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南京大学金晓斌教授:生态修复的基本逻辑、关键问题与实践探索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人类福祉的千年大计,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面向当前生态空间得到保障,生态质量有所提升,生态功能有所增强,生态多样性下降速度得到遏制,生态保护统一监管水平明显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取得成效的前提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空间应当如何开展?


2022国地云讲堂期间,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自然资源部碳中和与国土空间优化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金晓斌围绕生态修复的基本逻辑、不同尺度和关键问题,探讨如何开展不同层次的生态修复,作题为《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基本逻辑、关键问题与实践探索》的学术报告。(本文根据现场报告录音整理,已经本人审阅。)


南京大学金晓斌教授:生态修复的基本逻辑、关键问题与实践探索

南京大学金晓斌教授:生态修复的基本逻辑、关键问题与实践探索

金晓斌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

自然资源部碳中和与国土空间优化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01

生态修复的基本逻辑



土空间生态修复遵循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针对空间格局失调、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开展国土空间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进而提升国土空间整体品质和功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具有修复规模大、区域性强、工程类型多、技术复杂、修复时间长、治理措施综合和综合效益显著等基本特点。


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基本理论来看,生命共同体理论强调“全方位、全地域、全要素、全过程”,体现了国土空间生态系统各功能组成部分的协调性和关联性;“三生”协调理论强调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整体统一;适应性管理理论强调生态系统功能要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协调,在以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可持续为目标,恢复和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


1.修复对象与方法


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要求来看,我们需要面向单一要素或者特定要素,即山、水、林、田、湖、草、沙、海、冰等自然要素开展以自然修复为主、以工程修复为辅的生态修复措施。这些方式也为开展区域尺度的生态修复创造了有利条件。



南京大学金晓斌教授:生态修复的基本逻辑、关键问题与实践探索

单一自然要素修复对象与方法

南京大学金晓斌教授:生态修复的基本逻辑、关键问题与实践探索

2.修复主要行业标准


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标准方面,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省、市、县各级都出台了相应目标指引和编制指南,对不同层级、不同专题、不同要素之间,在区域性层面开展生态修复工作作出规划指引。



南京大学金晓斌教授:生态修复的基本逻辑、关键问题与实践探索

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编制层级对比


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标准方面,国家生态修复工程类型和特点,制定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指南》和《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方案编制规程》,为合理高效地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提供了指引。此外,在技术标准方面,围绕重要的生态空间和问题,出台了《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试行)》等行业标准。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强调国土要素的空间范围、空间关系特征及其修复手段,关注生态修复的宏观性、整体性和动态性。当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行业标准还存在生态修复规划体系有骨架无经络,生态修复空间冲突问题尚未解决,以及生态修复要素复合理念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02

生态修复的关键问题



生态修复是一项多学科交叉研究,不同学科背景下的生态修复具有显著差异。地理学视角下生态修复更加注重空间尺度问题(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地理学视角下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以解析不同尺度的生态问题为前提,通过制定保护修复规划、布局整治修复项目的手段,最终服务于区域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修复的问题一定是具体且明确的,开展生态修复是有一定空间范围的,不是无限的。生态修复分区在修复手段和措施上是可行的。生态修复问题研究的难点在于系统性、多目标权衡、不确定性。


针对流域尺度、区域尺度、场地尺度的生态问题,依次提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三个层次。


1.面向可持续管理的流域生态系统修复


以流域为修复对象和范围,以解决各项社会挑战所带来的未来或潜在的生态风险问题为目标。通过生态风险源分析,利用生态风险评估方法,识别生态修复区域,制定生态修复规划、管理对策和措施,最终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持续。


2.面向国土空间优化的区域生态修复


以中尺度的区域为修复范围,以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修复冲突带来的生态问题(包括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不平衡、资源利用低效、保护空间欠缺)为目标。通过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方法,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识别和修复骨干生态网络,部署生态修复项目工程和约束性指标,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


3.面向特定要素空间的生态修复


以小尺度的局部空间为修复范围(即场地尺度,常见有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以解决某单个空间由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导致的生态问题为目标。立足某一空间发展需求,通过分析空间内不同要素状态,利用实地调查采样、资源要素评价方法,识别要素污染和退化问题,制定具体的生态修复模式和路径。


