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地名”×北京文艺广播 | 昔日北京,锁在街头巷尾的地名里


“地名”×北京文艺广播 | 昔日北京,锁在街头巷尾的地名里

北京地名

地名是基础地理信息,是人们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也是人类文明发展传承的重要载体。继承和发扬地名文化,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作用。近年来,北京市的地名保护与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北京地名”栏目旨在向公众更好地普及与展示地名背后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街和路到底有什么区别?

“百花深处”的传说为何经不起推敲?

元杂剧《张生煮海》里如何记录了北京最早的胡同名称?

老百姓怎样参与了地名的确立?


前不久,《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类 第一批)(以下简称《名录》)正式公布,名录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会同东城、西城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写制订,首批传统地名保护名录包括砖塔胡同、史家胡同、杨梅竹斜街、百花深处等598处。


点击查看《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类 第一批)》完整版


继2022年3月10日

《让北京的老地名进“家谱”》

节目对《名录》进行介绍后

2022年3月18日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地名与地理信息管理处副处长郭健

北京地方志协会副会长罗保平

再次做客北京文艺广播《打开文化之门》栏目

继续带领大家探寻锁在街头巷尾地名里的故事



“地名”×北京文艺广播 | 昔日北京,锁在街头巷尾的地名里

郭 健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地名与地理信息管理处副处长

第四届全国地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地名”×北京文艺广播 | 昔日北京,锁在街头巷尾的地名里

罗保平


北京地方志协会副会长


Q1

《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 第一批)正式公布,它的意义是什么?

郭健

今年的3月1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公布了《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 第一批)》,里面一共有598条胡同名称。大家可以简化理解一下,这个《目录》就是北京老城的胡同保护名录(第一批)。


地名的管理一直贯彻着以地名文化保护为工作的原则,在以往的地名命名和地名管理中也优先考虑选取有文化内涵的名字为新的道路街巷、公共设施等命名。


北京市的《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 第一批)》是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框架下,按照《条例》的规定及程序制定的。《条例》付予《名录》法律地位,在《条例》的框架下,《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也会逐步完善。


进入《名录》后,这598处地名的名称就不能够再随意改变了,这是统一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原则规定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已经明确提出:保护老城现存的一千余条胡同及胡同名称。进入《名录》的地名,非特殊情况不予变更,如有特殊情况要按照审查程序进行。基本情况下,这些地名是不再变化的。


Q2

《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 第一批)以传承悠久、具有相对完整历史信息和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巷胡同地名为主,我们也注意到北京中轴线沿线以及长安街沿线有很多传统地名进入了首批《名录》,为什么会在这两个区域选取了这么多地名呢?

郭健

中轴线申遗是目前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次的地名文化保护选取了这一轴一线(中轴线沿线以及长安街沿线)内涉及到的历史地名进行单独罗列。


这些地名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们的形成与两条轴线的历史意义密切相关,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在此发生,而这些地名也被记载在历史文献中。


从地名的角度把两个区域的地名挖掘出来并整理在一起,也是为中轴线申遗工作以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等做出一份努力。


Q3

中轴线及其沿线地区有87处传统地名进入《名录》,而长安街及其沿线也有39处传统地名进入,这些地名体现了北京城市布局严谨、方正的特点。

罗保平

我想跟大家简单聊聊中轴线文化的本源问题——为什么有中轴线?


中轴线是现代词汇,不是古代词汇,古代建设都城的总体规划思想是“辨方正位”及“选中”。


辨方”即辨别方向,正位”是指正君臣的位置(“君南面,臣北向”,皇上坐北朝南,大臣面向皇上),“选中”指建都时选“国之中”,即把首都建在国家的中部地区,而在都城之中要建立宫城。这就是先决的主导思想。


按照以上原则,不难看出北京城古代都城一边有三个城门的原因,其先决因素就是“辨方”及“选中”而中轴线的存在则与“正位”息息相关,在三个城门中间的城门就是正中间——皇帝的位置,它的南北一线在客观上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中轴线。分布在中轴线上的基本上都是最重要的东西——不管是大街、建筑物等都是。


Q4

在上期节目中我们说到了,在进入《名录》的地名中,按照其产生的时期可以追溯到元代,这两处产生于元代的胡同可以被称为“北京胡同的根脉”,砖塔胡同就是其中之一。砖塔胡同下的正阳书局也十分有名。

郭健

正阳书局是当下的网红打卡地之一,也是文化爱好者经常去的地方。正阳书局里卖的都是“北京人在北京写的写北京的书”,有很多老书,包括历史上的一些地名志、地名录都能查到。


在正阳书局的显要位置放着一张书法作品,上面写着元杂剧《张生煮海》里的一句台词:“你去兀那羊市角头砖塔儿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这个约会地点中明确指出了元代就有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砖塔胡同,而且剧本里记载的胡同名称“砖塔儿胡同”是带着儿化音的。


Q5

到现在,依然有一些胡同名称中保留了“儿”字,比如:雨儿胡同、帽儿胡同、鸦儿胡同、盆儿胡同。那为何没有将“砖塔儿胡同”中的“儿”字进行保留呢?

