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演绎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在世博园区设立了“城市最佳实践区”(Urban Best Practice Area,UBPA),这也是城市首次成为世博会的参展者。来听听它的故事吧~

1►
项目背景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英文是Better City,Better Life)。为了更好地演绎“城市”主题,上海在申办2010年世博会时即提出了在世博园区设立 “城市实验区”(Urban Laboratory)的创意。申博成功后,世博会组委会在向国际展览局提交的注册报告中,再次确认了“城市实验区”的设想。经与国际展览局的多次协商,并听取了国际社会的多方建议,世博会组委会把“城市实验区”改名为 “城市最佳实践区”(Urban Best Practice Area,UBPA)。作为世博会历史上的一个创举,城市最佳实践区使城市首次成为世博会的参展者(见图1)。

图1 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总体示意和城市最佳实践区位置
2►
事件策划
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以下简称世博局)于2007年3月成立了城市最佳实践区部,唐子来教授被任命为城市最佳实践区总策划师。总师团队首先需要进行策划构思,包括展示主题、展示领域、展示方式、参展主体的确立,然后才是基于事件策划的规划编制。城市最佳实践区以修建性详细规划作为规划设计管理依据,但需结合实物参展案例的招展和参展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城市最佳实践区的主题演绎方案经历了多轮演进过程,规划设计方案随之不断调整和完善。基于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的内容结构,总师团队研究了城市最佳实践的国际发展趋势,对于城市最佳实践的全球案例进行深度解读,形成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四个主流展示领域,分别对接世博会主题演绎的内容结构(见图2)。在展馆展示这一世博会传统展示方式的基础上,规划团队富有创意地提出了实物展示方式,就是城市参展案例以实物建造方式进行展示,包括建筑物、开放空间、街道设施等。同时,通过既有工业厂房的改造和利用,形成联合展馆作为展馆展示场所。

图2 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四个主流展示领域对接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的内容结构
在总体规划设计构思得到主办方认可后,世博局正式启动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全球招展工作,邀请全球有代表性的城市展示其为提高生活质量所做的公认的、创新的、有价值的实践案例。为了确保参展案例遴选工作的国际权威性,上海世博会组织方成立了城市最佳实践区参展案例的国际遴选委员会,最终在28个国家的87个城市和地区的106个候选案例中,遴选出15个实物展示案例和34个展馆展示案例,大大超出了原先预计的规模。
3►
规划编制
基地原状为传统工业地区(见图3),位于上海世博会的浦西E片区,占地面积约为15.08公顷。


图3-1 城市最佳实践区保留工业建筑分布
图3-2 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基地原状
规划道路包括东侧的南车站路-花园港路、西侧的保屯路-望达路、南侧的苗江路和北侧的中山南一路,半淞园路在中间部位东西贯穿,将整个基地分为南北两个街坊,规划拟以人行天桥连接(见图4)。城市最佳实践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虽然在不断调整之中,但其提出的规划理念和结构框架还是贯穿始终的。

图4 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基地条件
城市最佳实践区的规划理念不仅是汇集世界各地的城市最佳实践案例的“世博亮点展区”,其本身也应当成为体现城市最佳实践精神的 “街区改造范例”,展示宜居环境品质、低碳生态模式、工业建筑再生、科技集成应用、地域环境特色的创新实践。
城市最佳实践区街区层面的规划结构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地域层面上“一核四片”的功能格局(见图5),以城市广场为核心,链接西南两侧的陆水门户和东北两侧的主要展区,包括西侧的陆上门户、南侧的水上门户、东侧的世博会主题馆(未来馆)、北侧的城市案例展区;然后是街区层面上“一轴三区”的规划结构(见图6),南部的城市广场、中部的林荫步道、北部的街坊绿地,形成贯穿南北、收放相间、形态丰富的公共开放空间轴线,串连三个功能区域,包括南部主题区域、中部联合展馆、北部模拟街区。