03

生态修复的案例探索



针对不同要素和不同空间尺度,进行了一系列生态修复探索。


1.长江沿线生态修复格局


识别研究区尺度、要素、途径复合的生态修复格局,成为进一步推进生态修复开展的重要基础。在长江江苏段沿线,构建“要素-景观-系统”生态修复评价框架,利用基础评价结果和生态修复空间格局识别方法,提出生态修复的空间分区与格局。以系统层结果确定总体分区、以关键点连片集聚情况及景观层修复潜力确定修复带、以要素层生态修复潜力确定生态修复关键点,最终得到五区、三带、两核心的生态修复综合格局。



南京大学金晓斌教授:生态修复的基本逻辑、关键问题与实践探索

南京大学金晓斌教授:生态修复的基本逻辑、关键问题与实践探索


2.常州金坛区生态网络修复


通过解析区域特点,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构建和优化金坛区的生态网络。构建了基于“源地—廊道”的金坛区生态网络,占区域总面积的1.7%。同时,开展生态盲区指导下网络优化,生态盲区基本被消除,生态网络性能更优,可显著提升区域景观连接度。但是,基于景观生态学研究范式的生态网络构建结果具有不稳定性,不同方法和指标影响下的研究结果差异显著。因此,探讨生态网络构建方法适用性就有重要意义。



南京大学金晓斌教授:生态修复的基本逻辑、关键问题与实践探索

复合型生态网络构建技术路线


3.农业空间生态修复——半自然生境识别与保护


半自然生境由传统农耕、畜牧或其他人类活动演化而来,又依靠人类活动延续其独特的结构、过程和功能。其以自然规律为核心,以人类管控为手段,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态系统。通过分析土地覆被类型、土地利用强度、空间格局特征等,构建半自然生境识别框架,解决小规模生态用地保护缺失、生境孤立丢失、生物多样性和环境调节功能下降、景观同质化等现实问题。南京大学金晓斌教授:生态修复的基本逻辑、关键问题与实践探索



南京大学金晓斌教授:生态修复的基本逻辑、关键问题与实践探索



4.生态空间的刚性保护、弹性保护、系统保护


生态保护空间按管控强度划分,可以分为刚性保护、弹性保护。此外,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需要具备系统性思维,从全域、全要素、多需求、多目标均衡的角度,推动生态系统健康、完整性、持续性,形成刚性弹性相综合、系统性认知和空间保护相匹配、要素整治与区域整治相协同的综合目标。



南京大学金晓斌教授:生态修复的基本逻辑、关键问题与实践探索

生态空间的刚性保护、弹性保护、系统保护


04

结    语



厘清生态修复基本逻辑是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基础。然而,关于生态修复目前仍存在几个关键问题,即生态问题多样性、生态修复分区与重点区域、生态修复空间尺度。不同空间尺度下生态修复所解决生态问题具有差异性,因而生态修复路径也各不相同。系统性生态保护修复是开展相关研究的难点。


相关阅读

从信息底座到数智融合,数字技术赋能社会治理

数字经济时代,规划与自然资源信息化的融合与重构

面向“双碳”目标的自然资源全生命周期监管与治理路径探索

数字乡村怎么做?政府工作报告指明方向

从雄安新区到苏州古城,城市信息模型CIM的探索

浙大谭荣教授:自然资源资产的价值与价格

北京大学林坚教授: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

清华龙瀛:从雄安到遵义,大数据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长江学者朱庆:从实景三维建模到数字孪生建模

国地云讲堂︱虎年首场学术主题报告会,干货满满

相约9点!2022国地云讲堂开播

嘉宾介绍|国地云讲堂明天9点开播,线上线下约定你

规划有形,智慧无境:国地云讲堂本周五正式开讲




专题




南京大学金晓斌教授:生态修复的基本逻辑、关键问题与实践探索
南京大学金晓斌教授:生态修复的基本逻辑、关键问题与实践探索
南京大学金晓斌教授:生态修复的基本逻辑、关键问题与实践探索
南京大学金晓斌教授:生态修复的基本逻辑、关键问题与实践探索
南京大学金晓斌教授:生态修复的基本逻辑、关键问题与实践探索
南京大学金晓斌教授:生态修复的基本逻辑、关键问题与实践探索
南京大学金晓斌教授:生态修复的基本逻辑、关键问题与实践探索
南京大学金晓斌教授:生态修复的基本逻辑、关键问题与实践探索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地资讯):南京大学金晓斌教授:生态修复的基本逻辑、关键问题与实践探索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