郭健

现在胡同的名字中,在明文书写中依然保留“儿”字的仅限于单字,如雨儿胡同、帽儿胡同、鸦儿胡同、盆儿胡同。“儿”字用做单音节的补充。


而“砖塔胡同”本身就是双音节词汇,无音节补充的需要。历史上许多带儿化音的地名,如今都简化为了不带儿化音的双音节词汇。


Q6

百姓怎样参与地名的确立?

郭健

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任何单位和个人可以向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申报、推荐保护对象,将其纳入《保护名录》。


今年我们正在制定第二批《名录》,会尽可能将现存的一千余条胡同涵盖全。当然,如果大家身边有一些自己认为有保留价值的地名,但却没有被纳入《名录》的,可以按照《条例》向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提出申请。


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有参与地名确立的权利。


Q7

我们曾经看过这样的故事:某人发现有一条路或小巷没有名字,此人给命名了,结果这条路/小巷真的叫了这个名字。这种操作可以吗?

郭健

地名是政府的管理行为。目前的法律,包括《地名管理条例》和《北京市地名管理办法》都不允许个人或某个单位对地名做命名。大家如果有地名命名的需求,可以向所在地的地方政府提出建议,区级的规划自然资源分局都设有地名管理的专业部门,通过法定程序进行命名。


北京是一个地名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的城市,不是没有地名可用,恰恰是可供选择的地名太多了。在选择地名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公众利益,又要考虑使用地名最多的这部分人的群体利益。所以说,个人命名地名的行为会将协调各方利益的努力打乱,而且不可能做到信息量最大化。


但是公民仍旧可以为地名命名提出自己的建议。有不少地名的命名,比如景风门,就是在社会上广大地名爱好者对地名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们最终采纳的。另外,还未开通的地铁6号线通运门站,因为在新华大街上,最初准备被命名为新华大街站,但经过研究发现此处位置恰恰就是通州古城的通运门,经过查阅资料和专家论证,最终把这站命名为通运门站。恰好在命名后不久,在施工过程中挖掘出了通运门的瓮城,这就是地名命名印证了考古的发现,此处也将和通运门地铁站同步设计成通运门瓮城地铁博物馆。这种命名的方式就是社会力量和专家研究力量共同促进地名管理提升的表现。


Q8

刚才我们提到“砖塔胡同”这个地名在元代就存在了,下面我们请罗老师为我们讲讲元杂剧中涉及到砖塔胡同地名的这个桥段是怎么回事。

罗保平

砖塔胡同是能从北京元代时期的文献上证实明确被称为“胡同”的最早的地点。


那么,“砖塔胡同”这个名字出现在哪呢?元杂剧《张生煮海》,剧本全名叫《沙门岛张生煮海》,作者李好古。


在这个剧本中有这样一句话:“你去兀那羊市角头砖塔儿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这里就出现了砖塔胡同。刚才郭处已经对砖塔胡同的“砖塔”做了介绍,那是元代耶律楚材纪念老师万松老人的地方——万松老人塔。


其实我刚刚在和大家介绍元杂剧的时候,还有一个地名——羊市。羊市在哪?这是元代的地名。现在砖塔胡同北面距离非常近有一条胡同——羊肉胡同。这个羊市就应该是指现在的羊肉胡同。


Q9

在互动时,提到北京最文艺的地名,听众们都不约而同地说起“百花深处”,这四个字特别浪漫,它背后有着什么故事呢?