图5 地域层面上 “一核四片” 功能格局
图6 街区层面上 “一轴三区”规划结构
城市最佳实践区的规划特色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其一是宜居环境品质:城市最佳实践区完整地体现街区层面的宜居环境理念,包括混合用途、公共空间、慢行交通、地域文脉等,为“后世博发展”的宜居环境品质奠定坚实基础。
其二是低碳生态模式:低碳生态建筑、绿色交通方式(非机动化)、清洁能源技术(太阳能、水源/地源热泵、风能等)、节能照明设施(LED)、植物净水绿地的科技集成应用,使城市最佳实践区成为独具特色的低碳生态街区。
其三是工业建筑再生:城市最佳实践区所在区域原为传统工业集聚地区,其中的南市发电厂更是百年老厂,完整地保存街区历史脉络和有效地利用既有工业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在城市最佳实践区中,既有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利用占总建筑面积的60%以上。
其四是地域环境特色:各类街区设施(如街道照明、休憩设施)不仅体现节能环保理念,并为游客提供舒适愉悦的观览环境,还展示了参展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

图7 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全景鸟瞰效果图

图8 城市最佳实践区北部模拟街区的鸟瞰效果图
4►
规划实施
从规划实施的角度,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建设项目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包括主办方的实施项目和参展方的实施项目。
主办方的实施项目包括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公共开放空间和各类街道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主题馆和联合展馆等。一方面项目设计对接世博园区的各类专项规划和标准进行动态调整;另一方面对接城市最佳实践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提出的基本规划要求,总师团队拟定规划设计任务书,纳入设计方案征集或招标文件,确定相关设计单位,组织建筑设计方案的专家评审。通过各个沟通和协商环节,不断完善和最终确定设计方案,然后深化和付诸实施。
参展方的实施项目包括北部模拟街区的实物参展案例。所有的招展对象都能够获得城市最佳实践区提供的相关参展材料,包括基地状况、规划方案、展览面积等信息。对于实物建造方式的参展案例,规划设计管理是参展谈判和参展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对于北部模拟街区的所有参展案例的设计方案提出“基于原型、高于原型”的适应性修改要求,包括气候的适应性、形态的适应性、技术的适应性、规范的适应性、功能的适应性等。各个参展案例对于“适应性修改”的具体响应将在后续的参展谈判过程中逐步达成共识,总师团队参与了招展和参展谈判过程。

图9 城市最佳实践区总平面

图10 工业建筑改造成为联合展馆

图11 实物参展的生态建筑(法国阿尔萨斯大区案例馆)
5►
规划绩效
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获得了圆满成功。
其一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2010年1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考察正在施工的城市最佳实践区,对这一创意表示赞许。在2010年10月31日的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城市最佳实践区展示的新理念对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二是国际展览局的高度评价。时任国际展览局主席蓝峰与秘书长洛塞泰斯都亲笔题词表达了对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喜爱、感动与赞扬。城市最佳实践区荣获了国际展览局颁发的银质纪念奖章,以表彰主办方和参展方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其三是专业机构的高度认可。《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获得2009年度全国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一等奖。
其四是大众媒体的高度赞誉。从中央到地方媒体都进行了广泛报道,赞誉城市最佳实践区不仅使一般游客深受启示,而且成为城市领导和专业人士交流、分享、推广城市最佳实践的全球平台。城市最佳实践区的用地面积仅占世博园区的5%,而日均参观客流达到世博园区的25-30%。

图12 时任国际展览局主席蓝峰对于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亲笔题词

图13 时任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对于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亲笔题词
图14 会展中的城市最佳实践区
供稿
唐子来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设计研究院院长、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总策划师
奚 慧
博士、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设计研究院副总工兼总工办主任、原上海世博局城市最佳实践区部总师助理
本文转发自:TJUPDI城市设计 公众号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同济规划TJUPDI):城市最佳实践区的第一次转型:从“传统工业地区”到“世博亮点展区”