城市,是百姓美好生活的依托,也是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既能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现代社会的便利和舒心,又能保护住传统文化的历史风貌,北京老城区的改造,无疑是一种有效探索。要像爱惜自己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才能在保障民生的同时留住乡愁。城市不光有形,更会有神。
内容来源:央视网(新闻联播)、北京规划自然资源
相关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2021年度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大事记》发布
《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类 第一批)》完整版
《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类 第一批)》公布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专业支持,光明网提供运营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和专业全媒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留下记忆记住乡愁 城市建设呈现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