罗保平

“百花深处”这个名字出现在清末的《京师坊巷志稿》中。根据这个名字,在民国元年又出了一本专门讲老北京的书《北京琐闻录》,这里出现了一个以百花深处为题材编造的小故事:明朝有一对张姓老夫妇,发了财,之后他们就买了一个大院子,一共买了二三十亩土地,在那里盖了好多亭台楼阁,还挖了湖,并在建造的花园里种了许多花,时间一久这地方就有了“百花深处”的名字。


首先要和大家说,这个故事是编造的,并不是史实,我们不能拿民国元年的故事去证明明代的事情。根据明代的制度和情况,在北京城里占有二三十亩土地建院落,对于普通老百姓是不可能的。这个传说经不起推敲。


那么“百花深处”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我们有一种推测,根据当时的环境分析,百花深处挨着的是护国寺,护国寺是当时北京城内最大的寺庙之一,寺里有很多花卉。古代的寺庙相当于如今城市的公共空间,百姓可以随便去寺庙游玩赏花,由此产生一个社会性的地名,“我去百花那片”,从而出现“百花深处”的名字。这个名字虽然没有见于史册,但是这个可能性比较大。


郭健

“百花深处”这个名字有点文雅气,应该也是被古代文人雅化后的。


罗老师介绍了“百花深处”地名的由来,实际上许多地名的来历都是通过传说,所以大家对地名的认识不能只通过志书典籍的形式去理解,地名也带有一点传奇的色彩。


Q10

有的胡同不叫“胡同”,北京地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怪现象?

郭健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北京地名的一个“怪”现象,我给大家做个解释。比如“百花深处”这个名字,如果不是在北京,大家可能不会把它作为一个地名去看待,有可能被看作一个景点,因为在“百花深处”之后没有“大街”“胡同”“大楼”之类的限定词,只有“百花深处”这样一个统称,这在地名中被称作“专名”。“百花深处”只有专名,没有后面“胡同”这样的通名,这是一个省略了通名的地名。


像这样的地名,北京还有许多。比如胡同里面的地名不都带有“胡同”字样,有很多地名中带“街”“巷”“条”等。为什么会这样呢?地名的流传主要是靠口口相传,地名从历史上来看是“民间自起,官方承认”的过程。


有一条北京最短的胡同——一尺大街。“大街”按照理解应该非常宽广,但实际是一尺大街却不是。据历史记载,一尺大街只有10米长。2021年经过重新测量,一尺大街为38米,修正了史书上记载的数据。在五六十年代,一尺大街在当时被并入杨梅竹斜街,已经不存在了。2015年西城区政府在一尺大街原地点设定地标。2021年,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需要,一尺大街被重新命名。这条大街,名为“大街”,实为胡同。那么有没有必要将一尺大街改为一尺胡同呢?没有必要。因为文化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就是其多样性、多元性,而不是整齐划一。


Q11

街巷名城中,街和路的名字与其方向有关系吗?与其地名名牌的颜色有关系吗?

郭健

街有市井交流的功能,有居民、交易市场的地方才被称作“街”;路只有交通功能。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两者之间的区别越来越淡。


原来有种说法“横街竖路”,但如果按这个标准严格衡量就会发现很多地名都不对。因此地名主要是继承现状,按照以前的历史遗迹保留。


在一些功能比较单一的地方,比如大型公园内,道路方向不规整,功能单一。比如通州区的城市绿心公园内,所有的道路都以“路”为名。但在城市中,还是会将街和路分开。


罗保平

街、巷、胡同的含义,在古代其实只有一种倾向性。


刚才的一尺大街,包括我们所熟知的宽街,其实都不宽。所以地名的问题,大家没有必要去较真。反过来,地名还可能成为一种品牌。


胡同和巷最初的解释可以追溯到《说文解字》中“里中,道也”,小区里的通道就叫胡同,就是巷。街和巷的区别在于街比较大,巷比较小,但是并不绝对化,比如东四十条、金鱼胡同、灵境胡同,现在都已经成为大街了,但是把灵境胡同改为灵境大街也完全没有必要。名称与地理现状不一定相符,不改变地名是为保留其历史信息。


Q12

节目快结束了,我们也请两位嘉宾用一句话推广、介绍第一批《名录》以及地名的意义。

郭健

希望大家关注传统地名,也为传统地名在首都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出一份力。


罗保平

希望大家增加对地名的法制认识,改名不能那么随意,要按照规矩来办事。


地名不仅仅为我们提供寻址找路的功能

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本文由“北京印迹”平台根据3月18日北京文艺广播87.6兆赫《打开文化之门》录音整理

本文部分内容由北京规划自然资源地名与地理信息管理处提供

本文仅代表专家本人观点,不代表“北京印迹”平台立场


相关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地名”×北京文艺广播 | 让北京的老地名进“家谱”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留下记忆记住乡愁 城市建设呈现新面貌

京城古迹丨细雨流光中,探访那些历史上的燕京名园


您与京城,一之隔!

“地名”×北京文艺广播 | 昔日北京,锁在街头巷尾的地名里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专业支持,光明网提供运营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和专业全媒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地名”×北京文艺广播 | 昔日北京,锁在街头巷尾的地名里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地名”×北京文艺广播 | 昔日北京,锁在街头巷尾的地名里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